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的Betamax,简称Beta,是一种年份较早的专业用 19.1毫米(0.75英寸) U-matic录像带演进而来的 12.7毫米(0.50英寸) 家用录像带格式。它于1975年4月16日发表,同年5月10日上市。如同1976年JVC发表的VHS制式,它没有guard band,使用水平录制以减少漏话。Betamax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当磁带在机器中运转时,它环绕机件的样子像希腊字母"Beta";另一种说法是"Beta"在日文中是"品质"的意思,而"max"则用来形容"beta"。
三洋电机(Sanyo)以的名字上市贩售,而这也偶然地一起被叫做Beta。除了Sony与Sanyo,东芝、先锋、爱华、日本电气与大同公司亦有贩售Betamax录像机。另外,增你智与WEGA亦曾联系与Sony签合约以加入生产线。如同RadioShack电器连锁店,在美国与加拿大的Sears与德国的Quelle百货也贩售他们的自有品牌Betamax录像机。
SONY在1975年发表了带有LV-1901 Trinitron/Betamax仪表板的家用录像系统。Betamax曾是1983年最畅销的录像带格式,在英国市场得到三分之一的市占率,当时三洋电机的VTC5000是英国卖得最好的一款录像机。然而,到了1985年,整个市场开始转向VHS。
世界上第一款手持摄像机是1983年三洋电机推出的Betamax摄像机“Betamovie”。
以下列举Betamax的各种格式与其对应的制造厂:
Betamax的失败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市场销售案例。有一个口语化的用语"to Betamax"表示这种情形:一种具独占性的科技,在对手格式允许多家厂商合作的情况下遭遇压倒性的失败。Sony掌控工业标准的能力在JVC与其母公司松下做出战术性决策-忽略SONY提供Betamax予JVC的VHS技术-时遭到了逆火。他们认为这最终将会重蹈U-Matic的覆辙:Sony支配一切,让他们收烂摊子。在1984年,40家公司联合起来支持VHS格式。而同时,支持Betamax的只有12家。Sony最终在1988年承认失败并开始生产VHS录像机。然而,Sony在这事件中或许仍有些值得做为慰藉的:他们的Video8(V8)格式实质上就是缩小版的Betamax。而Video-8与其竞争对手VHS-C共同支配了家用摄像机市场,直到两种格式皆逐渐被数码标准的MiniDV取代。
真正使VHS成功的原因是RCA。他们要求松下公司制造可以录制长达4小时的VHS录像机。RCA在Betamax正在开发时曾与索尼讨论过相同的问题,但是索尼的工程师认为将影带前进速度从每秒4公分降至2公分以及将影像轨变窄会使得画质损失过于严重。而松下公司则不顾JVC的反对,提供了正是RCA所要的长时间录制模式。相对地,RCA以995美元的建议售价贩售这种4小时录制的VHS机种。RCA的价格与市场策略在此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Betamax在美国的上市发表引发了一个重要事件,即是SONY与环球影城之间的官司(,1984年"Betamax事件")。美国最高法院最后判决家用录像带、机在美国是合法的,因为录像机有实质上不违法的使用方式。这个先例后来在 (2005)的官司中被援引,使高等法院同意这个"实际上不违法的使用方式"也可以应用于P2P软件,而它们的作者、提供者也应是无罪的。(特别注意:那些"积极引诱"违反版权法经由"蓄意、有罪的表示与行为"不在此合法范围。)
在专业与广播影像中,Sony的Betacam-源自于Betamax并成为一专业用格式-成为一种标准格式。需要做专业影像处理的业者利用Betacam交换影像,因此Betacam系统成为在ENG(电子新闻采集,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业中最被广泛使用的格式并取代了3/4" U-matic格式。U-matic曾是一种对于广播电视来说实用且具经济效益的便携式影带格式-标示着16厘米影带的终结。而"film at eleven"这个片语在16厘米影带被开发出来前常在6点钟新闻播报里听到。而专业形式的VHS-MII(又叫Recam)则在与Betacam的对抗中失败。当Betacam成为一种默认的广播业标准格式时,其在专业市场上的地位恰巧反映了VHS在家用录像系统的称霸。在技术层面上,Betacam与Betamax的相似处在于它们都使用相同的影带形式、同样的二氧化铬磁带与相同的保磁力,而且它们都在影带相同的位置上记录线性音频轨。然而在视频录制上,Betacam与Betamax完全不同-Betacam使用色差端子编码系统。Betacam的带子可以与Betamax交换使用,但录制模式不互通。Betacam的影带前进速率是12公分/秒,而Betamax则在4公分/秒到1.33公分/秒之间。
