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症药物

✍ dations ◷ 2025-04-24 19:49:22 #抗抑郁症药物
抑郁症,亦称忧郁症,是一类以抑郁心境为主要特点的情感障碍。它主要包括:重度抑郁症、持续性抑郁症、季节性抑郁症。它们的共同表现为:长时间持续的抑郁情绪,并且这种情绪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缺乏自信,避开人群,甚至有罪恶感,感到身体能量的明显降低,时间的感受力减慢,无法在任何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快乐。这类障碍还会造成患者的躯体功能失调,如睡眠紊乱或食欲暴进或减退、痛觉等。抑郁症不会出现躁狂发作、轻躁发作或混合性发作,不过情感障碍很容易合并发作,如果出现以上三种症状则应该考虑另一类心境障碍——双相障碍。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因素对这类疾病的发病都有影响。生物学着眼于体内化学物质不平衡、遗传和生理节律,心理学因素则包括素质应激相互作用、习得性失助和认知模式,社会因素方面研究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对抑郁症的诊断一般由医生遵照DSM或ICD标准(两者基本一致)进行,一般症状较重的患者考虑诊断为重性抑郁障碍,症状较轻但是病程较长的患者则有可能是心境恶劣障碍,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的患者可以诊断为季节性情绪失调。另外,在按此标准诊断前一般还须排除其他有相似症状的生理疾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抑郁症的发病年龄提早,发病率增加。终身患病率在不同国家中不尽相同,有调查显示中国的患病率约为6%,而日本的患病率则高达20%。但也有澳洲昆士兰大学的学者于2013年绘制的“抑郁症世界地图”显示,日本与阳光充足、气候温暖的东南亚、南欧、澳大利亚同属抑郁症发病率较低的地区,而气候寒冷、缺少阳光的北欧、俄罗斯、阿富汗等地区则属抑郁症高发区。在抑郁症中重性抑郁障碍最为常见,因此有时也将重性抑郁障碍简称为“抑郁症”。在积极治疗的情况下抑郁症的愈后良好,但考虑到患者须承受极大痛苦并有自杀的可能,因此尽早尽快进行积极治疗是十分必要的。患者在症状完全缓解后还可能经历复发,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对抑郁症的药物治疗至少持续到症状缓解后的六个月。对于发病较早、有精神病症状或对药物反应不良的患者则很有可能反复发作造成不良后果。在所有抑郁症中重性抑郁障碍的症状最为严重,其表现为三方面:心境、认知和躯体功能。心境方面,患者长期(两周以上)处于极其抑郁的情感状态中;认知方面,患者往往看到事物的消极面,被空虚感和无价值感包围;躯体功能方面主要有进食和睡眠障碍和无力感,头痛等。患者可能反复想到死或者有自杀企图,最终大约有3.4%的患者自杀。对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主要依据的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的相关标准。医生需要首先排除生理因素、滥用药物,然后通常会进行有关抑郁程度的测试以确诊。对于确诊的患者医生往往会建议抗抑郁药物治疗,即选择性5-羟色胺再吸收抑制剂(SSRI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有时还会建议患者参加心理治疗。对于年轻患者,例如儿童则应当首先考虑心理治疗,而对于症状特别严重(有严重自杀企图或者紧张性患者)的患者则可能进行电痉挛疗法(ECT)。 对于大多数重性抑郁障碍的患者,总的来说预后还是良好的。大多数患者会在未治疗下康复或者自行缓解。有超过35%的患者将来可能会复发,但是心理治疗有较好的预防复发的作用。对于发病早、有精神病样症状或者同时患有人格障碍的患者则预后不良,他们可能会经历慢性的反复发作,自杀率也较高。2015年后浙江大学神经学教授胡海岚提出一种研究方向以往被认为含毒性的氯胺酮可能用以治疗抑郁症,其提出情绪神经编码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2019年7月获得脑神经学最高的国际凯默理奖是首度有非欧美人获奖,其提案成为国际医疗界广泛认同的一个研究方向。持续性抑郁症的症状与重度抑郁症的症状相似,但是与重度抑郁症相比,持续性抑郁症的程度要轻一些,而持续时间要长得多。持续性抑郁症一般要持续2年才能确诊,而总的病程可以持续10年以上甚至一生。心境障碍诊断方法与重度抑郁症相同,但其诊断标准的门槛较低。对确诊的患者,其治疗方法与重度抑郁症的治疗方法相同。持续性抑郁症会引发重度抑郁症,有研究显示有79%的患者在一生中会并发重度抑郁症,这种情况有时被称为双重抑郁症。季节性抑郁症的症状与重度抑郁症相似或稍轻,有时它被归为重度抑郁症的一个亚型。这种抑郁症的主要特点就是总是在寒冷季节发病并在其他季节完全缓解。季节性抑郁症随纬度的增高而越发流行, 意即日照时间越少,发病率越高,多晒太阳可减轻病情,对这种疾病的诊断需要确认患者只在特定时节发病而在其他季节从未发病。对患者的治疗与重性抑郁障碍的治疗相似,对于季节性情绪障碍,光照疗法似乎特别有效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患者可能表现出明显的抑郁症状但是不符合DSM任何一种具体病症的诊断标准,这时可以作出非典型抑郁症的诊断。

相关

  • 皮肤发紫发绀(Cyanosis,“绀”音“gàn”),或称紫绀、苍蓝症,是因在接近皮肤表面的血管出现脱氧后的血红蛋白,令皮肤或黏膜带青色的症状。根据Lundsgaard和Van Slyke的著作,当去氧血红素的
  • 汉他病毒汉坦病毒(Hantavirus),又译汉坦病毒,是本雅病毒目的一种病毒,其引发的病症称为汉他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为一种经由老鼠传染给人类的致命传染病,被列为生物性危害第四级
  • 嗜中性球中性粒细胞(英语:Neutrophil 或 Neutrocyte,或全称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亦称嗜中性粒细胞或嗜中性多核球,是血液白细胞的一种,也是哺乳动物血液中最主要的一种白细胞。中性
  • 头部外伤头部受伤是指头部的创伤。这可能包含或不包含对大脑的伤害。不过,术语创伤性脑损伤与头部受伤在医学文献中通常是可以互换使用的。头部受伤的发生率(新发病例数)是每年每10万个
  •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肺部支气管(中至大的大小之呼吸道)的发炎。症状包括咳痰、喘鸣、呼吸急促及胸口不适。支气管炎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支气管炎的咳嗽症状一般持续三周,逾九成是病毒
  •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Enterovirus Rhinovirus Hepatovirus Cardiovirus Apthovirus Parechovirus Erbovirus Kobuvirus Teschovirus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是没有套膜、正股RNA、正20
  • 抗生素抗药性抗生素抗药性(antibiotic resistance)是抗药性的一种形式,借此特性,一些微生物亚群体,通常是细菌种,能够在暴露于一或多种抗生素之下得以生存;对多种抗生素具抗药性的病原体被视为
  • 人类体质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语言人类学 分子人类学 社会人类学 考古学应用人类学 民族志 参与观察 文化相对论文化 • 社会 史前史 • 人类演化 亲属 婚姻 • 家庭 物质文化 种
  •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语: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又称艾滋病毒)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的一种。普遍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导致艾滋
  • 猫抓病猫抓病是一种由巴通体科的韩瑟勒巴通氏菌(学名:Bartonella henselae)引起的亚急性细菌性疾病,至1950年代则发现此病多经猫抓伤或咬伤而造成感染,主要传播媒介是家猫,主要病发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