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上变去

✍ dations ◷ 2025-04-03 16:22:05 #语言学,汉语音韵学,方言学

浊上变去(浊上归去)是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学中的一个术语,是中古汉语声调变化的三个主要现象之一,指声母为全浊的上声字改读去声(而次浊上字声调和清上字相同)。

浊上变去开始的时间很早,汉魏时期就可以找到痕迹。晚唐李涪《切韵刊误》云:“吴音乖舛,不亦甚乎!上声为去,去声为上。”指出“辩、舅、皓”等字《切韵》归上声不妥。李氏以《切韵》为吴音固然谬误,但透露出《切韵》的全浊声母上声字在李氏方言里已变为去声。明确把全浊上声字跟有关的去声字看成是同音字而编排在一起的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浊上变去现象在官话、赣语、大部分湘语中都很规律;而在吴语、闽语、客家话、粤语中,则多保留阳上调类,或古全浊上字和次浊上字的白读音有共同的演变行为,但并不总能单独成调类。如在客家话中,古浊上字的白读音多并入阴平;在北部吴语中,古浊上字的白读音多归阳去;建阳阳上归阴去,闽南阳上归阳去,沙溪阳上归阳入,闽北大部阳上根据声母类型派入阴去、阳去、阳入甚至阴平。一些学者就以浊上变去现象的同言线为汉语七大方言的分组的依据之一。

例如:

以下是一些在古代属全浊声母上声(据泽存堂本《广韵》),在现代汉语普通话读去声的例字。

並母:並、部、倍、抱、被。

奉母:奉、妇、父、犯、范。

定母:杜、稻、动、荡、弟。

澄母:重、赵、杖、丈、兆。

从母:在、坐、静、造、聚。

邪母:象、像、祀、序、似。

崇母:士、仕、柿、撰、馔。

船母:葚。(船母以平声为主,且上声常不变去,常见字不多。)

禅母:上、受、是、善、甚。

群母:巨、件、近、技、拒。

匣母:下、后(包括“後”)、户、旱、幸。

这条规律也存在少数反例。比如“缓”本来是匣母上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仍读上声;“揆”本来是群母上声,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阳平。

相关

  • 奥廖尔州奥廖尔州(俄语:Орло́вская о́бласть,罗马化:Orlovskaya oblast)是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位于俄罗斯联邦欧洲部分的中俄罗斯高地,属中央联邦管区。面积24,700平方公
  • 坤舆万国全图《坤舆万国全图》,中国第一幅完整的经纬世界地图,明代万历年间绘制,在地理学和制图学界具有重要位置。经多次翻印摹抄,影响深远。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利玛窦
  • 苯甲酰基苯甲酰基(英语:benzoyl)在有机化学中常常被表示为“C6H5(C=O)−”官能团,缩写为“Bz”,请注意不要与“Bn”和“Bzl”弄混。苯甲酰基,苯甲酰(英语:Benzoylurea)常常在醇类,苯酚类,胺类与
  • 灵菌红素灵菌红素(Prodigiosin,正式名称为2-methyl-3-pentyl-6-methoxyprodiginine)是Prodiginin(中文名不详)的一种。它具有Prodiginin的基本结构,也就是三吡咯环,其中的一个吡咯环C2上带
  • 裸囊菌科裸囊菌科(学名:Arthrodermataceae)是子囊菌门散囊菌纲爪甲团囊菌目的一个科,共包含七个属 ,本科物种多为感染哺乳动物皮肤、毛发或指甲的皮肤癣菌(英语:dermatophyte)。本科真菌不具
  • 姚家组姚家组是位于中国吉林德惠市一带以及黑龙江、内蒙古的上白垩世地层,1958年由地质部松辽(第二)石油普查勘探大队命名。该地层以棕红、砖红、褐红色泥岩以及灰绿色泥岩、粉砂岩为
  • 纳齐尔·阿夫扎纳齐尔·阿夫扎,O.B.E.(英语:Nazir Afzal,1962年-)是一名英国巴基斯坦裔律师和检察官。他的父亲是一名来自巴基斯坦的移民。阿夫扎致力于促进女性权利,反对强迫婚姻、残割女性生殖
  • 迈克尔·柯蒂茲迈克尔·柯蒂斯(英语:Michael Curtiz,1886年12月24日-1962年4月10日),生于奥匈帝国布达佩斯 ,犹太人,原籍匈牙利的美国电影导演。最成功的作品莫过于《北非谍影》,由此获得奥斯卡最佳
  • MMXMMX是由英特尔开发的一种SIMD多媒体指令集,共有57条指令。它于1996年集成在英特尔奔腾(Pentium)MMX处理器上,以提高其多媒体数据的处理能力。其优点是增加了处理器关于多媒体方
  • 曹大元曹大元(1962年1月26日-),中国上海人,职业围棋棋手,中国棋院九段。曹1973年开始学棋,1982年定为六段,1986年升为九段,1994年获得全国围棋个人赛冠军。1994年底连胜三盘,结束第九届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