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卢,又名钖,是中国古代马具的一种,缀于笼头之上,置于马额头中央。质地以铜为主,亦有金质、银质、骨质等。商代就已经出现,秦汉最为流行,唐宋以后逐渐演变为“面帘”。其起源可能受到面具的影响,由于对马脸兼备装饰和防护两项功能,因而长期流行不衰。最初本只是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当卢,仅为一铜质圆泡,不加装饰;到秦汉时期,正面多装饰花纹,还有鎏金银等工艺,形状也逐渐拉长,甚至衍变出马面形象。
钖是先秦时代的称呼,又作鐊。《说文解字》:“鐊,马头饰也。”《诗·大雅·韩奕》:“钩膺镂锡”。东汉郑玄笺注此句说:“眉上曰钖,刻金饰之,今当卢也。”可知汉代已称之为当卢。唐《慧琳音义》解释“当卢”的词源说:“当卢,字宜作颅……言马面当颅。”指出“卢”字是“颅”的通假字。
印度喀拉拉邦有一种置于大象前额的金属饰品,称为"Nettipattam”(നെറ്റിപ്പട്ടം)与当卢有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