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巯基丁二酸

✍ dations ◷ 2025-04-05 01:03:26 #二巯基丁二酸
2,3-二巯基丁二酸(Dimercaptosuccinic acid、英文缩写为:DMSA),别名2,3-二巯基琥珀酸,一般简称二巯基丁二酸,是一种有机硫化合物,常温下为白色结晶状粉末。因分子内含有两个巯基,所以它带有巯基化合物特有的臭味。二巯基丁二酸和它的钠盐都可以作为解毒剂通过口服或注射治疗重金属中毒。 二巯基丁二酸有两种非对映异构体,一种是内消旋体,另一种是外消旋体。内消旋体可作为螯合剂使用,常用其钠盐。可由丁炔二酸和硫代硫酸钠反应得到。最初二巯基丁二酸的配合物二巯基丁二酸锑钾作为药物被Friedheim 等人引入到血吸虫病的治疗中,通过二巯基丁二酸的钾盐与金属锑离子的络合可以增加人体对锑的吸收,加强治疗效果。 1957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梁猷毅等人首次报道了二巯基丁二酸的钠盐作为解毒剂可有效治疗酒石酸锑钾引起的重金属锑中毒, 随后又发现二巯基丁二酸及其钠盐可用于治疗砷、铅、汞、镉等重金属中毒,还可以作为促铜排泄药物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相对于二巯基丙醇来说,二巯基丁二酸的毒性很小,且对锑的解毒效果更好,因此常代替前者使用。 但是,尽管二巯基丁二酸可以穿过小鼠的血脑屏障,它却不能穿透人体的血脑屏障, 这使得二巯基丁二酸在人体重金属中毒治疗中有局限性,不能用于清除积存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重金属元素。医学导航:毒理学毒理学 / 毒素中毒和毒性解毒剂

相关

  • 演化现代生物分类群体从它们的 共同祖先遗传分化的图示。进化论介绍(英语:Introduction to evolution) 演化的证据 共同起源 共同起源的证据群体遗传学 · 遗传多样性 突变 · 自
  • 俯冲带隐没带(英语:subduction zone),也称“俯冲带”、“消减带”、“隐没带”,指地球的岩石圈中对流的沉降流(downwelling)所在的地区。隐没带存在于聚合板块边缘(convergent plate bound
  • 总目/超目目(英语:order, 拉丁语:ordo)是生物分类法中的一个分类级别,是位于纲和科之间的级别:物种属于和不属于每个目是由生物分类学家决定的,和是否应该认可一个特定的目。 通常没有确切
  • 英多尔夫君士坦丁之子英多尔夫(盖尔语:Ildulb mac Causantín),英语化简称为英多尔夫王(英语:Indulf;约927年-962年);绰号侵略者(盖尔语:An Ionsaighthigh)。是954年-926年在位的苏格兰国王。他
  • 斯坦顿岛史泰登岛(英语:Staten Island),又译为史丹顿岛、斯塔滕岛或史坦顿岛,是美国纽约市下辖的五个行政区之一,并与纽约州下辖的里士满县(Richmond County)行政范围完全重叠。相对于纽约市
  • compulsions强迫行为(英语:Compulsive behavior),又称作态行为,是一种重复与持续的行为,当事人无法由这种行为中获得益处或满足感,但难以停止去做这种行为的内在冲动。这类行为在一般人的身上
  • 依沙双酮依沙双酮(Ethadione),是
  • span style=color:black;北莱茵-威斯特法伦/span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德语:Nordrhein-Westfalen),位于德国西部,总人口超过1800万,是德国人口最多的联邦州。总面积34080平方公里,首府杜塞尔多夫。该州与比利时及荷兰接壤。莱茵-鲁尔
  • 本立德试剂本尼迪克特试剂(英语:Benedict's reagent),也称班氏试剂、本氏液、本尼迪克试液、本纳德试剂或本尼迪特试剂,是一种浅蓝色化学试剂。其命名来自于一位美国化学家斯坦利·本尼迪克
  • HCOONa甲酸钠(英语:sodium formate,化学式:HCOONa)又名蚁酸钠,是钠的甲酸盐。白色吸水性粉末或结晶,有轻微的甲酸气味。溶于水和甘油,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有毒。1. 由一氧化碳与氢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