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

✍ dations ◷ 2025-10-18 13:55:04 #辩证法
辩证法(英语:dialectic,也译作辩证术、辩证方法)是一种化解不同意见的论证方法。它是在两个或更多对一个主题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间的对话,目的是通过这种有充分理由的对话建立起对事物真理的认知。它自古以来就在印度与欧洲哲学占有中心地位。此词汇应用于多种不同领域,包括哲学、自然科学与史学。辩证法源自于古希腊的逻辑辩证过程,并因柏拉图对苏格拉底对话录的记载而为人所熟知。苏格拉底认为真理才是最重要的,惟有基于理性(类似于逻辑,而不是感情),才是说服别人以及发现真理的正确方法,并且,是一个人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他认为真理能够在讨论所使用的推理和逻辑中被发现。辩证法以问答进行,是关于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源出希腊语“dialego”,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现在用于包括思维、自然和历史三个领域中的一种哲学进化的概念,也用来指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自古而来,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辩证推理在古印度和西方出现。其三种基本形式为:苏格拉底反诘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其它还包括:印度教辩证法、佛教辩证法、中世纪辩证法、犹太教塔尔穆德辩证法,以及新教辩证法等。要注意的是,辩证与辩论或修辞不同,在辩论中,辩论者坚持自己的看法论点,并且以赢得辩论为目的。辩论者要么驳倒他们的对手,证明他们自身推理的正确;要么证明他们对手的推理的错误。因此,在辩论中需要有裁判或评判团来判定何方胜利;在修辞中,使用修辞的人通过喻理(logos)、喻德(ethos)与喻情(pathos)的方式来说服阅听者,使他们相信其说法。诡辩家认为"才能"(arete)是最重要的,也是一个人一生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他们认为,在演说言辞中的艺术品质能够表明一个人的才能高低。演说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精彩的演讲来取悦并且感染听众。尽管如此,诡辩者仍然教导他们的学生要用各种方法来寻求才能,而不仅仅只是在演说中。苏格拉底反对诡辩者,反对他们那“把雄辩当做一种艺术和有感染力的演说,不需要逻辑也不需要证明”的教导。在古希腊思想家那里,辩证法的含义范围很广,从辩论中的一种反驳技巧,到对定义做系统评价的方法,直到研究和划分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之间的联系。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奠基人之一,他以主张“万物皆流,无物常驻”的哲学观点而闻名于世,他有两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也是古代辩证法的代表人物,他们多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包含着许多合理的辩证内核,例如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反面转化。中国古代的很多学派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例如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老子曾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柔能克刚,齿以刚折,舌以柔存”等名言。又如阴阳、五行学说,《易经》中也有以柔克刚、阴阳相互转化、万物生生不息等理念。再如,儒家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等。这些都阐述了事物相对的;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世上除了变化本身之外没有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事物。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中国的军事经典《孙子兵法》也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奇正、虚实、勇怯、劳逸、动静、迂直、利患、死生等等。书中所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和“因敌而制胜”,代表了朴素的“主观要符合客观”的唯物思想,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思想。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对立面转化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孙子认为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客观的形势,还取决于战争的主观指导是否正确:一方面,他说“胜可知,而不可为”,认为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凭主观愿望去取得;另一方面他又说“胜可为也”,原因是只要研究敌我双方具体的情况正确决定自己的行动,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扬长避短,就可以为胜利创造条件。可以说,《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战争中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很多人认为:古代辩证法朴素直观,大多只描述整个世界的一般性质,对构成世界各个元素与部分认知不清,因而是不完备的,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辩证法思想体系。从斯多葛派哲学家时代起到中世纪末,辩证法一直同形式逻辑保持相当密切的联系,更晚一些,康德用术语“先验辩证法”表示揭示假相的努力,这种假相出现在试图在现象和可能的经验范围之外应用知性的范畴和原则时。黑格尔把辩证法看作是:一个概念由于它自己固有的矛盾双方冲突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则使用了唯物主义的原理,认为辩证法则是客观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内在规律,并应用于他们对社会和经济过程所作的解释中。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中,辩证法被定义为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和理论——它把世界理解和描绘为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把发展理解为“事物自身固有的各种矛盾,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变化的结果”,即内因决定、外因影响(促进或延缓)。

相关

  • 病理生理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病态生理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新的医学科
  • 元古宙元古宙(Proterozoic,符号PR),又称元古代、原生代,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时期,开始于同位素年龄2500Ma(百万年前),结束于542.0±1.0Ma。元古宙包括了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元古
  • 喉炎喉炎(Laryngitis)是描述喉部发炎的现象。喉为人体主要的发声构造,喉炎常见症状包含声音沙哑(英语:hoarse voice)、发烧、咳嗽、前颈疼痛,以及吞咽困难。症状通常会持续两周。喉炎可
  • 巴门尼德爱利亚的巴门尼德(Παρμενίδης)(约前515-前445),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最重要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之一,是埃利亚学派的一员。生于埃利亚(Ἐλέα,位于现在意大利南
  • 漂白水漂白剂是一些化学物品,可透过氧化还原反应将有色分子反应成无色分子,来将颜色去除或变淡以达至漂白物品的功用。漂白剂依据其在漂白过程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担任的角色来区分
  • 科依桑语系科依桑语系,或称科伊桑语系,是非洲东部坦桑尼亚的桑达韦人(Sandawe)和哈扎人(Hadza),以及非洲南部,喀拉哈里沙漠的科伊科伊人和布须曼人(或称桑人)所使用语言所属的语系,包括非洲东部的
  • 疑问代词疑问词(Interrogative pronoun/Interrogative word、疑问词)是词性的一种,包括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冠词等,在疑问句中,用来代替说话者在句子中想要询问的东西。例如谁、哪个、哪
  • 蝶酰谷氨酸叶酸(Folate、folic acid)也称为维生素B9、维生素M、维生素Bc,属于维生素B。叶酸可用于治疗由叶酸缺乏症引起的贫血。叶酸也是孕妇的营养补充品。在新生儿的神经管缺损(英语:Neur
  • 1940年1940年美国人口普查(英语:1940 United States Census)是美国历史上第16次全国人口普查,确定了美国的常住人口为131,669,275人,相比1930年美国人口普查,同比增长为7.3%。1940年的人
  • 煤焦油煤焦油(Coal tar,又译煤溚)是一种黑色或褐色粘稠液体。气味与萘或芳香烃相似。它是在干馏煤制焦炭和煤气时的副产物。成分复杂,主要是酚类、芳香烃和杂环化合物的混合物。有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