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距离

✍ dations ◷ 2025-09-11 10:30:31 #审美距离

审美距离(英语:Aesthetic Distance),又称“心理距离”。瑞士著名美学家、心理学家E·布劳提出的美学理论。19世纪德国美学家R·费歇尔曾说:“我们只有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看到美,距离本身能美化一切。”但是,布劳所谓审美距离既不是空间距离,也不是时间距离,而是心理距离,即指审美主体与对象在实用性、具体性方面的一种心理间隔。心理距离使主体摆脱现实的利害和欲望,而着重于对象形象的观赏。这样,物我关系即由实用的转变为审美的。这种距离被布劳当作美感的主要特征,甚至当作美学的原理,例如海上乘船遇雾,如果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即与海雾保持心理距离,就可尽情欣赏海雾的奇观。

布劳还对“心理距离”提出了“距离的矛盾”、“距离的变化”、“距离的极限”等补充和限制。他强调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太远谓之“超距”(over-distance),它完全排除主体个人的愿望和爱好,使主体与对象毫不相关,因而主体不能发生美感。太近谓之“差距” (under-dis-tance),它又使实用的动机压倒了美感。距离太远或太近,都会使距离消失。这距离的消失点称为“距离极限”。

由于距离既因人而异,又因对象的特性而异,所以,“距离极限”同样也是变化的。总之,布劳以心理距离来规定和解释美感现象,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讨论了美感发生的条件。但是,美感虽是一种心理现象,却是与美相关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布劳回避对于美及其规律的研究,回避美感与美的关系问题,也就回避了美感的根本问题,不可能正确揭示美感的主要特征。他关于非功利的纯粹美感的设想,并不完全合乎美感的实际。从而对于怎样的距离才是适当的,也只能作出含混的回答。布劳的这个理论是在他191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来的,论文题为《作为一个艺术中之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在戏剧上,审美距离指观众不应混淆舞台表演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例如不应该真正去憎恨扮演土匪的演员。布莱希特称这种规则为疏远化。审美距离的存在并不排除观众方面出现某种“对号入座”的现象。

相关

  • 太空天气太空天气是在地球周围的太空环境条件改变的观念。它与行星大气内的天气观念不同,涉及太空中的等离子、磁场、辐射和其他物质。"空间气象"经常隐藏性的意味着在地球附近的磁层
  • 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一个化学和生物化学上的概念,可以是指:
  • 国立仁爱高农国立仁爱高级农业职业学校(National Ren-ai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简称仁爱高农,是台湾一所技术型高级中等学校。位于海拔1150米,是台湾高校中海拔最高的
  • 脸基尼脸基尼(英语:facekini)是游泳时穿戴,只露出眼睛、鼻子和嘴唇的防晒头套,流行于中国青岛,除了防晒以外还可以防止被水母刺伤。脸基尼英语为facekini,是脸(face)与比基尼泳衣(bikini)的合
  • 佬酒佬酒(老挝语:ເຫລົ້າລາວ;罗马字转写:Lao-Lao),是老挝的一种蒸馏米酒,在该国街头随处可见,和Beerlao共同成为老挝人的主要饮品。强度更低的佬酒称为“lao-hai”,通常置于大型
  • 董潮董潮(1729年-1764年),字晓沧,号东亭,又号臞仙。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今属常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翰林、诗人、词人、书画家、骈文家、史学家。董潮少年时孤贫,由祖母海盐陈氏抚养成人
  • 提奥多·库伦奇思提奥多·库伦奇思(希腊语:Θεόδωρος Κουρεντζής,英语:Teodor Currentzis 1972年2月24日-,或译:提奥多罗斯·库雷奇思),希腊裔俄罗斯指挥家、音乐家、演员。提奥多·
  • 克洛姆诺克山坐标:46°52′53″N 13°47′17″E / 46.88139°N 13.78806°E / 46.88139; 13.78806克洛姆诺克山(德语:Klomnock),是奥地利的山峰,位于该国南部,由克恩顿州负责管辖,属于诺克山脉的
  • 北京商报北京商报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一份1985年创刊财经报纸,为北京市区发行量最大,对开全彩印刷。不定时出版豪华装帧的特刊,“五一”、“十一”等法定长假,出版消费特刊。下设北京
  • 9月25日9月25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68天(闰年第269天),离全年结束还有9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