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生物志

✍ dations ◷ 2025-05-09 23:32:09 #中国古生物志

中国古生物志(拉丁语:Palaeontologia Sinica)是一种不定期出版物,1922年由中央地质调查所创刊,目前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负责编辑,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记述在中国地层中发现的各种化石的详细记录,并讨论其与演化的关系。该刊早期为全英语,目前为中文为主附英语部分。一共有分有四个子系列,甲种是古植物化石,乙种是古无脊椎动物化石,丙种是古脊椎动物化石,丁种是人类化石及其文化。目前发行至第197册,是中国古生物学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学术出版物。

《中国古生物志》在1922年由丁文江、美国学者葛利普(Amadeus W. Grabau)等人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创办,丁文江任主编,同年出版甲种第1号第一册《南满第三纪初期之植物化石》、乙种第1号第一册《中国北部奥陶纪动物化石》等。至1937年之前共出版100册左右,其中撰稿的外国学者有葛利普、师丹斯基(Otto Zdansky)、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等,中国学者有裴文中、杨钟健、斯行健等。之后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影响,陆续停刊,并改出新甲、乙、丙、丁种。其中在北平的外国学者保护部分中国学者继续坚持出版,直至珍珠港事件爆发,如出版于1938年的新丙种第5号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所著的《周口店十二地点之化石》。抗战结束后陆续恢复出版,至1949年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名下出版最后一期(总号第133册)新甲种第2号斯行健所著的《鄂西香溪煤系植物化石》。

1949年以后,中国古生物志于1951年恢复出版,由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负责编辑,李四光、杨钟健、俞建章、陈旭、尹赞勋、斯行健、孙云铸任编委,复刊第一期(总号第134册)为新丙种第13号杨钟健所著的《禄丰蜥龙动物群》,版式装帧均有所更改。后改由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负责编辑甲、乙种、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编辑丙、丁种。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古生物志的编辑出版工作受到破坏,一度停止,至文革末期恢复。1980年代后编辑出版的速度加快,并完成了名为“中国古生物志与中国各门类化石编研”的国家科技基础性专项,目标为出版“有相当积累的、深入研究而且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的区域性断代古生物系统分类成果”。

相关

  • 美国人口排行前50大的都市本列表列出美国人口最多的建制区。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定义,建制区可以有多种形式,包括市、镇、村和自治市镇。这些名称及其用法各州皆有很大区别。美国最大的建制区多数是在
  • 富饶组富饶组是位于中国黑龙江嘉荫县一带的上白垩世地层,1981年由黑龙江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隋连成命名。该地层以灰、黑褐色碳质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间夹细砂岩、层凝灰
  • 凤蝶族凤蝶族(学名:)是凤蝶科凤蝶亚科里的一个族。
  • 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阿列克谢耶夫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阿列克谢耶夫(俄语:Васил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Алексеев,1881年1月14日-1951年5月12日)苏俄东方学家,被尊称为“苏联汉学的奠基人”。18
  • 郭雪芙郭雪芙(英语:Puff Kuo,1988年6月30日-)是台湾流行音乐女歌手、女演员,曾为女子团体Dream Girls成员。新北市贡寮区人。2011年在电视剧《真爱找麻烦》中饰演黑道千金“黎儿”一角而
  • 丁遂丁遂,字霁怀,南直隶应天府江浦县人,明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乡试举人,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进士,历任易州知州、沂州知州、户部主事赣关榷税、归德、
  • 全国力量联盟全国力量联盟(阿拉伯语:تحالف القوى الوطنية‎, ) 是2012年2月成立的一个利比亚政党联盟。它由44个政治组织、236个非政府组织,以及超过280名独立人士所组成。
  • 2011年芝格锡袭击事件2011年芝格锡袭击事件,是指2011年2月6日发生于印度尼西亚万丹省板底兰县芝格锡镇翁布兰村的一起阿赫迈底亚信徒遇袭事件。事件造成3人身亡,5人受伤,2辆汽车,1辆摩托车和1所房子
  • 飓风瓦拉卡飓风瓦拉卡(英语:Hurricane Walaka)是2018年太平洋飓风季第19个获名风暴、第12场飓风、第八场大型飓风和第二场五级飓风,在夏威夷群岛引发大浪并产生强烈的风暴潮。瓦哈卡源自9月24日夏威夷州南偏东约2575千米海域形成的低气压区,系统向西移动,约一天后进入中太平洋并继续西进。此后几天这股扰动天气逐渐组织,于9月29日成为热带低气压,而且当天就增强成热带风暴并获名“瓦哈卡”。气旋快速增强,9月30日升级飓风,次日达到大型飓风标准。受北面的低气压天气系统影响,风暴走势向北偏移。10月2日清晨
  • 2003年热带风暴安娜热带风暴安娜(英语:Tropical Storm Ana)是有纪录以来北大西洋在4月份出现的第一个热带气旋,并且截至2014年仍然是唯一一个。作为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首场风暴,安娜的形成还标志着自1851年开始有可靠气象记录以来大西洋飓风季第5早的开局。系统源于4月20日百慕大以西一股非热带低气压发展成的亚热带气旋,形成后向东南偏东方向移动并逐渐组织,于4月21日转变成热带气旋并达到最大持续风速每小时95公里的最高强度。安娜转向东北偏东,由于风切变和稳步逼近冷锋的影响而逐渐减弱,于4月24日转变成温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