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绿色长城

✍ dations ◷ 2025-04-26 12:18:59 #非洲绿色长城
非洲绿色长城(英语:Great Green Wall)为沿着撒哈拉沙漠南缘的撒赫尔地区种植跨越非洲大陆的树墙,是一项防止沙漠化的计划。这项计划由非洲联盟主导,概念起自于绿色前线、中国的三北防护林等大型绿色工程计划,以解决撒赫尔和撒哈拉地区在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后所导致的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此计划最初的构想,是建立东西向横越非洲大陆的一排树,已演变成一个绿色长城的愿景,以解决撒赫尔和撒哈拉地区所面临挑战的居民的一项人为干预措施。作为乡村发展(英语:Rural development)的一项程序,这项次区域的合作关系的整体目标为使当地居民与自然自然环境在健全的环境保育与经营管理之下强化其环境回复力。绿色长城撒哈拉和萨赫尔倡议(英语:Great Green Wall of the Sahara and the Sahel Initiative,GGWSSI)将成为在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退化和干旱的共同影响的全球性的因应,也有助于提高当地收入。该倡议是一种支持在地社区为环境努力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干旱地区的林地、牧地及其他自然资源,都能做可持续性管理或使用。另外,还寻求撒赫尔和撒哈拉地区的气候变迁的减缓(英语: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和调适,以及提升当地的食品安全。1952年,英国保育运动作家Richard St. Barbe Baker(英语:Richard St. Barbe Baker)在一次考察中,提出了“绿色前线”的概念,以一排树来作为控制沙漠的30英里深的前线。这构想在2002年于查德恩将纳所举行的防治荒漠化和干旱世界日特别高峰会中重现。并在2005年6月1日至2日,于布基纳法索瓦加杜古所举行的萨赫尔—撒哈拉国家共同体(英语:Community of Sahel-Saharan States)成员国之领导人会议第七次常会中核准。2005年起,绿色长城这概念开始有了大幅度的进展。自阿尔及利亚大坝以及中国三北防护林吸取经验,理解需要综合多个跨领域部门,才能产生可持续性的成果。从植树倡议起,撒哈拉和萨赫尔地区的绿色长城已经进展到发展程序阶段。2007年1月29日至30日,萨赫尔—撒哈拉国家共同体(英语:Community of Sahel-Saharan States)成员国之领导人会议第八次常会于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为了解决在该地区的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所造成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不利影响,各国代表人认可萨赫尔与萨哈拉倡议兴建绿色长城的目的。绿色长城于2008年7月开始建造。2009年2月11日至12日,于塞内加尔达喀尔举行非洲绿色长城国际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确定了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气候条件下可植树的种类,并就正式成立“落实和监察造林专门机构”以及就国家造林讯息共享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萨赫尔与萨哈拉地区的布基纳法索、吉布提、厄立垂亚、埃塞俄比亚、马利、毛里塔尼亚、尼日、尼日利亚、塞内加尔、苏丹、查德等11个国家,共同建立了泛非绿色长城机构(英语:Pan African Agency of the Great Green Wall)(GGWA)。泛非绿色长城机构成立后,于2012年9月的非洲部长级环境会议(英语:African Ministeri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MCEN)中,通过绿色长城倡议以落实与发展协调区域策略。根据此会议,绿色长城是联合国永续发展大会(英语: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又称里约+20)土地退化的贡献目标的旗舰计划。撒哈拉和萨赫勒倡议的绿色长城,是非洲联盟招集了撒赫尔与撒哈拉地区二十多个国家来合作,包括阿尔及利亚、布基纳法索、贝南、查德、佛得角、吉布提、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亚、马利、毛里塔尼亚、尼日、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索马里、苏丹、冈比亚、突尼斯等国。并且,该倡议得到许多区域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包括:撒哈拉与撒赫尔的绿色长城的概念,已由非洲联盟委员会和萨赫尔—撒哈拉国家共同体(英语:Community of Sahel-Saharan States)秘书处的连续讨论中取得共识。该倡议被认为是一组综合性行动,攸关萨赫尔与撒哈拉地区人民生计的相关议题。绿色长城撒哈拉和萨赫尔倡议不仅是造林,也是作为乡村发展(英语:Rural development)的一项程序。绿色长城的地理空间范围设定为撒哈拉南界,长约7,000公里、宽约15公里的带状区域。绿色长城撒哈拉和萨赫尔倡议强化现有的机制,例如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英语:New Partnership for Africa's Development)的环境计划中的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英语:Comprehensive Afric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gram)(CAADP),对于防治沙漠化的区域、次区域、国家行动方案,以透过协调与合作,提升萨赫尔—萨哈拉地区的效率。为了确保这项倡议的成功,区域协调策略指出其重要性在于国家、次区域及区域等尺度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在现有国家、区域和地方计划的倡议,透过南南合作与技术转移(英语:Technology transfer)来整合、共享与汲取经验,再借由地方的参与,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计划。绿色长城所选用的物种大多为当地的植物,可适应当地年雨量仅100至400毫米的干燥气候。例如Calotropis procera(英语:Calotropis procera)、Balanites aegyptiaca(英语:Balanites aegyptiaca)、阿拉伯金合欢等。Calotropis proceraBalanites aegyptiaca阿拉伯金合欢

相关

  • G03ATC代码G(泌尿生殖系统及性激素药品)是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的一个分类,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Drug Statistics Met
  • 人类免疫不全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语: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又称艾滋病毒)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的一种。普遍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导致艾滋
  • 选型交配选型交配(英文:Assortative mating)是交配行为模式的一种,即为选择和自己相近的配偶行进行繁殖,近亲交配是其中一种特殊情况。选型交配可以根据体型大小、颜色、年龄等。产生选型
  • 吴祖泽吴祖泽(1935年10月19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中国血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9月,毕业于山东大学。1994年2月,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少将军衔)。1993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
  • 新词新词指的是新近创造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可能正在被融入日常使用中,但尚未被主流语言所接受。新词通常会与特定人物、出版物、时期或事件有直接联系。比如说,在每年的《中国语言生
  • 幽灵幽灵,在中国一般称为鬼,在日本则称幽霊(幽灵),在韩国亦称유령 (幽靈)。在英语语境中,幽灵一词多以“ghost”来称呼,也译为鬼魂;但也有对应日语中的幽霊(假名:ゆうれい)而命名Yūrei的称
  • 虹彩炎虹彩炎,是葡萄膜炎的一种,是一种虹膜以及睫状体的急性发炎的眼疾。发病原因至今不甚清楚,主要是自体免疫系统的问题,很有可能是自发性或反应性关节炎。临床症状上,常会有眼睛红、
  • 别迦摩别迦摩(希腊语:Πέργαμος;现代土耳其语:Bergama),或称巴格门古城,是安纳托利亚古国,现在是土耳其境内贝尔加马的一处历史遗迹。别迦摩原是密细亚(安纳托利亚西北部)的一座古希
  • 1,2-环己二醇1,2-环己二醇,是从海狸香中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在1,2-环己二醇脱氢酶作用下,反-1,2-环己二醇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反应,生成2-羟基环己酮,NADH和H+。
  • 阿猴社阿猴社,台湾平埔马卡道族古聚落名,为凤山八社之一。位址为今日屏东县屏东市境内。高雄市市区古称打狗(Takou),可能为阿猴社(Akauw)之前身。阿猴社与古籍中“阿猴林社”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