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德西利亚斯条约

✍ dations ◷ 2025-11-16 09:00:42 #托德西利亚斯条约

《托德西利亚斯条约》(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是地理大发现时代早期,两大航海强国西班牙帝国和葡萄牙帝国在教宗亚历山大六世的调解下,于1494年6月7日在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的小镇托德西利亚斯签订的一份旨在瓜分新世界的协议。

条约规定两国将共同垄断欧洲之外的世界,并将1493年5月划分的教皇子午线向西移动270里格,新版的教皇子午线为穿越当时已属葡萄牙的西非佛得角群岛与哥伦布最早为西班牙发现的美洲土地古巴岛和伊斯帕尼奥拉岛连线中点的经线。这条经线位于佛得角以西370里格,即西经46°37'附近。教皇子午线以西归西班牙,以东归葡萄牙。西、葡两国分别于该年的7月2日和9月5日批准了该条约。

尽管当时欧洲人对新大陆地理勘测还十分模糊,西、葡两国都较好地履行了条约。然而,条约漠视了其他欧洲强国的权利,在英格兰、法国崛起后,遭到抵制。

在《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签署之前的1479年9月4日,共治西班牙的费迪南德和伊莎贝拉已经与葡萄牙国王阿方索签订了阿尔卡苏瓦什条约。该条约结束了卡斯蒂利亚王位继承战争,并附有关于两国争夺控制大西洋和非洲海岸的条款。条约确保加那利群岛归属西班牙,而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佛得角、几内亚岛等地以及其他已知或未知的大西洋权益全部归于葡萄牙所有。

1493年5月,教皇亚历山大六世颁布谕令,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从北极至南极划分一条线,线以西归西班牙,线以东归葡萄牙。这是第一版的教皇子午线。

1500年葡萄牙探险家佩德罗·卡布拉尔意外越过子午线,并发现了巴西。1512年葡萄牙在太平洋发现了极有经济价值的香料群岛摩鹿加。这引起了西班牙的垂涎。1521年环球航行的由西班牙资助的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也在摩鹿加登陆。西班牙与葡萄牙在这里遭遇。葡西两国从1523年开始谈判,至1529年达成《萨拉戈萨条约》,修订势力范围界线,并明确这一分割线在太平洋上的位置。太平洋分界线划在摩鹿加群岛以东,西班牙退出摩鹿加群岛,葡萄牙为此赔偿西班牙35万个达克特金币。而太平洋分界线以西的菲律宾则继续被西班牙统治。

相关

  • 人机交互人机互动(英语: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缩写:HCI,或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缩写:HMI),是一门研究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的学问。系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机器,也可以是计算
  • 受膏受膏(亦称傅油、涂油)是用芳香的油、奶、水或其他物体,倾倒或涂抹,为许多宗教和种族所采用。人和事物受膏,标志其引入了神力或神灵,也可被视为使人或事物摆脱魔鬼(波斯语 drug,希腊
  • 瓦埃勒瓦埃勒 (丹麦语:Vejle,丹麦语发音: )是位于丹麦南丹麦大区的一个城市。2008年时,瓦埃勒有人口50,213人,整个瓦埃勒自治市有人口104,933人。是南丹麦大区和瓦埃勒自治市地方议会所
  • 安硕摩根大通新兴市场美元债券基金安硕摩根大通新兴市场美元债券基金(NYSE:EMB)是于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交易所交易基金,这个重点是投资新兴市场发达国家的美元债券。其中菲律宾、土耳其、苏联、巴西、秘鲁、印
  • 桑原隲蔵桑原隲蔵(日语:くわばら じつぞう,1871年1月27日-1931年5月24日),出生于越前国(今福井县敦贺市),日本东洋史学者、京都帝国大学教授。
  • 假装情侣《假装情侣》(英语:),导演刘奋斗,主演黄渤、江一燕、张默、夏嘉伟。保险公司销售员“陈文”按照女子“沈露”的请求当了她的假男友,两人在一起开心愉快,并且日久生情,爱上对方。一天
  • 青森山田中学高等学校青森山田完全中学(日语:青森山田中学高等学校/あおもりやまだちゅうがくこうとうがっこう,英语:Aomori Yamada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是一所位于日本青森县青森市青叶(日
  • 拉莫娜·巴尔塔扎拉莫娜·巴尔塔扎(德语:Ramona Balthasar,1964年1月9日-),德国女子赛艇运动员。她曾代表东德参加198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赛艇比赛,获得女子八人单桨有舵手金牌。
  • 文子 (人物)道家系列条目文子(?-?),道家人物,相传是老子弟子。众说纷纭,其源流不详。人称通玄真人。文子可能是杂揉很多历史人物所汇整的,大致上都是道家思想家,辛文子是其中之一。为《文子》(《通玄真经》)一书作者,《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主要看法认为“文子”就是辛文子(号计然),然而此说存很大争议。一说认为其姓文,名仲。也有人认为文子就是文种。有人认为文子少于孔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下注明:“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北魏李暹作《文子注》,传曰:“姓辛,…
  • 沙磁文化抗日战争时期,国府内迁重庆,随之而来的许多文化届人士也在重庆暂居。他们集中居住与重庆的沙坪坝、磁器口两镇。而在这段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迁居重庆的文化人中所产生的一种文化就叫做沙磁文化。沙磁文化区由前重庆大学校长胡庶华极力倡导。1938年2月6日,沙磁文化区在重庆大学宣告成立,并于1938年3月30日正式成立了“沙坪坝文化区自冶委员会”。沙坪坝区政府宣布从2008年开始,将每年的3月30日定为沙磁文化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