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辩证法
✍ dations ◷ 2024-11-05 14:57:17 #辩证法
辩证法(英语:dialectic,也译作辩证术、辩证方法)是一种化解不同意见的论证方法。它是在两个或更多对一个主题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间的对话,目的是通过这种有充分理由的对话建立起对事物真理的认知。它自古以来就在印度与欧洲哲学占有中心地位。此词汇应用于多种不同领域,包括哲学、自然科学与史学。辩证法源自于古希腊的逻辑辩证过程,并因柏拉图对苏格拉底对话录的记载而为人所熟知。苏格拉底认为真理才是最重要的,惟有基于理性(类似于逻辑,而不是感情),才是说服别人以及发现真理的正确方法,并且,是一个人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他认为真理能够在讨论所使用的推理和逻辑中被发现。辩证法以问答进行,是关于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源出希腊语“dialego”,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现在用于包括思维、自然和历史三个领域中的一种哲学进化的概念,也用来指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自古而来,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辩证推理在古印度和西方出现。其三种基本形式为:苏格拉底反诘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其它还包括:印度教辩证法、佛教辩证法、中世纪辩证法、犹太教塔尔穆德辩证法,以及新教辩证法等。要注意的是,辩证与辩论或修辞不同,在辩论中,辩论者坚持自己的看法论点,并且以赢得辩论为目的。辩论者要么驳倒他们的对手,证明他们自身推理的正确;要么证明他们对手的推理的错误。因此,在辩论中需要有裁判或评判团来判定何方胜利;在修辞中,使用修辞的人通过喻理(logos)、喻德(ethos)与喻情(pathos)的方式来说服阅听者,使他们相信其说法。诡辩家认为"才能"(arete)是最重要的,也是一个人一生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他们认为,在演说言辞中的艺术品质能够表明一个人的才能高低。演说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精彩的演讲来取悦并且感染听众。尽管如此,诡辩者仍然教导他们的学生要用各种方法来寻求才能,而不仅仅只是在演说中。苏格拉底反对诡辩者,反对他们那“把雄辩当做一种艺术和有感染力的演说,不需要逻辑也不需要证明”的教导。在古希腊思想家那里,辩证法的含义范围很广,从辩论中的一种反驳技巧,到对定义做系统评价的方法,直到研究和划分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之间的联系。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奠基人之一,他以主张“万物皆流,无物常驻”的哲学观点而闻名于世,他有两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也是古代辩证法的代表人物,他们多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包含着许多合理的辩证内核,例如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反面转化。中国古代的很多学派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例如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老子曾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柔能克刚,齿以刚折,舌以柔存”等名言。又如阴阳、五行学说,《易经》中也有以柔克刚、阴阳相互转化、万物生生不息等理念。再如,儒家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等。这些都阐述了事物相对的;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世上除了变化本身之外没有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事物。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中国的军事经典《孙子兵法》也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奇正、虚实、勇怯、劳逸、动静、迂直、利患、死生等等。书中所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和“因敌而制胜”,代表了朴素的“主观要符合客观”的唯物思想,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思想。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对立面转化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孙子认为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客观的形势,还取决于战争的主观指导是否正确:一方面,他说“胜可知,而不可为”,认为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凭主观愿望去取得;另一方面他又说“胜可为也”,原因是只要研究敌我双方具体的情况正确决定自己的行动,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扬长避短,就可以为胜利创造条件。可以说,《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战争中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很多人认为:古代辩证法朴素直观,大多只描述整个世界的一般性质,对构成世界各个元素与部分认知不清,因而是不完备的,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辩证法思想体系。从斯多葛派哲学家时代起到中世纪末,辩证法一直同形式逻辑保持相当密切的联系,更晚一些,康德用术语“先验辩证法”表示揭示假相的努力,这种假相出现在试图在现象和可能的经验范围之外应用知性的范畴和原则时。黑格尔把辩证法看作是:一个概念由于它自己固有的矛盾双方冲突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则使用了唯物主义的原理,认为辩证法则是客观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内在规律,并应用于他们对社会和经济过程所作的解释中。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中,辩证法被定义为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和理论——它把世界理解和描绘为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把发展理解为“事物自身固有的各种矛盾,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变化的结果”,即内因决定、外因影响(促进或延缓)。
相关
- 世界卫生大会世界卫生大会(法语:Assemblée Mondiale de la Santé,AMS ; WHA; 英语:World Health Assembly,WHA),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高权力机构。世界卫生大会每年5月在瑞士日内瓦的万国
- APro1n9d, 3d48, 1rw5· STAT protein nuclear translocation · regulation of JAK-STAT cascade · female pregnancy · regulation of multicellular organism growth
- 视觉视觉是通过视觉系统的外周感觉器官(眼)接受外界环境中一定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刺激,经中枢有关部分进行编码加工和分析后获得的主观感觉。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因
- 含糊含糊(英语:vagueness),或作模糊,是语义学、哲学用语。在语义学、哲学领域,一般对含糊的解读是:日常语言中,含糊是无法避免的,甚至经常是刻意营造的结果。然而,在专业的文本中,人们通常
- 相容性组织相容性 (Histocompatibility) 指将一个体的组织移植至另一个体时,其免疫系统的反应程度。相容性越高,免疫(或称排斥)反应程度越低,甚至没有免疫/排斥反应发生。二个不同的
- 莱比锡大学莱比锡大学(德语:Universität Leipzig)位于德国萨克森州的莱比锡,创立于1409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现今德国管辖地区内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仅次于海德堡大学(1386年),另两所
-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textual analysis)运用于18世纪的瑞典,自1930年随着宣传分析和传播研究的发展而兴起。 此方法最先被用在报纸内容分析研究,随着研究方法的成熟,和
- 西伊比利亚语支西伊比利亚语支(West Iberian)是伊比利亚罗曼语支下属的一个人分支,包括阿拉贡语、西班牙语、拉迪诺语、阿斯图里亚斯-莱昂语、加利西亚-葡萄牙语等语言。西伊比利亚语支在12世
- 欧猪四国欧猪五国(英语:PIIGS),亦作黑猪五国或五小猪国,是国际经济界媒体对欧洲联盟五个相对较弱的经济体的贬称。这个称呼涵盖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爱尔兰(Ireland)、希腊(Greece)
- 套膜一个位于宿主细胞之外的独立、功能完全的病毒颗粒一些病毒拥有的包裹病毒体的脂肪泡一段DNA或RNA。如果把核苷酸比作字的话,那么基因就是由核苷酸写成的句子。基因会指导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