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

✍ dations ◷ 2025-04-03 13:24:34 #金字塔
金字塔(英语:pyramid),在建筑学上是指锥体建筑物,著名的有埃及金字塔,还有玛雅金字塔、阿兹特克金字塔(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等。一般来说基座为正三角形或四方形等的正多边形,也可能是其他的多边形,侧面由多个三角形或接近三角形的面相接而成,顶部面积非常小,甚至成尖顶状。古代金字塔,是用石块堆叠而成,越高使用材料越少,质心接近基座,可以有效抵挡自然灾害。世界上许多不同的文明都有建造金字塔。在数千年的时间里,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物。最早的金字塔是在代赫舒尔的红金字塔,其后是在吉萨的胡夫金字塔。这两个金字塔都在埃及。胡夫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目前仅存的一个。 胡夫金字塔主要是以石灰岩兴建(有些房间则是使用红大理石来建造的)。胡夫金字塔是建筑的经典之作。胡夫金字塔中有一千三百万个石块,大小由2.5吨至5吨不等,其底部的边长为230米,占地13亩。其四边精确的对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四面的角度为52度。金字塔的原始高度为146.5米,但现在只有137米,少了九米是因为在开罗建设时,金字塔上的高级白石灰石被偷。胡夫金字塔现在仍为世界上最高的金字塔。若以体积来看,最大的金字塔是位于墨西哥普埃布拉州的乔鲁拉大金字塔。1970年代开始,由于建筑技术的演进,达到轻质化、可塑化、良好的空调与采光。有些建筑师会从几何学选取元素,因此现代金字塔式建筑在世界各地被人们建造出来。西方文明使用Pyramid作为锥体建筑的专有名词已有两千年,几何学上此字就是指锥体,然而在建筑学与考古学上,Pyramid最初是指古埃及法老的方锥体陵墓,直至后来发现了其他古文明也有相同类型的建筑物时,才开始延伸至指所有的锥体状建筑物。Pyramid命名由来已不可考,但最早且传播广泛的记载是在《世界七大奇迹》中。至于中文名称“金字塔”,一般相信是因为埃及法老锥体陵墓,平视时为等边三角形,与汉字中的“金”字相像,故称之为“金字塔”。古埃及人埋葬国王和王后的陵墓,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历史从第三王朝延续到第十三王朝(前2686年-前2181年),距今已有四千六百多年。鼎盛时期出现于法老胡夫以及其后的两代君主卡夫拉和孟卡拉统治时期,他们都选择了吉萨地区沙漠与绿洲的交界处建造他们的金字塔和其他附属建筑。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游历埃及时记下了最早关于金字塔的文字,近代关于金字塔的研究开始于拿破仑入侵埃及之后的进行的资料调查。埃及金字塔的功能不仅是当墓穴,在统治者健在时还起礼仪建筑的作用。当初,在未完工的金字塔前,都要建一座小型宫殿,统治者在位33年及此后每隔3年都要在那里庆祝法老的生辰。法老在庆典中,要向群臣证明,他是一个英明的君主、勇敢的军人和生殖功能非凡的男子。公元前27世纪古埃及第三王朝左塞尔法老命印和阗设计兴建其陵寝,印和阗设计将6个方型马斯塔巴墓室(Mastabas),由大至小往上堆叠在一起,终建成了左塞尔金字塔,成为埃及史上第一个类锥体状法老陵墓,其同朝后世法老,依此原型兴建陵墓。一个世纪后的埃及第四王朝开始,才发展为建造接近方锥体状的陵墓,一直至公元前17世纪埃及第十八王朝兴建最后一座方锥体法老陵墓止。中古世纪地中海往返商旅众多,便将埃及所见巨大的方锥体陵墓,口耳相传至地中海沿岸各国,前2世纪拜占廷人费隆写下《世界七大奇迹》,其中使用Πυραμίδες της Γκίζα(英译:Pyramid of Giza,中译“吉萨金字塔”,释意为“在吉萨的锥体”)来为法老卡夫拉的陵墓群来命名,随着《世界七大奇迹》的广泛流传,“金字塔”就等同于埃及法老陵墓的专有名词。努比亚人建立的库施王国,定都于纳帕塔,后迁至麦罗埃的两个时期,约从前10世纪至3世纪,在其首都附近建立了近220座金字塔,为国王、王后与重要王室成员的陵墓,外型有如古埃及金字塔为正四角锥体,体积较小,表面平滑,锥体比例较古埃及金字塔高瘦。希腊阿尔戈斯市东南方有一海兰尼孔金字塔(希腊语:Πυραμίδα του Ελληνικού,英文:Pyramid of Hellinikon)遗迹,估计于前4世纪晚期建成,依2世纪时保萨尼亚斯所著《希腊志》记载,此金字塔当时是一个接近锥体的建筑物,为爱琴文明阿尔戈斯王朝用以纪念阵亡战士,目前仅剩底部。意大利罗马市圣保禄门旁有一塞斯提伍斯金字塔(意大利语:Piramide Cestia),建于前18至前12年,为当时罗马法官该奥·塞斯提伍斯的墓园,以石灰华为底座,面积为100平方罗马呎(约30平方米),墙壁以水泥建造,外墙覆以月石(一种白色大理石),高125罗马呎(约36.4米),切斯提亚曾在努比亚任职,此一墓园风格参考自努比亚金字塔,墓园内室装修为罗马式,墙面有壁画。特奥蒂瓦坎文明建造了月亮金字塔(英语:Pyramid of the Moon)和太阳金字塔,位在现今墨西哥的境内。太阳金字塔是世界上最三大的金字塔。许多古老的北美原住民族群会建造称为平台土墩(英语:platform mound)的土制建筑(英语:Earth structure)。最大也最有名的是在卡霍基亚遗址芒克斯墩(英语:Monks Mound),在现今的伊利诺伊州,约在公元前1100年完成,其基座比吉萨金字塔要大。许多土墩是会定期的兴建,其中有些相当的大。一般认为土墩和原住民的信仰生活有关。有记载的用途有半开放的酋长屋、公开的寺庙、太平间、藏尸所、、平民住处、及舞蹈用场地。有兴建这类建筑的文化有Troyville文化(英语:Troyville culture)、Coles Creek文化(英语:Coles Creek culture)、普拉克明文化(英语:Plaquemine culture)及密西西比文化。在中国有很多方形平台丘(英语:Platform mound)的坟墓。秦始皇的陵墓是在一个大型的墓丘中,位在现今西安的城外。后来也很多汉朝皇帝埋在锥台型的坟墓下。南印度在朱罗王朝时期兴建了许多大型的花岗岩金字塔型的寺庙,其中许多今日仍作为宗教用,例如在坦贾武尔的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庙,在达拉苏拉姆的Gangaikonda Cholapuram神庙(英语:Gangaikonda Cholapuram)及Airavatesvara神庙(英语:Airavatesvara Temple]]]),不过此区域最大的金字塔型寺庙是在斯里兰格姆(英语:Srirangam)的斯里兰甘寺院(英语:Sri Ranganathaswamy Temple (Srirangam))。坦贾武尔的神庙是在十一世纪由罗茶罗乍帝王兴建。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庙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Gangaikonda Cholapuram神庙和Airavatesvara神庙在2004年被列为上述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在印尼南岛民族的巨石文化也以大型的土制及石头的阶梯形金字塔著称,此建筑称为Punden Berundak,位在Cisolok以及西爪哇。阶梯形金字塔是基于当地相信山和高处是祖先灵魂的居住之处。阶梯形金字塔是八世纪时中爪哇婆罗浮屠佛教纪念碑的基本设计,不过后来爪哇的神庙受到印度及印度教建筑的影响,例如普兰巴南神庙的尖塔。在十五世纪满者伯夷时期,爪哇的南岛民族建筑风格又开始兴起,有点类似中美洲的金字塔。金字塔结构经常被用于描述管理层级关系。

