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语

✍ dations ◷ 2025-09-06 11:31:57 #鄂温克语
鄂温克语(又译埃文基语或索伦语、Evenki,1930年代前与鄂温语合称通古斯语)是鄂温克族的传统民族语言,为通古斯语族中最多人使用的语言,使用人口约2.9万人。鄂温克世居地区跨越俄罗斯联邦、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三国,其中居住于中蒙二国的族民根据民族语言汉译作“鄂温克族”,而俄罗斯境内的族民则根据俄罗斯语汉译为“埃文基族”,并衍生出“鄂温克语”、“埃文基语”两个语言名称。居住在叶尼塞河以东区域和贝加尔湖以北区域的鄂温克人自称“埃文基”(Эвэнки,另译:鄂温克);居住在贝加尔湖以西高地的族民自称“奥罗奇”/“鄂伦春”(Орочэн/Орочон,意思是“奥罗河的人们”或“从事驯鹿业的人们”,直译“鹿人”);居住在布里亚特共和国一带的游牧族民自称“牧尔琴”(Морчэн,意思是“马背上的人们”,直译“马人”);而居住在大比拉河流域的族民自称“比拉尔琴”/“比拉尔”(Бирарчэн,意思是“河上的人”,直译“河人”)。中俄二国境内的鄂伦春人语言与埃文基语/鄂温克语东部方言相似。中国官方定位鄂伦春族为独立于鄂温克族的民族,鄂伦春语为鄂温克诸语言中的一个。俄罗斯官方定位为同一民族,同一语言,称鄂伦春语为埃文基语的鄂伦春方言(Орочонский диалект)。使用者分布在中国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呼伦贝尔市、黑龙江省讷河市、蒙古国色楞格省、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等。中国、蒙古境内的鄂温克语掺有许多汉语、蒙古语、满语借词。如今鄂温克族在语言方面的汉化程度与周边的几个少数民族(如赫哲族、满族、东北的锡伯族等)相比要低。俄罗斯境内的埃文基族在语言方面俄化程度很深,1992年联邦普查时29901位埃文基族中有约30%的族民使用埃文基语,而多数只懂俄语,或兼用俄语/雅库特语、俄语/布里亚特蒙古语而相对没落了本民族语言。俄罗斯的埃文基语借词成分主要有俄语、雅库特语、布里亚特蒙古语、鄂温语,和少数的尤卡吉尔语、科里亚克语、楚科奇语借词。中国与蒙古的鄂温克语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3个方言。俄罗斯的埃文基语分南部方言、东部方言、北部方言三大方言,约50多种土语。其中南北方言相似,而东部方言与南北二方言差别较大。俄罗斯的埃文基语标准语音及正字法均采用使用人数为多的南部方言。1930年至1952年采用南部方言聂普斯基土语(另译:涅普斯基)为标准语音,但在1940年代聂普斯基的埃文基人人数急剧下降,从而失去了在埃文基民族文化与语言中的主导地位。1952年后改用相似的南部方言伯利古索卡斯基土语,此标准使用至今日。1990年代,随着萨哈林州及俄罗斯远东太平洋滨海各州区的经济腾飞,和东部埃文基人与其他埃文基人相对隔绝的状况,东部方言开始远离南北二方言,形成了以萨哈林州西北土语为标准的东部埃文基语,并在地方中小学展开教授。鄂温克语的基本语序为主词─受词─动词(SOV),其为一中心词后置(head-final)之语言,此外其间接受词置于直接受词前。鄂温克语是一种高度的黏着语,具有相当数量的词缀。其人称代词有单复数之分,同时其第一人称代词有排除形(不包括以第二人称指称者)和包含形(包括以第二人称指称者)之别;鄂温克语是一种主宾格语言,它有十三个格,但其因方言不同而异;鄂温克语分别可分(alienable)领属与不可分(inalienable)领属,其中可分领属的持有者以主格等标明,其所属物以被从属格(possessed case)标明;而不可分领属则以人称领属标记来表明。以下为鄂温克语的格与其后缀。据Nedjalkov(1997)之文而撰:-il、-l-和-r-为众数标记,当有格位标记时,众数标记置于格位标记前,像例如tyge-l-ve(杯子-PL-ACD,意即“那杯子(众数宾格限定形)”)和Ivul-ngi oro-r-in(Ivul-GEN驯鹿-PL-3SG-POS,意即“Ivul的驯鹿们”)等即为众数之例。在中国,鄂温克语没有自己的文字,在牧区使用蒙古语字母书写,而农区和林区没有书写形式,通用汉文。语言学研究资料与教学课本均采用国际音标或自制的拉丁字母转写系统。而在俄罗斯,由1930年至1931年间开始鄂温克语使用拉丁字母书写,1936年至1937年间改以西里尔字母书写。以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书写鄂温克语所使用的传统蒙古文字母:以及拉丁文字:以下为在俄罗斯联邦境内书写鄂温克语所使用的西里尔文字母:

相关

  • 自体免疫缺乏免疫缺陷(英语:immunodeficiency)是指免疫系统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失常或欠缺。免疫缺陷还可能降低肿瘤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缺陷多为继发性(secondary)免疫缺陷,不过也有些人生来就有
  • 网状内皮系统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英语: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MPS)是高等动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由可以进行吞噬作用的细胞组成 。通常存在于网状结缔组织(reticular connective tissue)
  • 虐待性头部创伤虐待性头部创伤(英语:Abusive head trauma,简写AHT),旧称摇晃婴儿综合症(英语:Shaken baby syndrome,简写SBS),是指因婴儿受到暴力地摇晃而对其脑部产生的损害,为一种儿童虐待。在美国,
  • 边音边音(英语:lateral consonant,古汉语:半舌音)是发音方法的一种。发音时,口腔的气流通路的中间被阻塞,气流从舌头的两边通过。中古汉语的来母,普通话的l都是边音。当符号成对出现时,左
  • 杜兴氏肌肉营养不良症杜兴氏肌肉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缩写DMD)是一种相当严重的性联遗传肌肉失养症。男性病患大约在4岁开始就会产生肌肉无力(英语:Muscle weakness)的症状,此后症状
  • Hsub2/subSOsub2/sub次硫酸(H2SO2)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无机酸,目前只制得了次硫酸盐。金属锌与硫酰氯在乙醚中反应可制得次硫酸锌:乙酸钴与连二亚硫酸钠溶液作用,再加入过量的氨,然后通二氧化碳至饱和,可
  • 双层脂膜磷脂双分子层(英语:lipid bilayer 或phospholipid bilayer)是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的薄膜。 几乎所有细胞生物的细胞膜和许多病毒的包膜都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此外,核被膜和
  • 超共轭超共轭效应在有机化学中是指一个σ键里的电子(通常是C-H或C-C)和一个临近的半满或全空的非键p轨域或反键的π轨域或全满的π轨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相互作用能够使整个体系变得
  • 曼尼希反应曼尼希反应(Mannich反应,简称曼氏反应),也称作胺甲基化反应,是含有活泼氢的化合物(通常为羰基化合物)与甲醛和二级胺或氨缩合,生成β-氨基(羰基)化合物的有机化学反应。一般醛亚胺与α
  • 腐皮腐皮,又称腐竹,是煮沸豆浆表面凝固的薄膜,可鲜吃或晒干后吃,是东亚地区常见的食物原料。豆腐皮一词最早出现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说,将豆浆加热时,表面出现一层膜,将膜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