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台湾闽南语常用动词
✍ dations ◷ 2025-05-17 06:58:01 #台湾闽南语常用动词
自明郑时期到清治时期,中国闽粤一带的移民大量进入台湾,其中以福建省南部的泉州府人以及漳州府人最为多数,使得闽南语逐渐取代了台湾原住民族诸语,成为了台湾最优势语言,使得今日台湾闽南语成为台湾第一大方言。后台湾闽南话在日治时期更以“台湾话”称之。由于外来政权不断更迭,加上日治后,两岸逐渐隔阂,使得台湾闽南语在腔调上与原生闽南语有着些微差异,在语汇上也吸收了各时期政权以及原住民族的外来语,因此最后形成了与原生闽南语有差异的台湾话。下方整理出台语中与华语有着些微或较大差异的常用名词字词与华语字词间的对照,并采用台罗拼音为其标音。不过,需注意的是台语的部分名词也有地域性的差异。
相关
- 流鼻水鼻漏(英语:rhinorrhea或rhinorrhoea)是指鼻腔充斥大量黏液的一种症状。该症状也被称为流鼻涕、流鼻水等,在人身上较为常见。鼻漏是过敏(过敏性鼻炎)和其他一些疾病(如普通感冒)的常
- 总科/超科超科(Superfamily),又译作总科,是生物分类法中的一个层级,介于亚目和科之间。有时在超科和亚目之间还有下目(或称次目)的分类。一般超科名称的拉丁字尾是-oidea。
- HI碘化氢(化学式HI)在常态下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碘化氢在空气中不可燃,但遇潮湿空气会发烟。易溶于水并可溶于乙醇,其水溶液呈酸性,称氢碘酸,是一种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具有
- 中国效仿西方发展工业的过程进行的并不顺畅中国的现代工业肇始于1860年代的洋务运动,历经一百年多年发展,是推动中国成为现代化国家的主动力。19世纪中期之前,中国是传统的封建农业国家,中国经济体系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
- 爱德华多·奇利达爱德华多·奇利达(西班牙语:Eduardo Chillida,巴斯克语:Eduardo Txillida,1924年1月10日-2002年8月19日)是巴斯克地区出身的西班牙当代雕塑家。1924年1月10日出生于吉普斯夸省圣塞
- 小皇宫小皇宫(Petit Palais)位于法国巴黎,现为小皇宫美术馆。小皇宫由建筑师查理吉罗(Charles Girault)建造,和大皇宫一样曾是1900年万国博览会展览场。与许多人想像的相反,在原巴黎工业
- 后肾后管肾(单数:Metanephridium复数:Metanephridia)是环节动物等真体腔动物的排泄器官。后管肾较原管肾高级。后管肾开始从血液中接受代谢废物,使进入管内的体腔液代谢废物浓度大大
- 谢华安谢华安(1941年8月-),中国植物遗传育种学家。福建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生于福建龙岩,原籍福建龙岩。1959年毕业于福建龙岩农业学校。现任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2007年当选为
- 1970年 罗凡尼米第六届冬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于1970年4月3日至9日在芬兰罗瓦涅米举行。这是芬兰首次主办冬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此次比赛共设七个大项。* 主办国家/地区(芬兰)
- 宇宙线宇宙线亦称为宇宙射线,是来自外太空的带电高能亚原子粒子。它们可能会产生二次粒子穿透地球的大气层和表面。射线这个名词源自于曾被认为是电磁辐射的历史。主要的初级宇宙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