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TC3

✍ dations ◷ 2025-04-29 05:08:14 #地理坐标列表,2008年发现的小行星,阿波罗型小行星,撞击事件

2008 TC3(卡特林那巡天系统临时名称:8TA9D69)是一颗质量80公吨,直径4.1米(13英尺)的阿波罗型小行星。这颗小行星于2008年10月6日被首度观测到,却在发现后的20小时内就冲进地球大气层,并在苏丹北部的上空爆炸。由于在发现2008 TC3后不久,小行星中心(MPC)就已准确预测这颗小行星有极高的几率会冲进地球,这不但使学界能对小行星进行更完整的研究,也是首次成功预测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

撞击事件过后,当地有大约600块左右的陨石被寻获,总重约10.5千克(23英磅),其大多属于橄辉无球粒陨石,但也包含如奈米钻石(英语:Nanodiamond)等其他矿物。

2008 TC3最初在2008年10月6日凌晨6时39分(UTC,亚利桑那时间10月5日晚上11时39分)被发现,当时美国天文学家理查·科瓦斯基(英语:Richard Kowalski)(Richard Kowalski)透过卡特林那巡天系统(CSS)设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土桑北部莱蒙山(英语:Mount Lemmon)上的 1.5 米望远镜,发现这颗正从双鱼座掠过的小行星。当下他一如往常将观测资料回报至小行星中心。很快的,系统便自动估量出小行星距离地球约 480,500 公里(约 1.25 倍月球距离)。这属于近地小行星,且是在具潜在威胁的距离范围内。

它因为是到达地球之前就被这样的机构观测和追踪的第一颗小行星而受到重视。检测和追踪近地小行星的过程,是对太空警卫努力的验证和考验。在少于19小时的时间内,总数达到586次的天体测量和几乎同数量的光度观测报告,由27位业余和专业的天文学家通报给小行星中心,在撞击前11小时共发出了25封小行星轨道解,提供了进一步观测的方案。在10月7日01:49(世界时),小行星进入地球的阴影内,因而无法做进一步的观测。

比萨大学的CLOMON 2半自动监测系统进行了撞击的预测;喷射推进实验室的哨兵系统也做了预测。在加那利群岛拉帕尔马岛的4.2米威廉·赫歇耳望远镜做了光谱观测与分析,确认这是一颗C-型或F-型的小行星。

流星在苏丹北部的上空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时间是2008年10月7日02:46UTC(当地时间05:46),速度为12.8千米每秒(29,000英里每小时),与地平面的方位角为281度,高度角19度。在偏远的努比亚沙漠上方数十公里的高度上爆炸,威力相当于0.9至2.1千吨的TNT能量造成一个大火球或火流星。

《泰晤士报》报导这颗流星的光“是如此的强烈,如同满月照亮了天空,一架距离1,400 km(870 mi)远的客机报告看见明亮的闪光”。在北方725公里的艾尔-古纳海滩的一架网络摄影机捕捉到明亮的闪光。(参见此撷取画面,爆炸位置和摄影机指向相反)。气象卫星Meteosat 8捕捉到爆炸的低解析影像,卫星影像确认火球的位置在21°00′N 32°09′E / 21.00°N 32.15°E / 21.00; 32.15 (2008 TC3 fireball)。在肯雅的次声波探测器阵列也检测到相当于1.1至2.1千吨TNT火药爆炸能量对应于预期撞击的方向。这种规模的小行星每年大约会撞击地球2至3次。

轨迹显示与地球表面接触的位置大约在20°18′N 33°30′E / 20.3°N 33.5°E / 20.3; 33.5 (2008 TC3 projected impact),然而预期这个物体分裂后可能会散布在降落点西方100~200千米(62~124英里),有些会在埃及南部和苏丹边界地区的尼罗河东方大约100千米(62英里)。

来自美国政府的资讯,美国的卫星侦测到撞击发生在协调世界时02:45:40,初次检测到的位置在20°54′N 31°24′E / 20.9°N 31.4°E / 20.9; 31.4 (2008 TC3 initial detection),高度在65.4千米(40.6英里;35.3海里),最后爆炸的位置在20°48′N 32°12′E / 20.8°N 32.2°E / 20.8; 32.2 (2008 TC3 final explosion),高度为37千米(23英里;20海里)。但是这些影像没有公开发表。

此次撞击的爆炸发生在无人居住的努比亚沙漠上空,因此至今尚未有任何针对爆炸的地面目击报告。不过,《泰晤士报》的报道说:

这一消息也得到了荷兰国家气象服务中心的气象学家雅各布·凯伯(Jacob Kuiper)的确认。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

从2008年12月6日起,在撞击带的搜寻已经发现600块碎屑,总重量达到10.5千克(23英磅)。这些陨石统一命名为"第六站"陨石 (Almahata Sitta)。在阿拉伯文中是在苏丹的Wadi Halfa和喀土穆之间的一个火车站。这项搜索由来自美国加州SETI研究所的彼德·詹尼斯肯斯和苏丹喀土穆大学的Muawia Shaddad率领学生和工作团队进行。在搜寻开始的三天内就发现了15颗陨石的碎屑。在加利福尼亚帕萨迪纳NASA的喷射推进实验室的指导下,与许多目击证人进行了面谈,并在特定地区和网格区域进行搜寻。虽然之前未曾发现在天空中看见的火球碎片,这是第一次在陨石体撞击地球之前,就在外太空发现和追踪的物件。

第六站陨石的样品由詹尼斯肯斯领导的合作单位分析,第六站的合作单位包括NASA在加州的艾美斯研究中心、休斯顿的詹森太空中心、华盛顿卡内基学会、和纽约市的福特汉姆大学。第一个样品测量到异常的超细颗粒:多孔的复相碎屑岩橄辉无球粒陨石无粒陨石,与大的碳质颗粒。

陨石的反射光谱,结合天文观测,确定小行星2008 TC3是F-型小行星。异常脆弱的富含碳的橄辉无球粒陨石,现在与F-型小行星有着紧密的连结。在陨石中也发现了氨基酸。

这颗天体的发现者理查德·科瓦斯基收到第六站陨石的一个小碎片,是来自小行星邮寄清单上的一位好心朋友赠送的礼物。因为科瓦斯基的发现,让业余和专业的天文学家为一个微小的碎片而合作、连结在一起。

所有坐标的地图 - OSM
所有坐标的地图 - Google
所有上至200个坐标的地图 - Bing

相关

  • 长春花属生物碱长春花属(学名:Catharanthus)包含了八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中七种原产于马达加斯加岛,而第八种C. pusillus则来自斯里兰卡。先前这属植物被列于近亲属—蔓长春花属(Vinca)—之
  • 会合-舒梅克号会合-舒梅克号(Near Earth Asteroid Rendezvous - Shoemaker)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探测卫星,会合-舒梅克号这个名称则是为了纪念天文学家尤金·舒梅克(Eugene M. Shoemake
  • 木化石木化石是以化石的状态保存着的木材。经过一段时间后,木材通常会是植物保留得最好(且最容易被找到)的一部分。木化石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被石化。对古植物而言,可能除了木化石之外,其
  • 最终宿主宿主(英语:Host),也称为寄主,是指为寄生物包括寄生虫、病毒等提供生存环境的生物。最终宿主(primary host或definitive host)是指寄生物的成虫赖以寄生的物种。这类宿主通常为寄生
  • 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又称劳动阶级、劳动阶层等;英文:working class)通常用于表示社会地位与社会等级,无论何时,该阶层在社会所占比例最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比例减少,一般为产业工人阶层为主
  • 中国戏曲饮食 - 服饰 - 建筑 - 文物 - 节日 - 教育 科学 - 五术(医学 - 术数) - 武术戏曲是指中华文化的传统戏剧。“戏曲”一词始见于《水云村稿》中〈词人吴云章传〉,指南宋流行于民
  • 西门豹西门豹(?-?),中国战国时代魏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政治家及水利专家,曾立下赫赫战功。魏文侯在位期间,受翟璜推荐担任邺令,而河内称治。西门豹一生最著名的功绩就是邺令任内,破除“河伯娶
  • 缅-1缅因州第一国会选区(英语:First Congressional District of Maine)是美国缅因州两个众议院选区之一,始于1820年,位于该州的南部海岸。本区自创设以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855年前大
  • 玛纳斯 (史诗)《玛纳斯》(柯尔克孜语:"Манас" дастаны)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为全世界第二长的史诗,仅次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长度超过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该史诗叙述
  • 双金属片双金属片,又称双金属棒、复棒,是利用金属体积冷缩热胀的原理,将两种不同膨胀系数的金属片接在一起,当温度变化时,两者之伸长长度不同以致于向一边弯曲,来带动接点,使其接通或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