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涕

✍ dations ◷ 2024-07-03 00:22:03 #滴滴涕
DDT,中文又作滴滴涕,学名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化学式:(ClC6H4)2CH(CCl3)。白色晶体,不溶于水,溶于煤油,可制成乳剂,对人类毒性低,曾经是最著名的合成农药和杀虫剂。后来人们发现DDT不易降解,积累下来对鱼类和鸟类生存繁殖不利,破坏生态平衡,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已经停止使用DDT,只有少数地区还继续使用以对抗疟疾。世界卫生组织WHO界定为二级致癌物。工业品DDT为白色或微黄固体,组成一般为70%的p,p'- DDT及20%的o,p'- DDT,后者杀虫活性较弱,是主要的副产物。DDT是高度疏水的无色结晶固体,有微弱的特征气味。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和油脂中。它对空气、光和酸均稳定,但在碱存在下,可以消除分子氯化氢,得到1,1-双(对氯苯基)-2,2-二氯乙烯(DDE),在强烈水解条件下还可以生成邻-(4-氯苯基)-4-氯苯乙酸(DDA)。DDT是用氯苯和三氯乙醛于酸性条件下高温缩合而成的。反应需要在硫酸或发烟硫酸的存在下进行,DDT的产率几乎是定量的。1874年,珀斯泰勒学院普雷斯顿(Preston)合成了DDT,但人们没有发现它的用处。1939年,瑞士化学家保罗·米勒(Paul Hermann Müller)发现DDT可以能迅速杀死蚊子、虱子和农作物害虫,并比其他杀虫剂安全。随后于1940年他获得了第一个瑞士专利。1942年,商品DDT面市,用于植物保护和卫生方面。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时期,世界很多地方传染病流行,DDT的使用令疟蚊、苍蝇和虱子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使疟疾、伤寒和霍乱等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下降。例如1944年,盟军在那不勒斯用DDT成功阻止一场斑疹伤寒的爆发。疟疾可以说实际上已被根除。由于在防止传染病方面的重要贡献,米勒于1948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DDT为20世纪上半叶防止农业病虫害,减轻疟疾、伤寒等蚊蝇传播的疾病危害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DDT的使用前后大概拯救了大约2500万人的生命。DDT对温血动物的急性毒性较低,可以直接喷洒于人体上,故经常被过量(超过建议量)使用。196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DDT在环境中非常难分解,并可在动物脂肪内蓄积,甚至在南极企鹅的血液中也检测出DDT。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所著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在唤起公众意识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据估计,DDT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半衰期为8年;鸟类体内含DDT会导致产软壳蛋而不能孵化,尤其是处于食物链顶极的食肉鸟如美国国鸟白头海雕几乎因此而灭绝。而且DDT对鱼类是高毒的,因此从1970年代后,多数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生产和使用DDT。由于机体对DDT的积累是可逆的,禁用DDT以后,美国密歇根湖鱼类体内的DDT现在已经减少了90%。DDT禁令还催生了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近年市场贩售所谓新DDT或强效DDT、敌杀死等名称产品是溴氰菊酯产物,与DDT化学机制并无相关,其可达DDT的100倍杀虫毒性,但对DDT抗药的虫类对溴氰菊酯亦有抗性。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是DDT的使用高峰期,这一段时间内每年DDT的使用量均超过4万吨。自1940年代起,DDT的全球总产量据估计达到180万吨。DDT的毒性被发现以后,首先宣布限制使用的国家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加拿大和美国,随后扩大到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但直到现在,仍然有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在使用DDT。关键原因是DDT价格低廉,如果禁止第三世界国家使用,将很难再找到如此便宜的杀虫剂,从而可能危及到疟疾等传染病的预防。DDT的主要代谢产物是上文所提到的消除产物DDE,其代谢最终产物则为亲水性的DDA,它可以随尿排出动物体外。此外在昆虫和其他动物组织中,还可以发现进一步代谢的产物——2,2-双(对氯苯基)-1,1-二氯乙烷(DDD)。DDT具有中等的急性毒性,从半数致死量的角度来看DDT对温血动物的毒性是相当低的。但是问题在于,DDT以及其主要代谢产物DDE,由于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因此容易在动物脂肪中积累,造成长期毒性。此外,DDT还具有潜在的基因毒性、内分泌干扰作用和致癌性,也可能造成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多种疾病。DDT的代谢物DDE并且是一种抗雄激素。DDT的作用部位是昆虫的神经轴突。受DDT毒化的神经的放电过程中,在电刺激产生单一尖峰以后,紧接一个延续的负后电位,并随后出现一系列的动作电位,即所谓重复后放。重复后放是昆虫的中毒初期,即兴奋期。然后转入不规则的后放,有时产生一连串的动作电位,有时停止。这一阶段内昆虫出现痉挛和麻痹,而到重复后放变弱时乃进入完全麻痹。传导的终止即为死亡的来临。对重复后放机制的解释目前仍然不统一,存在多种学说,例如钠离子通道学说、受体学说、钙离子-ATP酶学说和神经毒素产生说等。

相关

  •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又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基因,是存在于大部分脊椎动物基因组中的一个基因家族,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其中人类的MHC糖蛋
  • 莱姆病莱姆病(Lyme disease)或莱姆疏螺旋体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属生物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皮肤会出现不会痒也不会痛的红斑,称为游走性红斑(英语:Erythema chronicum
  • 非编码DNA非编码DNA(英语:Non-Coding DNA,或称“垃圾DNA”),是指不包含制造蛋白质的指令,或是只能制造出无翻译能力RNA的DNA序列。此类DNA在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占有大多数。有很长的一段时
  • 丹毒丹毒(英语:Erysipelas)是一种主要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真皮细菌感染而导致的炎症。英语:Erysipelas的名称,来自希腊语:ἐρυσίπελας,原意为红皮肤。在欧洲某些国
  • 性清洁性清洁(Sexual cleansing;kusasa fumbi)是一个非洲的部落传统宗教风俗,奉行于肯亚西部、赞比亚、马拉维、乌干达、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安哥拉、科特迪瓦、刚果、尼日利亚,等非洲
  • 县(英语:county),又译郡,是美国主要的第二级行政区划,置于州之下。美国50个州中有48个州使用县,路易斯安那州使用堂区(parish),阿拉斯加州使用自治市镇(borough),纽约州辖纽约市使用行政
  • 病人患者,又称病人、病者和病患,是指医疗服务的接受者,大多用来指罹患疾病、或身体受到创伤,而需要医生和护理人员进行治疗的人;动物如遇到相同状况,也可以患者称之。但是对于不用接受
  • 后述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y、ECG 或者 EKG)是一种经胸腔的以时间为单位记录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并通过皮肤上的电极捕捉并记录下来的诊疗技术。这是一种无创性的记录方式。Elect
  • 痕痒痒,中医叫风瘙痒,是一种使动物有对发生部位产生抓挠欲的不快感觉,与疼痛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发生多源自周围神经系统(皮痒性和神经性)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性、神经源性和心理性)。皮
  • 全身症状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症状(英语:symptom)又称病状,医学术语,在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