SONY亦提供了一些工业用的Betamax产品-只支持Beta I录制模式的机器-针对工业及公共团体用户。基本上较U-Matic便宜且尺寸更小。后来Betacam系列的到位减少了工业用Betamax与U-Matic的需求。
当SONY发表了他们的PCM(脉冲码调幅。Pulse Code Modulation)数码录制系统于一编码箱-连接于Betamax录像机的PCM转接器-时,Betamax也在音乐录制工业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Sony的PCM-F1转接器搭配Betamax录像机SL-2000做为便携式数字音频录制系统。在80-90年代,许多录音工程师使用此系统录制他们的第一个数字音源。
最初,Sony可以吹捧一些只有Betamax有的功能,例如BetaScan(可以在快进/快退时进行图像搜寻)以及BetaSkipScan(可以让操作者在按下快进/倒退键时知道现在带子的位置,而影带传送模式会切换成BetaScan模式,直到松开快进/快退键为止)。Sony相信VHS所采用的M型进带方式无法应用这些技术。BetaScan最早被称为Videola,直到制作Moviola的公司警告要采取法律行动为止。
Sony也同时贩售BetaPak-一种设计给照相机使用的小型机器。在考量过各部件及连接线的需求之后,他们设计出了整合照相、录像功能的机器-Camcorder。最后以Betamovie的名称上市。Betamovie使用一般尺寸的影带,但采用了不同的进带方式。磁带会以300度环绕在一个较小的(直径44.671mm)的磁鼓上。使用一个双方位磁头以写入视频轨。要播放时,它可以在一般的Betamax机器上播放。由于使用了不同的磁带录制技术与进带方式,使用手持摄像机播放是不可行的。SONY亦有贩售SuperBeta与工业用Betamovie摄像机。
Betamax以Beta Hi-Fi的名称发布了录于影带上的高真实音频。对于NTSC制式,Beta Hi-Fi透过放置一对FM载体于颜色(C)与光(Y)载体中间来实现,这个操作被称为音频调幅。每个头都有一对明确指定的载体,总共有4个独立声道。磁头A将其Hi-Fi载体记录于1.38(L)及1.68(R)MHz,而磁头B则在1.53与1.83 MHz这使它能提供80分贝动态范围音频,并将失真与抖动控制于0.005%以下。
在Beta Hi-Fi发布之前,Sony将Y载体调升400kHz以预留空间给Beta Hi-Fi需要的4 FM载体。所有的Betamax机器都应用了这个改变,并加上寻找低频前AFM Y载体。Sony应用了"反寻找"回路以阻止机器去寻找不存在的Y载体。
某些Sony的NTSC机型被标示为"HiFi Ready"(型号以SL-HFR做为前缀以与一般的SL或SL-HF区别)。这些Betamax机型的面板与其他一般机型相似,但在后方多了一个28针的接脚。如果有人希望购买Beta Hi-Fi机型但没有足够的资金,他可以先购买一款"SL-HFRxx"机型,日后再购买外接的Hi-Fi处理器。Sony提供了两种外接式Hi-Fi处理器:HFP-100与HFP-200。除了HFP-200可以处理多声道、并有"stereocast"字样在"Betahifi"的logo后面之外,它们是相同的。如此做可行的原因在于NTSC制式的Betamax不需要像VHS一样多一对磁头。Hi-Fi处理器能产生会被附加主机录下的必要载体,而在播放时AFM载体会被传送至Hi-Fi处理器。机器后面板上还有一个微调钮以处理某些较难处理的带子。
然而对于PAL制式,颜色与光载体之间的带宽不足以容下另外的FM载体。于是深多路技术被应用。如此音轨将使用与视频轨相同的方式录制。较低频的音轨先被音频磁头写入,接着视频轨由视频磁头复写在音频轨上。头盘上有另一组位在一般视频磁头之前的不同方向的音频磁头。
