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

✍ dations ◷ 2024-11-05 17:25:10 #拉丁
拉丁语(拉丁语:lingua latīna,IPA:),是印欧语系的意大利语族语言,于古罗马广泛使用,至少可追溯至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皇帝时期,当时所使用的书面语称为“古典拉丁语”。拉丁语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的语言之一。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地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会议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拉丁语与希腊语同为影响欧美学术与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学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当代语言的研究。拉丁语的中文名称在明、清文献中曾有40多种异译,如“大西字”、“红毛字”、“番字”、“喇提诺”、“腊底诺”、“辣第诺”、“拉替努”、“赖丁”、“罗典”等。在英语中,“I”(我)、“me”(我)、“is”(是)、“mother”(母亲)、“brother”(兄弟)、“ten”(十),这些词实际上是以某种方式被欧洲人和亚洲人已经说了上千年的词。目前为止,并不清楚这些词到底有多么古老。虽然它们的拼写和发音因时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这些人类思想符号的基本要素却能够越过这样的时空跨度,一直留存到今天。从下面这个简表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表中的这些同源词相互之间是有关联的。然而在它们当中,除英语是从盎格鲁-撒克逊语派生出来的以外,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是直接从另一种语言派生出来的。其他语言都可以回溯到一种共同的祖语。这种语言现已消亡,但根据留存下来的语言证据,可以推断它的存在。所有这些“亲戚语言”或同源语的源始语(现己消亡)一般称为原始印欧语,因为它的派生语既出现在印度附近(梵语、伊朗语),也出现在欧洲(希腊语、拉丁语、日耳曼语、凯尔特语、斯拉夫语、波罗的语)。据文献考证,这些语言中最古老的是梵语、伊朗语、希腊语和拉丁语,这些文献均可追溯到公元前。英语是从与拉丁语同源的盎格鲁撒克逊语中派生出来的。盎格鲁撒克逊语早先从拉丁语中借用过一些词汇。公元7世纪时,又有更多的拉丁词被吸收进来,这主要是由于坎特伯雷的圣奥古斯丁(不是那个著名的希波的圣奥古斯丁)著作的影响,他曾受教宗额我略一世差遣,力图使盎格鲁人皈依基督教。在征服者威廉于1066年统治英格兰之后,诺曼法语成为上流语言,盎格鲁-撒克逊语被看作是战败者和农奴讲的劣等语言。盎格鲁-撒克逊语不再是文学语言,而是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土话。然而,又过了大约两个世纪,随着诺曼人的后裔最终与当地英国人融合,盎格鲁-撒克逊语又重新得到了肯定。但是由于自身的贫乏,它在成为文学语言之前,不得不在文学、思想和文化上借用数百个法语词。到了13、14世纪,随着这种借用的不断增多,中古英语慢慢发展出来,其代表人物便是于1400年去世的杰弗里·乔叟。除了这些含有拉丁词根的法语词被吸收进来,还有一些词是直接从拉丁语借过来的。到了16、17世纪,文艺复兴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于古典作品的兴趣,从而使这一过程得到加强。从那以后,拉丁语一直是许多新词特别是科学语汇的来源。(词干dent-)(词干ped-)(词干cord-)既然英语经由盎格鲁-撒克逊语而与拉丁语同源而且英语从拉丁语中直接或间接地借用了许多词汇,所以很容易用英语的词汇来说明同源和派生现象。例如,“brother”(兄弟)一词与拉丁词 “frāter”(兄弟)同源,而 “fraternal”(兄弟的)显然是由 “frāter”派生出来的。拉丁语原本是意大利亚平宁半岛中西部、台伯河下游拉提姆(拉丁语:Latium),一个称为拉丁人的部落的方言。公元前8世纪,罗马(拉丁语:Rōma)成为拉提姆地区的中心,于是周围各部落也自称罗马人(拉丁语:Romānus, 复数:Romānī)。罗马建国后,经历了王政时期(公元前7世纪 - 前510年)、共和时期(公元前510年 - 前27年)和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大,拉丁语不仅在亚平宁半岛取得统治地位,淘汰了其他亲属语言,而且作为官方语言推广到罗马帝国的各个行省——西起伊比利亚半岛,东抵黑海之滨,北自布列塔尼半岛,南达非洲地中海沿岸。