相关

  • 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英语:Gram Staining)是用来鉴别细菌的一种方法:这种染色法利用细菌细胞壁上的生物化学性质不同,可将细菌分成两类,即革兰氏阳性(英语:Gram Positive)与革兰氏阴性(英语:Gram
  • 组织 (生物学)组织旧称
  • 碱基对碱基对是形成核酸DNA、RNA单体以及编码遗传信息的化学结构。组成碱基对的碱基包括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胞嘧啶(C)、尿嘧啶(U)。在DNA或某些双链RNA分子结构中,由于碱基
  • 物态假设一个系统是由一种物质均匀组成,拥有均匀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则称这系统只具有一种相(英语:Phase)。这是一种简单的系统,称为均相系统(英语:homogeneous (chemistry))。更复杂的系统
  • 达雷尔·伊萨达雷尔·伊萨(Darrell Issa;1953年11月1日-)是美国的一位政治人物。2013年至2019年间,他是加利福尼亚州第49选举区选出的美国众议院议员。他的党籍是共和党。伊萨曾经是一位商人
  • 细胞内寄生物细胞内寄生物(英语:Intracellular parasite)是指一类寄生于宿主细胞中生长、繁殖的生物,可分为兼性(Facultative)和专性(Obligate)寄生物。部分细胞内寄生物会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
  • 链式音移链变,也称链式音移、链式音变、链移(英语:chain shift,chaining,enchainment)是一个历史音系学概念,指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涉及几个音段(通常是元音)全部改变其语音现实的复杂音系变化
  • 小便尿,又称尿液,是人类和脊椎动物为了新陈代谢的需要,经由泌尿系统及尿路排出体外的液体排泄物。排出的尿液可调节机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以及清除代谢废物且可同时散热,尤其是退化
  • 分体法分体法(英文:Partonomy),又称为分体学或分体论,是一种基于部分-整体关系的分类系统。分体法不同于生物分类学之类的分类法(taxonomy;又称为分类学),因为后者乃是基于相似性的分类系统
  • 布瓦宏布瓦宏(英语:Boiron,Euronext:BOI)是顺势疗法药物生产商,1932年由双胞胎兄弟Jean & Henrry BOIRON创立,总部设于法国里昂,业务范国达全球五十九个国家,是全球最大顺势疗剂生产商,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