Sony自信VHS不能达到与Beta Hi-Fi相同的音频水平。然而,使SONY感到烦恼的是,JVC约在第一台Sony的Beta Hi-Fi机种-SL-5200上市后一年基于深多路原理开发出了VHS Hi-Fi系统。尽管它们皆自吹可提供"CD音质",Beta Hi-Fi与VHS Hi-Fi都深受"载体噪声"所害。高频信号会混入音频载体,造成瞬间的嗡嗡声与其他音频缺陷。两种系统亦都采用压缩降噪系统,而这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产生"抽动"电波。两种格式也都有交换上的问题-在一台机器上录制好的影带并不总是可以在其他机器上正常播放。当发生这种情况时,用户将被迫恢复使用旧的线性音轨。
在1985年,Sony发表了一项新功能-High Band(或称作SuperBeta)。他们再次调整了Y载体800kHz。这增加了Y sideband可用的带宽,给予普通Betamax录像带290~300条水平扫描线于此模式。普通的录像机是240~250条。磁头并减小到29微米以减少漏话。稍后,部分机种更针对Beta I做更多改进-一个高波段的Beta I (BI)录制模式。旧的Beta机器与SuperBeta有些地方不兼容,但大多数都可以在不产生严重问题的情况下播放高波段Beta I影带。SuperBeta机种有个开关,可以让用户为了兼容性关闭SuperBeta模式。
JVC则推出VHS HQ(高品质,High Quality)-一系列针对VHS格式的改进-以与SuperBeta竟争。最初的HQ机种包含了光杂讯消除回路、色杂讯消除回路、白片段伸展及改进过的视频锐化回路。它达到了使VHS录制分辨率明显提高的效果。主要的VHS OEM厂顾虑到成本而拒绝HQ,最后导致JVC减少HQ的需求到,而"其他改进"则是从JVC或RCA提供的回路中选择。
JVC则在数年后发表了SuperVHS。它有400行水平扫描线。相较于原有的VHS设计,它的写入速度较慢。因此,SuperVHS需要一种特制的高级影带。不像SuperBeta只需要普通的Betamax影带。Sony亦在他们的工业用Betamax生产线上提供了SuperBeta。
Sony再一次地以ED(高清,Extended Definition)Betamax来试探其极限。它可容纳500线分辨率,使用Betacam的金属带。他们更在进带方式上应用了一些改进以减少机械造成的图像偏移。SONY在1980年代末期发布了两款ED机种及一款手持影像机。最高级的ED机种有强大的编辑能力,可媲美U-Matic的准确度,但因为缺乏时间码与其他专业功能而未能有商业上的成功。
尽管在1980年代末期,Betamax录像机的销量锐减,并由于零件调度困难而最终导致SONY自2002年8月27日起停止生产新的Betamax录像机(录像带仍持续生产),这种格式仍被一群人使用着。这些人多半是收藏家或迷恋类似物件的人。新的录像带仍可在在线商店上买到。二手的录像机也常能在跳蚤市场、便宜旧货商店或拍卖网站上找到。
与VHS相比,Betamax有以下的特征及不同点:
许多由专利性质造成的技术上的缺点使Betamax在与VHS的格式战中占了劣势,尽管Betamax在画质上优于竞争对手。其他Sony的专利格式如Memory Stick、UMD、Digital8以及ATRAC等亦被类似地批评。
早期,Betamax格式在美国市场碰到的最主要问题是录制时长。最早展示给松下的原型使用40毫米/秒的线性磁带。以当时的技术,由于采用了60微米磁头,必须要这种速度。SONY的工程师与经销部门认为,既然一小时的长度对于U-Matic的消费者来说可以接受,Betamax消费者应该也可以接受。于是Betamax格式有个较小的一小时长的卡带-K-60(后来更名为L-500)。这种卡带内含150米长的磁带(接近500英尺,而这就是L-500名称的由来)。
RCA一开始(约在1974年时)曾经计划开发一种叫做"SelectaVision MagTape"的家用录像格式,但在听闻Sony的Betamax格式的传言之后取消了这个计划,并考虑让Sony做为RCA牌录像机的OEM制造厂。RCA曾与Sony讨论过,但RCA觉得录制时长实在太短了,并坚持他们需要至少4小时的录制时长(据闻这是因为一场电视转播的美式足球赛平均时长是4小时)。Sony的工程师知道制作适合的视频磁头的技术仍未到位,而减慢影带速度与视频轨的宽度是可行的,但是这会使画质严重减低,而SONY的工程师觉得这个牺牲并不值得。
不久之后,RCA与创造VHS(代表"视频螺旋扫描(Video Helical Scan)",后改为"家用视频系统(Video Home System)")的JVC公司的领导会谈。但JVC亦拒绝在画质上妥协以提供4小时录制模式。讽刺的是,他们的母公司-松下-稍后与RCA会谈并同意制造可提供4小时录制模式的机器。这使得JVC相当愤怒。(JVC从未制作可提供4小时"LP"模式的机器。后来他们提供了6小时录制模式,并声称因视频磁头与电路的改进,它的表现比早期的4小时机种更好。)