拉丁语的历史发展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史前拉丁语(英语: Pre-literary Latin)(公元前250年以前),最古文献是公元前6世纪的“普雷内斯太金饰针”上的4词铭文:MANIOS MED FHEFHAKED NUMASIOI相当于古典拉丁语的“Manius me fecit Numerio”,意味“此饰针乃马尼乌斯为努梅利乌所制”。古体拉丁语(英语: Archaic Latin)(公元前250年 - 前90年),罗马自公元前4世纪开始向外扩张,至公元前1世纪已使整个意大利拉丁化。不过,在此期间拉丁语尚没有统一的规范。公元前3~2世纪,古拉丁语的代表人物包括诗人恩纽斯以及深受希腊影响的喜剧作家普劳图斯和泰伦提乌斯。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皇帝时期使用的书面语称为“古典拉丁语”(拉丁语:latina classica)(英语: Classical Latin)(前80年 ~ 公元2世纪,即共和晚期至帝国初期)大致相当于拉丁语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前90年~公元14年,即屋大维逝世时)和白银时代(14年~117年,即图拉真逝世时;或者 180年,即奥勒留逝世时)。到黄金时代,拉丁语已经形成有统一规范的标准语,词汇丰富,句法完善,表现力强。黄金时代拉丁语的主要代表作者有:这些代表人物反映的古典拉丁语,成为后世欧洲学校的必修科目和学术界研究的主要对象。古典后拉丁语(14年-200年)包括文学史上的白银时代(14年-117年或118年)是早期罗马帝国的语言。它基本上仍遵循黄金时代的语法规范,但句法结构有所革新,散文中吸收了某些诗歌成分,修辞手法更加丰富。白银时代拉丁语的代表作者有:晚期拉丁语(公元3世纪至6世纪,即罗马帝国后期至西罗马帝国覆没之后一百年这段时期),2-6世纪民众所使用的口语则称为“通俗拉丁语”(拉丁语:sermo vulgaris)。主要代表人物是一些基督教神职人员。这些人都受过良好教育,由于传教的需要,比较了解人民大众的口语,从而对通俗拉丁语采取开明的态度。早期的重要人物有:特尔图良(Tertullianus,160年~220年以后)、西普里安(Cyprianus,St.,200年? - 258年)、拉克坦提乌斯(Lactantius,240年 - 326年)、安布罗斯(Ambrosius,St.,339年? - 397年)等影响最大的人物是:哲罗姆(Jerome,St.,347年 - 419年或420年)学识渊博,在383年~405年期间,将希伯来文文本《旧约》和希腊文本《新约》译成接近大众口语的拉丁语。他宣称:“为使读者容易理解,我特地采用普通人所说的口语。”这个译本后世习称Vulgate,即通俗拉丁文译本,对中世纪影响很大。圣奥古斯丁(Augustine,St.,354年 - 430年)著有《忏悔录》、《论上帝之城》等,语言接近大众口语(拉丁语:ad ūsum vulgī)。他声称,只要蛮人是基督徒,即使他们把罗马征服,也无关紧要。罗马帝国衰落时期的拉丁语发生了变化。6至8世纪的通俗拉丁语变化迅速。变格词尾大部分消失,介词和助动词使用得日益广泛,虚拟式常与陈述式混用。结果古典拉丁语渐渐与通俗拉丁语脱节,终于变成一种书面语。而中世纪时,通俗拉丁语的地域变体(方言)则在此后数百年中逐渐分化,又衍生出了若干独立的“罗曼诸语”。其中包括东部罗曼语:罗马尼亚语,达尔马提亚语(1898年已灭亡);萨丁语;意大利语;西部罗曼语:法语、罗曼什语、加泰罗尼亚语、奥克语(包括有名的普罗旺斯方言),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里西亚语,阿拉贡语。十六世纪后西班牙与葡萄牙势力扩张到整个中美洲和南美洲,因此中南美洲又称“拉丁美洲”。拉丁语向罗曼语族诸语言演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很多单词的语法变化词尾。特别是名词的变格词尾,在很多罗曼语中已经完全丧失(一些代词除外)。但名词变格在罗马尼亚语中仍然有所保留。虽然拉丁语作为口语消亡了,但它作为欧洲社会的书面共同语继续使用了1000年左右。 基督教在欧洲兴起后,拉丁语的影响力进一步加深。从中世纪至20世纪初叶,拉丁语不仅是天主教的礼仪语言和公用语,而且是学术著作、学术论文乃至文学作品的写作语言。许多世界著名学者都曾经用拉丁语著述,如: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笛卡尔、英国的培根和牛顿、德国的莱布尼茨和高斯、荷兰的斯宾诺莎、瑞士的欧拉、瑞典的林奈等。 此外,拉丁语作为外交语言使用到18世纪,而医学、生物学等领域里一些学术的词汇或文章,例如生物分类法的命名规则至今仍然得以广泛使用。