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唇齿擦音

✍ dations ◷ 2025-04-05 00:37:21 #擦音,唇齿音,浊音,口腔辅音,中央辅音,肺部气流音

浊唇齿擦音是辅音的一种,用于一些口语中。浊唇齿擦音在国际音标的符号是⟨v⟩,X-SAMPA音标的符号则是⟨v⟩。汉语中的吴语、关中话均有此音,其余像北京官话及粤语均清化为。

客家话、老国音里保留此音。

英语中以 v 标示此音,如 和 。以其他缺少此音的语言为母语的人要读这些字时,可能会以清唇齿擦音、浊双唇塞音或者双唇无擦通音代替。例子有日语、汉语族部分方言,如闽语等,以及印度-雅利安语支的语言等。

在前古典时期的欧洲西班牙语中,音素/v/和音素/b/是分开的。但在大约十四至十五世纪时/v/就被/b/渐渐取代。但究竟音素v代表的是还是浊双唇擦音在语音学界仍然有分岐。有语音学家认为v应该是代表, 但亦有人持相反意见。 虽然如此,大部分研究都同意到了十七世纪,西班牙人都不再区分音素/v/和/b/。 某些被分隔的口音可能到了十七世纪仍然区分这两个音素,但到现在,无论是欧洲还是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语都不再有这种差别,/v/和/b/都只会读成浊双唇塞音,或者在两个元音中间读成浊双唇擦音。这种转变令人经常会将字里面的v和b混淆。例如,和会被误写为"vajar"和"deribada"。因为在小楷字母中b比v高,人在串字时将"b"讲成"B grande"(大字母B),将"v"讲成"B chica" (小字母B)来避免误写。某些受过教育的人,尤其在受英语影响深的美国会尝试以串字的规则来区分b和v,但推行西班牙语的机构皇家西班牙学院已经不再支持这种做法,并视这为不正统。

当符号成对出现时,左边的是清音,右边的是浊音。阴影区域表示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发音。

相关

  • 美墨战争美国胜利美墨战争是美国与墨西哥之间于从1846年至1848年爆发的一场战争。19世纪,美国国内流行“天定命运论”,昭昭天命成为美国19世纪时的政治标语 ,其中一层含义就是美国人是
  • 补救途径补救途径(英语:Salvage pathway,又称补救合成、再利用途径),是与从头合成相对的概念,它是指将已分解的生物分子作为原料,再次进行该生物分子的合成的一种代谢途径。对于核苷酸合成
  • 硝基苯硝基苯(俗称人造苦杏仁油)是一种剧毒有机物,有像杏仁油的特殊气味。化学式为C6H5NO2。纯品是几乎无色至淡黄色的晶体或油状液体,不溶于水。硝基苯用作溶剂和温和的氧化剂。它的
  • 褐藻门褐藻(学名:Phaeophyceae)是属较高等的多细胞藻类,属真核细胞生物,有1,500种左右,主要分布于大陆附近的水域,则淡水种罕见。褐藻纲外表从暗褐色的橄榄绿都有,其取决于褐藻素与叶绿素
  • 角质角质,是蜡聚合物中的一种,是植物表皮两种主要成分中的一种,覆盖了植物与空气接触的表面。另一种聚合物是胶膜,较容易被保存在化石纪录中。角质主要由ω-羟基酸及其衍生物组成,其
  • 副族元素副族元素是化学上对元素的一种分类,是指周期表中不是s区及p区的元素,包括d区元素(过渡金属)、f区元素(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等。若用旧的周期表分A族、B族的分类方式,副族元素为旧有
  • 早产婴儿早产儿,意指因妊娠期未满而在母体内尚未发育成熟却由于某种因素早产的胎儿。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
  • 捻翅目捻翅目(Strepsiptera),亦作撚翅目或
  • 摩奴法典《摩奴法论》(梵语:मनुस्मृति;中文译名又作《摩奴法典》,中国学者蒋忠新指出मनुस्मृति(Manusmṛti)即“摩奴传承”,狭义上专指“法论”)是婆罗门教伦理规范的一部
  • 陶红陶红(1969年5月11日-),中国大陆女演员。在重庆忠县新立出生,4岁(一说6岁)时随母亲到宁夏银川。其父是银川大学的教授。11岁考入宁夏艺术学校,1993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