Sony则发表了"X2"录制模式(20毫米/秒)以使Betamax达到2小时的录制时长。这造成市场上的混淆,因为某些机器只用X2模式录制,其他一些机器甚至不能播放X1的带子。稍后的机种则可以处理一种较薄的磁带。该种磁带在X1模式有90分钟的时长,但许多机器只用X2模式录制。
录影时长代表了一切。Betamax最终让超薄型L-830录像带在BIII(13.3毫米/秒)录制模式下达到5小时的录影时长。而VHS则能在使用T-120磁带时达到6小时、T-180达到9小时,后来还有更长的T-200磁带。较慢的磁带运转速度会使得画质降低,但消费者似乎不在乎。SONY在Betamax刚发表的时候一直无法突破一小时的录制时限。
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PAL制式的欧洲,录影时长从不是一个大问题。一卷L-750在PAL制式下提供3.25小时的时长,而相近的E180则只有3小时,但25分钟的差距不足以做为VHS较受欢迎的引证。
近年来,随着一个新的格式战-蓝光光碟与HD DVD-的发起,一些关于Betamax与VHS格式战的传言开始浮现(尽管两个格式战有许多本质上的差异)。许多主流媒体如CNN经常陈述说成人影业(色情影片)是使VHS格式获胜的主要原因,因为VHS得到成人影业的支持,而Betamax则被排挤。然而,亦有些反驳此传言的说法:
首先,快速地在Betamax影带库中看过,可以发现以Betamax录制的成人影片能轻易被找到。举例来说,花花公子在1980年代时,同时以两种影带格式出版他们的影片。因此,Betamax的失败不能归咎于缺乏成人影业的支持。
其次,成人影业对于格式选择无法产生长久且强力的作用。依据Forbes.com的数据,影带收入约在5亿至1兆8000亿美元之间。相较于无线电视(1999年达到32兆3千亿)、有线电视(45兆5千亿)、报业(27兆5千亿)、好莱坞(31兆)甚至是专业及教育出版(14兆8千亿)的营收,这显得微不足道。成人影业在Betamax与VHS以及现在蓝光与HD DVD的格式战中作用是相当小的。这样的结果是决定于更重要的因素,例如低价位VHS兼容机的易得性与较长的录制时间(最长至9小时)。
在David Cronenberg于1983年上映的电影中,Betamax影带被用于一个邪恶用途-以录制在其中的视频信号做心灵控制。而在霹雳游侠第17集"Chariot of Gold"中,一群想要得到KITT的人观看了一卷录有KITT性能表现的Betamax录像带。然而,至1980年代末期,对Betamax的不普及所开的玩笑开始出现于流行文化中。在1989年播出的一集情境喜剧中,Bundys家族被描述成"地球上最后一个仍在使用Beta的家庭"。他们必须跨越州界以从"Bob's Betas and Bell-bottoms"店里租用Betamax影带,而且他们只能租这部片。在1990年的小说中,一本17世纪的预言书里写着这么一个警告:"不要买Betamacks(Do Notte Buye Betamacks)"。在一集1992年播出的中,Snake偷了一台录像机,但在检查的时候他惊叫道"喔不!是Beta!"在一集里,Mom说她不会永远在这里,而一台会说话的Betamax播放机回答"Oh shush"。在一集星际牛仔卡通影集中,两个主角必须从一个古老的历史博物馆里找出一台Betamax播放机以播放他们收到的一卷神秘的Betamax录像带。但是就在他们拿回播放机的路上,他们失望地发现那是台VHS录像机。
做为一种众所皆知,已被放弃的存储媒体Betamax影带常被与已经(或即将)过时的东西相提并论。举例来说,在一集于2003年播出的里,一个垃圾场里放着一堆Betamax录像带、一堆LD,与一个写着"预留给DVD"的空位。类似地,在一集2006年播出的中描述Fred Flintstone是在这样一条时间线上的:恐龙、Betamax影带、磁盘以及酸洗过的"破裤"。
在攀岩活动中,指引攀爬者如何攀爬特定路线被称为"Give beta"。这是因为攀岩爱好者在Betamax格式仍在被使用时有时会以Betamax影带录下其他攀岩者攀爬该路线的情形,然后回放影带来评定攀岩者的技术以帮助他们将来攀爬同一路线。