拉丁语在一定程度上也曾直接或间接地对汉语施加过影响。由于英语中有50%到80%的单字来自拉丁语(越是学术性的文献,其拉丁语成分越高),许多拉丁语词通过英语进入了汉语。如汉语“卡”(英语:card)来自拉丁语的charta(最早来自希腊语)。 公共汽车的音译“巴士”(英语:bus)这个称呼来自19世纪的法国,当时法国人称公车为omnibus(即拉丁语:“给一切人的”、“公用的” ),这个词在今天的罗曼语族语言中仍存在,如西班牙文的公共汽车可用ómnibus。此外,一些现代汉语中的说法虽然没有明显的“外国味”但实际上也和拉丁语有关系。比如“我热爱我的祖国”中“热爱”来自英文的ardently love(来自拉丁语的ardenter amare)。这种说法在古代汉语中是找不到的。现在只有梵蒂冈仍在使用拉丁语。拉丁语和希腊语是西欧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语言。所以欧洲语言中都有大量拉丁语借词和利用拉丁语词(语)素创造而后广为通用的所谓国际词。现在所使用罗马字母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它们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法国图尔圣马丁修道院修士们的加洛林手书体,加洛林文艺复兴使之得以完善,后来通过11、12世纪的手稿以及15世纪最古老的意大利印本流传下来。这些修士根据半安色尔字体发展出了小写字母,而半安色尔字体又源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安色尔字体和方块大写字。现今,人们习惯于将罗马字母与希腊字母区分开来,但事实上,罗马人从伊特鲁里亚人那里学会了书写,而伊特鲁里亚人又是从公元前8世纪定居于那不勒斯附近的希腊移民那里学会了书写。因此,罗马字母实际上只是希腊字母的一种形式。但在这方面,希腊字母是从闪米特人的一支即腓尼基人那里得到的。而再往前追溯,早期闪米特人似乎又受到了埃及象形文字的启发。罗马字母是英文字母的源头,只是其中缺少字母j(long-I)和W(double-U),而且字母v最初既相当于元音u,也相当于辅音w。虽然直到公元2世纪,圆底的u的形式才出现,但是为了方便,现在的版本大多v和u并用。字母k(发音同于c)比较罕用,仅在少数几个词中出现于a之前。到了罗马共和国晚期,字母y和z开始被用于拼写源于希腊的词。拉丁语的字母如下:拉丁语并不使用W。在中世纪之前,拉丁语以I代替J, V代替U,亦未有小写字母。例如当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时,用来形容他的拉丁文“拿撒勒之耶稣——犹太人之王”,现在一般都写为“Jesus Nazarēnus Rēx Judaeōrum”;但其实原文是“IESVS NAZARENVS REX IVDAEORVM”。发音拉丁语中元音的发音有长和短两种。长元音的持续时间一般是短元音的两倍 (就像音乐中的二分音符之于四分音符),许多教科书书中以长音符号标出(比如ā);没有长音符号的元音就是短元音。长音符号所指示的发音区别往往对于含义极为关键(例如,Liber是名词,意为“书”,而Līber则是形容词,意为“自由的”)。拉丁语是个综合语,复杂的词形变化体系构成了拉丁语语法的主要部分。这些变化通常使用在词尾添加后缀构成(外部屈折)或者变化词干的辅音或元音(内部屈折)。对于名词、形容词和代词,这种变化叫做“变格”(declinatio),对于动词,叫做“变位”(conjugatio)。初学者一开始就得熟记相当数量的规则,常常招致挫折。德国诗人海涅曾因不能熟记,感叹“要是罗马人得先学好拉丁文,他们大概没剩多少时间征服世界”。一般每个名词都有六个格的区别;更多的可以有七个,少的可能只有两个。名词的七个格是:因为格变化已经表达了拉丁语的名词动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因此拉丁语的词序高度自由,并不遵守主-谓-宾之类的顺序。例如:“他爱钱”,此句在中文、英文、法文等现今主要语言中,皆仅有一种语序,即主语-谓语-宾语。但在拉丁文与俄语中,因格变化已阐明其关系,故可自由排列,产生六种语序。(一般而言,罗马人会将欲强调的观念放置句首。)Ille pecuniam amat.Ille amat pecuniam.Pecuniam amat ille.Pecuniam ille amat.Amat ille pecuniam.Amat pecuniam ille.又,拉丁语之中的语序虽较不重要,但最常用的语序为主宾谓结构(SOV),亦即例句中的第一条。另外,拉丁文的动词变化可以看得出来主词是单复数的第一、二或三人称(共6个组合),所以这句也能进一步简化:Pecuniam amat.意思是他/她/它爱钱。拉丁语名词有五类变格法、形容词有两类变格法,每类变格法用不同的变格方式来区别上述六个格。名词以单数属格词尾确定变格法。以下列表列示拉丁文的五类变格法:动词有人称、数、时态、语气(直陈、虚拟、命令)和态(主动、被动)的区别。