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饱和

✍ dations ◷ 2025-09-06 19:22:40 #语义饱和
语义饱和(英语:semantic satiation),又称字形饱和、完形崩坏(日语:ゲシュタルト崩壊,德语:Gestaltzerfall),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的是人在重复盯着一个字或者一个单词长时间后,会发生突然不认识该字或者单词的情况。此过程仅为暂时,心理学上认为其原因是人的大脑神经如果短时间内接收到太多重复的刺激,就会引起神经活动的抑制,造成对常用字突然不认识的现象。语义饱和是犹昧感(法语:Jamais vu)现象的一种。语义饱和的原理在于“注意力转移”,当人眼对一个字盯了一段时间后,大脑会不由自主地只注意字的某一部分,从而使这个字丧失了整体感,继而对这个字的读音和意义的记忆也会变得模糊。这种大脑的行为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因为在盯着一个字太久之后,会自动引起神经活动的抑制,形成联想阻断。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这种饱和阻断现象均发生在字形到语义的联接过程中。因此,人先会对字音感到困惑,继而失去对字义的联想能力。日本学者二濑由理的研究指出当这些字大小相同时,识别需要的时间较长;若这些字大小不同时,只有在这些字的字体不同时才会有明显的语义饱和出现。语义饱和这个词最早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博士莱昂·詹姆斯于1962年在他的论文中提出。当时他用的是“语言饱和”这个词。除此以外,不少学者曾用各种词来形容这一现象:语义饱和可以用于抑制演讲焦虑。对于患有口吃的患者,可以通过反复地重复一些单词,使得大脑的神经疲倦,继而弱化因此而产生的焦虑症状。不仅在于语言,如果对一幅熟人的照片或一个熟悉的地点,观察了过久之后都有可能会突然觉得陌生起来。类似的“神经疲倦”现象不止如此,有时也能导致感官抑制。例如人长时间处于喷有香水的房间,对香味的感官也会暂时消失,感觉不到香水的味道。莱昂·詹姆斯对不同的实验对象,用不同的语言的单词,图片甚至数字做测试,发现被实验者均出现了短暂性的语义饱和症状。

相关

  • 登革热登革热(法語:La fièvre de la dengue ; 英語:dengue fever),也称为骨痛热症、断骨热、天狗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由蚊媒热带病(英语:tropical disease)。患者大约会在感染后3
  • 垂体脑下垂体(法语、德语: Hypophyse,英语:pituitary gland,亦称为脑垂体)位于脑底部的中央位置,在蝶骨中的蝶鞍内,它的上方有视神经经过,两侧被海绵静脉窦所包围,它的底部为蝶窦及鼻咽。
  • 忧郁忧郁(英语:Melancholia,或英语:lugubriousness),一种情绪与心理状态,指一个人呈现哀伤、心情低落的状况,绝望与沮丧为其特色。这是人类正常的情绪之一,但是强烈而长久持续的忧郁情绪,
  • 2015年至2016年冬中国北京雾霾事件2015年至2016年冬中国北京雾霾事件,是指2015年入冬后起始于2015年12月8日重度雾霾事件,北京在污染期间曾多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北京首次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从2015年12
  • 异丁酰辅酶A去氢酶缺乏症异丁酰辅酶A脱氢酵素缺乏症(英语:Isobutyryl-coenzyme 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是一种遗传病,其会导致患者无法制造出正确的蛋白质,使异丁酰辅酶A脱氢酶不能充分分解缬氨酸。
  • 1858 Bradford sweets poisoning1858年布拉德福德糖果中毒事件(1858 Bradford sweets poisoning)是1858年于英国布拉德福德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当时从市场摊贩出售糖果被掺入砷,造成当地约200多人砷中毒,其中21
  • 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国家图书馆( 错误:{{lang-xx}}:文本有斜体标记(帮助),NLS)是塞尔维亚的国家图书馆,位于贝尔格莱德。这是塞尔维亚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和历史最久的机构。图书馆成立于1832年2月
  • 类人猿类人猿下目(学名:Simiiformes)是一类高等灵长类,由旧世界猴及猿组成。它们比原猴亚目的要大。类人猿下目分成三类。阔鼻小目于约4000万年前分支出来,只余下狭鼻小目留在旧世界。
  • 词缀词缀(affix)是一种附着在词根或词干的语素,为规范词素,不能单独成字。词缀可以是派生变化,如英语的-ness and pre-,也可以是屈折变化,如英语的复数 -s 和过去式-ed。根据词缀和词干
  • 宏语宏语(Taa、/ˈtɑː/、ǃXoon (!Khong, !Xóõ) /ˈkoʊ/ 或扎希语(Tsasi))属科依桑语系,以音位众多而著称。2002年时,有4200名使用者,主要分布在博茨瓦纳(~4000人)和纳米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