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仪礼
✍ dations ◷ 2024-12-22 18:53:40 #仪礼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先秦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仪礼》与《周礼》、《礼记》,并称《三礼》。据黄以周《礼书通故》卷一考证,《礼》这一经典的名称在历史上变动不一,且互相混淆。西汉时,目前被称为仪礼的经书彼时被称为《今礼》与古礼五十六篇《礼》相对,阐释它的有大戴、小戴、庆氏三家学派。至东汉,《三礼》的称呼出现,“礼”便不再专指这十七篇了。而礼与记最初是分开的,并非合称礼记。郑玄在东汉时注解了这十七篇礼的四十九篇记,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将四十九篇“记”称为《小戴礼》,将本来是《小戴礼》的这十七篇“礼”称为仪礼,是混淆了礼与记的区别,而这一讹误则保留了下来。在郑玄的时代,尚没有仪礼这一称呼,约至东晋时,人们才将这十七篇被剥夺了名称的《小戴礼》称为仪礼,而小戴礼这一名称则一直被冠在四十九篇“记”之上。殷商、周朝时有名目繁多的典礼,素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称,非有专门职业训练并经常排练演习者,不能经办这些典礼。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礼》已不传,只有高堂生能背诵,汉代只剩《仪礼》十七篇,分为冠婚、朝聘、丧祭、射乡等四类。《仪礼》十七篇,除《士相见礼》、《大射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等四篇之外,其余各篇之末都有“记”。《丧服》一篇其下又有“传”,相传是孔子门人子夏所作。汉代初只称为《礼》,为礼的经,又称“士礼”。礼学家彭林先生分析说:“一般认为,高堂生把《仪礼》传给萧奋,萧奋传给孟卿,孟卿传给后苍,后苍传给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庆普,这就是汉代的《礼》学的所谓五传弟子。但是,《史记·儒林传》所记,在萧奋之前还有徐氏,萧奋之《礼》当得自徐氏,徐氏与高堂生的关系不详。”汉代五经中的《礼经》即为《仪礼》,“仪礼”一名最早出现在范晔《后汉书》中。晋代正式称汉代《仪礼》的传本有四种,即大戴本、小戴本、庆普本和刘向《别录》本。今《仪礼》所存文本为今文本。今文经只有十七篇。比古文经少三十九篇。《仪礼》详尽地记述了古代宫室、服饰、饮食、丧葬之制,犹如一幅古代社会生活的长卷。唐贾公彦撰《仪礼疏》十七卷,南宋时与郑玄之注合刊为《仪礼注疏》。元人敖继公《仪礼集说》一书。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宋代张淳撰《仪礼识误》。胡培翚有《仪礼正义》。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王莽新简《仪礼》,是迄今所见最古写本。共有469枚木、竹简,字体为隶书,简正面或背面编有顺序号码,简面有削改和勾画圈点的记号。分为甲、乙、丙三本:甲本木简398枚,每枚长55.5~56厘米,宽0.75厘米,含《士相见》、《服传》、《特牲》、《少牢》、《有司》、《燕礼》、《泰射》7篇;乙本木简37枚,长50.05厘米、宽0.5厘米,内容仅《服传》一篇;丙本竹简34枚,长56.5厘米、宽0.9厘米,内容仅《丧服》一篇。
相关
- 格雷伊猎犬格雷伊猎犬(Greyhound),又称“灵
- 故事板分镜或分镜脚本,又称故事板(storyboard),是指电影、动画、电视剧、广告、音乐录影带等各种影像媒体,在实际拍摄或绘制之前,以故事图格的方式来说明影像的构成,将连续画面以一次运镜
- L01A·B·C·D·G·H·QI·J·L·M·N·P·R·S·VATC代码L01(Antineoplastic agents)是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的一个药物分组,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
- 华伦海特丹尼尔·加布里尔·华伦海特(德语:Daniel Gabriel Fahrenheit, 1686年5月14日-1736年9月16日),德国物理学家、工程师(虽然他基本定居在荷兰),华氏温标的创立者。华伦海特出生于但泽(
- 兰花兰科(学名:Orchidaceae)植物俗称兰花,是开花植物中最多样、最广布的科之一。花朵艳丽的热带兰花通常叫做洋兰,亦叫胡姬花。洋兰并不一定是外来种,大中华地区亦有丰富的野生洋兰资
- 核酸增幅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英文: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缩写:PCR,又称多聚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利用DNA双链复制的原理,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通过这一技术,可在短时间内
- 噬菌体 (消歧义)噬菌体可能指以下其中一项事物:
- 旺代省旺代省(法文:Vendée)是法国卢瓦尔河地区大区所辖的省份。该省编号为85。5个海外省及大区
- 希尔阿奇博尔德·维维安·希尔,CH,OBE,FRS(英语:Archibald Vivian Hill,1886年9月26日-1977年6月3日),英国生理学家,也是生物物理学与运筹学中分支学门的建立者之一。1923年与奥图·梅尔霍
- 富兰克林·史达富兰克林·斯塔尔(Franklin William Stahl,1929年10月8日-)是一位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与马修·梅塞尔森(Matthew Meselson)合作进行梅瑟生-史达实验,确认了DNA复制的半保留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