拉丁语动词有四类不同的变位法,另外还包括一些不规则动词。大部分规则的动词以它们的不定式词尾来区分它们的变位法:第一类变位法的不定式结尾是“-āre”,第二类变位法是“-ēre”,第三类变位法是“-ere”,第四类变位法是“-īre”。第三类变位法中还可细分出-io动词,变位介于第三类和第四类之间。兹举一例,演示拉丁语动词的主动语态的变位:amō,amāre,amavī,amatus(爱,属于第一类变位法)amō amās amat amāmus amātis amantamābam amābās amābat amābāmus amābātis amābantamābō amābis amābit amābimus amābitis amābuntamāvī amāvistī amāvit amāvimus amāvistis amāvēruntamāveram amāverās amāverat amāverāmus amāverātis amāverantamāverō amāveris amāverit amāverimus amāveritis amāverintamem amēs amet amēmus amētis amentamārem amārēs amāret amārēmus amārētis amārentamāverim amāveris amāverit amāverimus amāveritis amāverintamāvissem amāvissēs amāvisset amāvissēmus amāvissētis amāvissentamā amāte(主要用于法律文件) amātō amātōte amātō(第三人称单数) amantō(第三人称复数)amāreamātūrus esseamāvisseamāns(amantis)amātūrus,-ra,-rum被动语态则只需把上述主动语态的结尾改成被动语态专用的结尾即可。

相关

  • 外膜结构 / ECOD结构 / ECOD细菌外膜是构成革兰氏阴性菌的结构之一。其组成与细胞膜截然不同,比如说,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外膜的外小叶都含有脂质部分充当内毒素的脂多糖。此外,还有一
  • 乳房乳房(拉丁语:Mamma)位处于哺乳动物的胸部或腹部,左右成对出现。雌性的乳房包含乳腺等腺体,可分泌乳汁哺育幼儿。男性乳房一般不发育,但存有乳腺组织。在胚胎期雄性和雌性有相同的
  • 志留纪志留纪(Silurian,符号S)是地质时代表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44亿年前,结束于4.19亿年前。志留系一名源于威尔士地区一个古老部族志留人(英语:Silures)。1835年,英国R.I.莫企逊,在
  • 表睾酮表睾酮(英语:Epitestosterone)或称为异睾酮,英语:isotestosterone, 17α-睾酮,17α-testosterone,是一种内源性的甾体物质,是雄性性激素睾酮的17α-羟基差向异构体,是一种较弱的雄激素
  • 髋骨髋骨为人体腰部的骨骼,共左右两块。幼年时,髋骨分为髂骨、坐骨和耻骨以及软骨连接。成年后,它们之间的软骨会骨化,成为一个整体,即髋骨。左髋骨、右髋骨、骶骨、尾骨以及它们之间
  • 京畿道京畿道(韩语:경기도/京畿道 Gyeonggido)是位于朝鲜半岛中部的一个道,北隔着三八线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邻,东为江原道,南与忠清北道和忠清南道接壤,西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隔海而
  • 多地起源说现代人类多区域起源说(Multiregional origin of modern humans,又译多地起源说)是一个用来解释人类演化的科学模型。该学说的现代版本称为多地进化(英语:multiregional evolution
  • 鱼肝油鱼肝油(也称“肝油”)是一种从鳕鱼等海洋鱼类肝脏中提取的油,通常为黄色到橙红色的透明油状液体,带有鱼腥味。1848年挪威开始用水蒸汽加热法制造鱼肝油。1880年日本采用水煮法制
  • 意外发现意外发现(Serendipity)是指某人发现了他原先没有期待发现的事物或现象。英文原词是“Serendipity”,这个英文单词曾在2004年6月被一家英国翻译公司评选为十大最难翻译的单词 ,不
  • 伊利诺伊伊利诺伊州(英语:State of Illinois,i/ˌɪləˈnɔɪ/),简称伊州,是一个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州,州名源自曾在此居住的伊利尼维克(Illiniwek)印第安人部落。“Illinois”这个名字就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