Quadruplex (1956) · VERA (1958) · Type A(英语:Type A videotape) (1965) · CV-2000(英语:CV-2000) (1965) · Akai(英语:Akai videotape format) (1967) · U-matic(英语:U-matic) (1969) · EIAJ-1(英语:EIAJ-1) (1969) · Cartrivision(英语:Cartrivision) (1972) · Philips VCR(英语:Video Cassette Recording) (1972) · V-Cord(英语:V-Cord) (1974) · VX(英语:VX (videocassette format)) (1974) · Betamax (1975) · IVC(英语:IVC videotape format) (1975) · Type B(英语:Type B videotape) (1976) · Type C(英语:Type C videotape) (1976) · VHS (1976) · VK(英语:Akai VK (videocassette format)) (1977) · SVR(英语:Video Cassette Recording) (1979) · Video 2000 (1980) · CVC(英语:Compact Video Cassette) (1980) · VHS-C(英语:VHS-C) (1982) · M(英语:M (videocassette format)) (1982) · Betacam (1982) · Video8(英语:8 mm video format) (1985) · MII(英语:MII (videocassette format)) (1986) · S-VHS(英语:S-VHS) (1987) · S-VHS-C(英语:VHS-C) (1987) · Hi8(英语:8 mm video format) (1989) · W-VHS(英语:W-VHS) (1994)
D1(英语:D-1 (Sony)) (1986) · D2(英语:D-2 (video)) (1988) · D3(英语:D-3 (video)) (1991) · DCT(英语:DCT (videocassette format)) (1992) · D5 (1994) · Digital Betacam (1993) · DV (1995) · Digital-S (D9)(英语:Digital-S) (1995) · DVCPRO (1995) · Betacam SX (1996) · DVCAM (1996) · HDCAM (1997) · DVCPRO50 (1998) · D-VHS(英语:D-VHS) (1998) · Digital8(英语:Digital8) (1999) · DVCPRO HD (2000) · D6 HDTV VTR(英语:D6 HDTV VTR) (2000) · MicroMV(英语:MicroMV) (2001) · HDV (2003) · HDCAM SR (2003)
Phonovision(英语:Phonovision) (1927) · TeD(英语:Television Electronic Disc) (1975) · Laserdisc (1978) · CED(英语:Capacitance Electronic Disc) (1981) · VHD(英语:Video High Density) (1983) · Laserfilm(英语:Laserfilm) (1984) · CD Video (1987)
VCD (1993) · MovieCD(英语:MovieCD) (c.1995) · DVD/DVD-Video (1995) · MiniDVD (c.1995) · CVD (1998) · SVCD (1998) · EVD (2003) · XDCAM (2003) · HVD(英语:High-Definition Versatile Disc) (2004) · FVD (2005) · UMD (2005) · VMD(英语:Versatile Multilayer Disc) (2006) · HD DVD (2006) · Blu-ray Disc (2006) · HVD (2007) · CBHD (2008) · Archival Disc(英语:Archival Disc) (2015) · UHD BRD (2016)
DVCPRO P2(英语:P2 (storage media)) (2004) · AVC-Intra(英语:AVC-Intra) (2006) · XDCAM EX (2007)
MOD(英语:MOD and TOD (video format)) (2005) · AVCHD (2006) · TOD(英语:MOD and TOD (video format))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