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胡服骑射
✍ dations ◷ 2025-11-10 07:36:26 #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采取的军事和服饰改革,开始于前306年。赵国在武灵王以前曾拥有强大的军队,而胡服骑射的作用仅在于将其进一步强化而已。战国后期,赵国与东胡、楼烦等诸胡长期对峙,虽然赵国的军事实力强于诸胡,而且赵国盛产马匹,但在骑射力量上却不如秦韩二国。赵武灵王与诸胡骑兵战斗后,明白到诸胡骑兵的优点在于机动和灵活性,战国七雄的军队即使是骑兵也都以重铠甲装备,诸胡军队则装束轻便,人马合一,机动性强,速进易退。于是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改革,在大臣肥义等人的支持下,仿效诸胡军队的装备,赵国军力逐渐开始强大,消灭中山国,击败林胡和楼烦二族,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但有人认为此时还没有发明马镫,无法充分发挥骑兵人员的战斗力,所以骑兵还是以侦查及骚扰为主,作战的主力仍然是步兵。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其主要推广范围在军服上,胡服乃为便骑射的军事改革,民间服饰的传统深衣依然占据着主流地位,并未因胡服的引进而稍减风骚。胡服骑射是以骑射为目的,并不涉及军事以外的胡服改革。另外,学界流传甚广的带钩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从胡服中吸收过来的观点,实则上华夏地区考古史料中多有带钩出土,且时间远远早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年代,史载管仲追赶齐桓公,箭便正中齐桓公带钩,齐桓公装死躲过了这场灾难,这个年代比胡服骑射足足早了300年,华夏地区自春秋以来还流行以带钩皮革带束腰,从战国至两汉:上至王侯,下至普通百姓,当时赵国男子佩戴带钩已经相当普遍。说明九州大地上早在春秋早期,带钩已经相当普遍了。至于胡服的带钩则是另一系统。深衣当时广泛流行于中原地区,男女皆服。总之,深衣占据着主流地位。从阶层上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穿着;从场合上看,上至祭祀朝会,下至民间仪式都穿用;从人群上看,男女老少皆服之。即使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大力引进胡服的同时,中原传统的深衣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始终被当作正统的服装款式来穿用。
相关
- NP核蛋白是指与核酸(脱氧核糖核酸,DNA或者核糖核酸,RNA)有关的任何蛋白质。譬如,组织蛋白类型的蛋白-染色质。端粒酶,核糖核蛋白和精蛋白都是核蛋白。典型的核蛋白包括核糖体,核小体和
- 散光散光(英语:Astigmatism),又称乱视、小儿散光或散光眼,是眼屈光不正的一种。患者的眼睛不能将光均匀地聚焦在视网膜上,导致所有距离的视力失真或模糊(英语:Blurred vision)。其他症状
- 苏胥如塔妙闻(梵语:सुश्रुत,音译为苏胥如塔、苏士鲁塔)仙人,生活于约前7世纪到前6世纪的古印度外科医生,阿育吠陀学者,《妙闻本集(印地语:सुश्रुत संहिता)》的主要作者。
- 联邦教育与科学部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俄语: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и нау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俄罗斯联邦政府组成部门之一,负责
- 习得性失助习得性无助(英语:Learned helplessness,或称习得性失助、习得无助、习得无助感、无助学习)是描述学习态度或心理疾患的心理学术语,主要用于实验心理学。“习得性无助”可解释为“
- 反并吞中华民国法《反并吞中华民国法》,是2019年11月29日由中华民国立法委员曾铭宗提出,主要是想避免中华民国遭消灭、并吞、取代以及境外敌对势力干预民主政治运作,其初版草案全文共15条。但20
- 周期性周期性是定期或隔一定期间发生的量(在时间或空间),并且能用不同的上下文来印述:
- 孙德胜孙德胜(越南语:Tôn Đức Thắng,1888年8月20日-1980年3月30日),他是越南共产党、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继胡志明后任越南国家主席。孙
- 清帝退位《宣统帝退位诏书》是由清朝最后一位君主、同时也是中国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被承认的皇帝宣统帝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廿五)所颁布的退位诏书,标
-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KIST,韩语: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是一所位于韩国首尔的跨学科综合研究院,在德国萨尔布吕肯、江原道江陵市和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