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

✍ dations ◷ 2025-04-24 20:42:30 #符号学
符号(英语:Semiotics)广义上是研究符号传意的人文科学,当中涵盖所有涉文字符、讯号符、密码、古文明记号、手语的科学。由于含盖的范围过于广阔,在西方世界的人文科学中并未得到重视,直至结构主义在二十世纪下半期兴起,以《Tel Quel》杂志为号召的哲学家,为了反对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则大量引用俄罗斯在共产革命前的一系列,有关符号在文化上的再现过程的研究,故此,正式出现当今所指的符号学,要算到一九六零年代(李维史陀)。符号学即是一门分析符号(sign)系统如何运作的科学,探索意义如何透过记号,在人类的沟通过程中被生产与传递;符号学者们认为沟通的基础是在传播者间对于这记号符码系统背后的规则与结构有共同的理解。现代符号学另一个强大的源头是上世纪初瑞士语言学泰斗索绪尔的教学讲稿《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年),索绪尔将符号分成意符(Signifier)和意指(Signified)两个互为表里的联结之后,真正确立了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影响了后来李维史陀和罗兰·巴特等法国结构主义的学者,被誉为现代符号学之父。符号学中,将指示符(sign),即是单一符号或符号系统根据其传播模式而分类。所传播之意味以使用的编码而确定,并且将符号分成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两部分。广义上,这种能指可以是一个字符、一个手势、一段声音或者是一切所见之物。但是一个能指和所指的对应关系,只有在一个集体共同认可才可以形成,而通常来说,这不仅与语言中的词汇相关,且联系到语法。符号所代表的物事,也可能会因为社会和文化关系而带有隐意。在《于讯息与意味之中》(In Messages and Meanings: An Introduction to Semiotics, 1994)一书中,马歇尔・达耐西(Marcel Danes)提出符号学家的职责应以研究指示关系为优先,其次才是沟通交流。以文化为研究范围的是现代符号学的特质,当中包括民间故事分析(Folklore Analysis)、人类学(Anthropology)、叙事学(Narratology)、言说分析(Disclosure Analysis)、神话符号学(Semiotics of Myth)、艺术符号学(Semiotics of Art)等领域。符号学包括三个分支:语用学(pragmatics)、语义学(semantics)、语法学(syntactics)符号有三个意义化的层次:这三层意义由外在到深层隐晦依序为明示义(denotation)、隐含义(connotation)以及意识形态(ideology)。第一层明示义:符号具外观之具体、外显且可见的符号明显的意义。第二层包含隐含义与迷思(myth):一个符号的意义并不是因为他与世界中的某样事物有绝对的对应关系,而是以彼此之间的关系来产生意义的,所以将第一层的符号体系嵌进文化价值体系之内,而有其符号的意义。第三层意识形态:反映出文化用来组织和解释现实的广泛规则。弗迪南·德·索绪尔是瑞士开创现代语言学先河的语言学家,他本身并没有作品传世(于1907年毕业后开始授课并编讲稿),目前有名的《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是索绪尔的教学讲稿,由两位学生组合编辑而成。现代符号学(Semiology or Semiotics)的词语语源,也是索绪尔按希腊语的“符号”衍生出来的用语。索绪尔建立的符号学是作为一种对人类社会使用符号的法则进行研究的科学,有别于传统语文学对语言的历史演变进行历时性(diachronic)研究,现代语言学集中处理在当下时空之中,语言内部的指涉法则,这种共时性的研究是索绪尔开创先河的提法,往后影响了法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美国衍生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等。由于索绪尔把语言符号分成两部分来处理,为研究文化符号或者意识型态的学者,提供了有系统的分析方法学,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间,在欧美文化批评界,符号学盛极一时。到目前为止,全球学院训练的文化批评者仍有不少使用符号学方法进行文化现象的结构分析。自19世纪末起,符号学兴起之初是为研究语言的一门学科,但目前普遍谈语言的符号学已多用语言学指称,现今符号学意义指称的是结构主义符号学(structuralist semiotics)索绪尔符号学的特点是:是艺术作品研究的一门学科分支,包括研究符号的定义和该定义的成因源头。很多时候符号学者会研究其他不同的生物作参考估计自然世界中的符号的形成。符号学学者相信以艺术作品中不起眼的个别符号作为参考对象,可以看出作者所希望传递的讯息。符号在艺术上的象征性,是用来解释画面的一种视觉语言。较常见的如电影符号学,探讨导演透过诸如场景摆设和入场音乐所反映的心态。在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中,主角透过符号学分析达芬奇的画作,揭露了耶稣拥有世俗血脉的议论性讯息。Applied Semiotics

相关

  • I急性风湿热(I00-I09)高血压病(I10-I15)缺血性心脏病(I20-I25)肺原性心脏病和肺循环疾病(I26-I28)其他类型的心脏病(I30-I52)脑血管病(I60-I69)动脉、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疾病(I70-I79)静脉、
  • 发热性癫痫热性痉挛(febrile convulsion),又称作又称作发烧性抽搐、热性抽搐、热性惊厥、热性全身痉挛,是一种癫痫性发作(英语:epileptic seizure),伴有体温升高的症状但是并无任何潜在的健康
  • 脑积水脑积水(hydrocephalus、拉丁语:hydrocephalus,希腊语:υδροκεφαλία,又称水脑症,是一种发生于脑部,于脑内积聚脑脊液 (CSF) 的病症,指循环于蜘蛛网膜下腔包围着脑部与脊髓的
  • 压力是一个心理学与生物学的术语,意指人类或动物面对情绪上或身体上的有形或无形威胁时,无法正常回应的感受状态。该名词首次出现于1930年代的生物学研究领域里,近年来已逐渐为
  • 领土美国领地是指美国行政区划的一种分类,其领土由美国政府管理但不属于美国任何一个州。建立这些领地的目的是为了管理这些新获得的地区,因为当时美国领土的边界还在扩张中。这些
  • Pm6s2 4f52, 8, 18, 23, 8, 2第一:540 kJ·mol−1 第二:1050 kJ·mol−1 第三:2150 kJ·mol主条目:钷的同位素钷是一种化学元素,符号为Pm,原子序61,属于镧系元素与稀土元素,它所有
  • 原理原理(拉丁语:principium,法语:principe,德语:Prinzip,英语:principle)、原则或定律,是存在于某个系统中的一组法律、规则与基本前提。这个体系中的其他事物,大体上都可以经由这个基本规
  • 危险因子风险因子(Risk Factor),在流行病学中是与疾病或感染风险增加相关的变量。风险因子或决是因数是相关的,由相关不蕴涵因果可知,它们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例如,“年轻不能说是引起麻疹
  • 血液循环共振理论血液循环共振理论是一种关于人体血液循环的理论,由以台湾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的王唯工教授(Wei-Kung Wang)为首等人所提出,认为此理论补足并解释了一些现代循环生理学(circular p
  • 轮班工作制轮班工作制(英文:Shift work),是一些行业须在假日、晚上、周末和朝九晚五以外等非主流上班时间运作及提供服务时实施的工作制度,例如服务业、公共事业、医药业(英语:Health prof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