夏朝

✍ dations ◷ 2025-01-22 19:12:28 #夏朝,前3千纪建立的国家或政权,中国历史政权,中国史前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国家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部族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其主体部族称为夏人。依据史书记载,夏、商、周三代皆为封建王朝,君主与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封建王朝。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代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时代初期。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迄今为止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不少人质疑夏朝是否存在。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目前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厘清。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代共传十四朝,十七王,延续470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诸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夏”字的来源文字学界现今有了权威的说法,应为夏季之夏的本字。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唐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又说,“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再成为国号。

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夏部族大约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颛顼以后逐渐兴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部族追溯到颛顼。其中《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称鲧为颛顼之子,但还有某些文献说鲧是颛顼的五世孙。这些文献表明,夏部族很有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后裔。一说夏部落起源于川甘青三省交界处岷江上游的岷山山脉一带,而后逐渐沿随古汉水上游,经过渭水中下游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

有记载称禹在石纽出生,有学者认为这是在羌人到来前蜀人的传说,因蜀人自称出自黄帝,因而同禹有血缘关系;有研究指出禹生石纽一说绝不可信。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一位夏氏族成员是鲧。《国语·周语》中说鲧作为夏部族的首领被封在崇,故被称为“崇伯鲧”。之后禹继承了鲧,为“崇伯禹”。这表明夏部族早期活动于崇山附近。当时河水泛滥,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鲧被四岳推选领导治水,历时九年而最终失败。治水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不善于团结部人及其他部落。《尚书·尧典》记载,尧最初认为鲧方命圮族、毁败善类而反对鲧领导治水,说明鲧在领导治水时,有不少部落对他不满。《尚书·洪范》与《国语·鲁语》中又提到“鲧障洪水”,说明鲧治水的方法主要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或许这亦是鲧治水九年失败的原因之一。鲧治水失败后,被殛死于东方黄海海滨的羽山。

禹是鲧的儿子,鲧死后,禹受舜任命,继任治水的工作。禹改进其父的治水方法,疏导河流,团结各部落的族人,终于将洪水治平。《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时“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后世传颂,治水过程可能也促进了各部落族人的团结。《孟子·滕文公》提到了禹的治水方法:“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禹亦倡导农业,强调“躬耕而有天下。”《韩非子·五蠹》赞禹“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由于禹治水有功和促进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随后舜又派禹去讨伐三苗。禹屡次击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墨子·非攻》中说道禹克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可以说明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舜把帝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据《左传》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可见夏部落的号召力。有一次在会稽部落会盟时,防风氏首领迟到而被禹所处死。古文献中亦记载禹以诸侯部落路途的远近来分别纳贡约多少,可见夏氏族对其周边部落经济上的控制。禹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禹早逝。禹又命东夷首领益为继承人,然而有很多部落都不拥戴,反而拥戴禹的儿子启。

禹死后,益没有得到权位,反而在民众的拥护下,启得到了权位。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记载不一。《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称,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另一说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先秦文献记载此事的共同点就是“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中国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所认为中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起始。随后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质疑启的权位。启都郊外的有扈氏,并说甘在其南郊,龙山客省庄二期文化可能是有扈氏文化。另一说认为《左传》中,“扈”、“雇”通假,“雇”见于河南安阳晚商殷墟甲骨卜辞,应该不会远在陕西,与启都阳翟(相传今河南许昌禹州)也有相当距离。甘之战正时夏朝建立初期,有扈氏、夏后启均不具备如此长途作战的条件。认为“扈”、“甘”二处在启都远郊,“扈”/“雇”在今新乡原阳一带,“甘”在今洛阳西南。仗义起兵,率领军队向启都讨伐,与启军大战于甘。战前启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这便是之后周朝天子论的雏形。启拥有中原民众的赞同,在人数方面占有绝大优势,最终击败有扈氏,罚贬做牧奴。这两次胜利代表中原地区的主流社会观念已从原始的禅让制度转向了世袭制度。

夏氏族原姓姒,但从启开始改用国名“夏”为姓。同时启不再使用伯这个称号而改用后,即“夏后启”这个更中性的氏族称号。杨宽认为“夏后氏”中的“夏后”二字实际是一联词,所以才不会出现“有夏氏”这种情况。又因“夏”、“下”上古同音,怀疑“夏后”等同“下后”,地之“下后”对应天之“上帝”。《卜辞》甲骨文中的“后”字()刊登论文,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吴庆龙和普渡大学教授葛兰杰联合研究,表明公元前1920年左右青海省地区有过大地震引发的山崩,之后堰塞湖阻断黄河,几个月后积水满溢时溃堤,导致大洪水,为祸下游2000公里,洪水高出现代河水位达38米。所以大禹年代大洪水是可能存在的,只是年代后推并非是一般认知的五六千年以上而是四千年左右为大禹时代,那时若有一人带领众人疏导河水求取生路,最后取得政治领导权是有可能的。而所谓的疏导可能也并非神话夸大的改道黄河或大支流,而是在当时有限人口的居住区周围开导水的沟渠网。




三皇五帝 → 夏 → 商 → 周 → 秦 → 汉 → 三国 → 晋 / 十六国 → 南朝 / 元魏 – 北齐 – 北周 → 隋 → 唐 → 五代 – 十国 → 宋 / 西夏 / 辽 / 金 → 元 → 明 → 清 → 民国 / 共和国

相关

  • 草甘膦草甘膦(Glyphosate;N-(phosphonomethyl)glycine),又译为农达、好过春、家家春、治草春、日产春、好伯春等,其商品名称为Roundup,是一种广效型的有机磷除草剂。它是一种非选择性内
  • 谢苗诺夫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谢苗诺夫(俄语: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Семёнов,1896年4月15日-1986年9月25日),苏联医生和化学家,出生于俄罗斯萨拉托夫。他最大的贡献
  •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梵语:क्षितिगर्भ Kṣitigarbha),佛教菩萨之一,音译为“乞叉底蘗婆”,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而得名。又因其发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
  • 八元神八元神,也翻译做 八神会。在埃及神话中,“赫麦努”(希腊文“Ogdoad”,意为“八”)是第三至第六王朝的古王国时期,即公元前2686年公元前2134年,在赫尔莫波斯城(Hermopolis)供奉的八位
  • 汉特人汉特人(Ха́нты),亦称奥斯恰克人、奥斯蒂亚克人(Ostyak),是俄罗斯的一个土著民族,自称Khanti、Khande、Kantek。主要居住在汉特-曼西自治区,该地区在古代被称为“尤格拉”。汉
  • 张逸少张逸少(?-1748年),字天门,号青山,江南省镇江府丹徒县(今属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人。张玉书长子,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科举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不久改授山
  • 李临秋李临秋(1909年-1979年),是一位出身日治台湾台北的流行音乐作词者,最有名的作品为《望春风》。李临秋父亲本为富商,后因故家道中落。1924年,李临秋受亲戚介绍进入永乐町永乐座戏院担
  • 吴城商代遗址吴城文化是指在今江西赣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的一种商代时期的文化遗址,因为首先发现于樟树市的吴城而得名。樟树吴城遗址亦是已经发现的商代遗址中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一处。
  • 潍坊市博物馆潍坊市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风东街6616号,是潍坊市属综合性博物馆。1962年,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成立潍坊市博物馆。1978年,潍坊市博物馆从原
  • 电子层电子层,或称电子壳或电子壳层,是原子物理学中,一组拥有相同主量子数的原子轨道。电子层组成为一粒原子的电子序。这可以证明电子层可容纳最多电子的数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