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拆分试剂

✍ dations ◷ 2025-11-02 14:36:05 #手性拆分试剂
手性拆分(Chiral resolution),亦称光学拆分(Optical resolution),或外消旋体拆分。在立体化学中,用以分离外消旋化合物成为两个不同的镜像异构物的方法,为生产具有光学活性药物的重要工具。与不对称合成法比较,手性拆分的缺点为仅有50%的产率。有时在拆分的同时将不需要的对映异构体外消旋化,使其不断转化为需要的一个对映体,将拆分和外消旋化同时进行,从而使拆分的产率超过50%。这种方法称为动态动力学拆分。酮的烯醇化是常用的外消旋化反应。手性拆分的主要方法有:化学拆分法适用于含有易反应基团,而且反应后也容易再生出原来的对映体化合物的分子。最常见的易反应基团为酸碱基团,这是由于酸碱反应非常简便,生成的盐类比较容易结晶,拆分剂酸、碱(通常为天然存在的酸或生物碱)廉价易得或可方便回收,也比较容易制得旋光纯。常用的酸性拆分剂有:(+)-酒石酸、(+)-樟脑酸、(+)-樟脑-10-磺酸、L-(-)-苹果酸等;常用的碱性拆分剂有:(−)-马钱子碱、(−)-番木鳖碱、D-(−)-麻黄碱、(+)或(−)-α-苯乙胺等。对于需要拆分的醇类化合物,主要有三种方法:⑴ 用异氰酸酯转化为相应的非对映异构的氨基甲酸酯;⑵ 用手性酰氯或酸酐转化为酯;⑶ 用二酸或分子内酸酐转化为羧基酯,然后用光活性的碱拆分。对于需要拆分的醛、酮,一般通过用氨/胺转化为腙、缩氨脲、肼亚胺等非对映异构体的方法来进行拆分。化学拆分的方法也是由路易·巴斯德引入的。1853年他用这个方法,以(+)-辛可毒(cinchotoxine)为拆分剂,成功将外消旋酒石酸拆分为两个异构体。一个例子:药物度洛西汀(Duloxetine)的合成中就利用了化学拆分法:首先是将外消旋的羟基胺(1)溶于甲苯和甲醇中,加入光活性的(S)-扁桃酸(3)作拆分剂,这时(S)-构型羟基胺的胺氮原子会与扁桃酸形成不溶性的非对映异构盐,而(R)-构型的羟基胺则留在溶液中。滤去(S)-羟基胺形成的盐后,将滤渣用氢氧化钠处理,便得到(S)-羟基胺。留在溶液中的(R)-羟基胺可以在盐酸作用下发生差向异构化,转变为(S)-羟基胺,从而被沉淀、滤去、中和为纯的(S)-羟基胺,得以回收。这种方法即首段中介绍的动态动力学拆分法,也称RRR合成(Resolution 拆分,Racemisation 外消旋化,Recycle 回收)。

相关

  • 肺结核结核病(Tuberculosis,又称TB)为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结核通常造成肺部感染,也会感染身体的其他部分。大多数感染者没有症状,此型态感染称为潜伏结核感染(英语:Latent tuberculo
  • 林修二林修二(1914年-1944年6月5日),汉名林永修,另一笔名南山修。出生于台湾日治时期的台南厅蔴豆支厅(今台南市麻豆区)。东京庆应义塾大学英文科毕业。风车诗社同人。大学时期受到西胁顺
  • 同位素同位素(英语:Isotope)是某种特定化学元素之下的不同种类,同一种元素下的所有同位素都具有相同质子数目,但中子数目不同。这些同位素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占有同一个位置,因此得名。
  • 三世纪危机三世纪危机,又名军事无政府状态或帝国危机(英语:Crisis of the Third Century),是指罗马帝国在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杀)至284年(皇帝戴克里先即位)间受到三项同时发生的危机
  • 名称名称(或名字)即对一切事物,概念,感觉给定的标签,以便区分不同事物、同一事物的不同个体,分为人名和事物名称。姓名为姓氏和人名的合称,雅称“尊姓大名”。事物名称指对自然界一切
  • 泰诺泰诺(英语:Tylenol,/ˈtaɪlənɒl/)是一个镇痛药药品品牌,该药品可以减缓发热和减轻过敏、感冒、咳嗽、头痛和感冒等症状。泰诺最初的有效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常见于镇痛药和解热
  • 丹·麦克肯泽 (地球物理学家)丹·麦克肯泽,CH,FRS(英语:Dan McKenzie,1942年2月21日-),英国地球物理学家,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丹·麦克肯泽出生在切尔滕纳姆,是耳鼻喉外科医生的儿子。他就读威斯敏斯特下级学
  • 北魏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时期的第一个朝代,由鲜卑人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439年,魏太武帝统一华北,与南方的汉人政权对峙。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
  • 传递性在逻辑学和数学中,传递关系(英语:Transitive relation)、即,若对所有的a,b,c属于X,下述语句保持有效,则集合X上的二元关系R是传递的:“若a关系到b且b关系到c,则 a关系到c。”数学上表示
  • 扁蚜科扁蚜科(Hormaphididae)是蚜总科下的一个科。 该科生物在世界上已发现43属215种,其中有将近一半发现与中国。其所有成员均为破坏严重的农业害虫,较著名者有居竹舞蚜、甘蔗粉角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