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维拉事件阴谋论

✍ dations ◷ 2025-11-12 08:19:47 #1979年维拉事件阴谋论
船帆座事件,又称维拉事件或南大西洋闪光事件,指美国核爆炸探测卫星船帆座号(Vela)于1979年9月22日格林威治标准时间零时53分探测到南大西洋和印度洋交界处发生“双闪”的事件。这次事件引起多个组织的数年调查,成为以色列可能拥有核武器的“证据”之一,但事件的原因至今仍是谜团。船帆座号卫星系统,是美国国防部和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联合实施的船帆座计划(Project Vela)一部分,它由12颗卫星组成,陆续于1963年10月到1970年4月间发射升空,装备有X射线探测器、γ射线探测器、中子探测器、可见光敏感器、电磁脉冲敏感器等传感元件,可探测近地和大气核爆炸。在冷战时期,它主要被用来监控苏联有无违反《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核活动。1979年9月22日格林威治标准时间零时53分,船帆座卫星系统中的6911号卫星探测到南大西洋和印度洋交界处爱德华王子群岛与克罗泽群岛之间的区域发生双闪(一道快而明亮,一道长且稍微暗淡),而双闪正是核爆炸的典型现象。美国核武情报小组随即认定,在该区域发生了未公开的核爆炸,推测核爆物质有2到3千吨。但后来美国政府声称,事件发生后美国空军派出25架WC-135B侦察机赶到了事发海域进行情报搜集,并没有发现任何爆炸或放射迹象。无独有偶,美国康奈尔大学设立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回报了类似的信息。1979年9月下旬,天文台利用射电望远镜观测研究阿特拉斯火箭升空对电离层的影响时,意外探测到南非附近发散出奇怪的波动,而当时附近并没有引起这种波动的风暴或地震。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进而分析,在南大西洋上可能发生了小型核爆炸。而根据日媒近期披露的消息称,日本设于南极昭和基地的地震计曾于1979年9月22日检测到南非当地时间17时至17时15分左右,在南非1800千米以南海域发生爆炸,并引发了震级3.1到3.7级的地震,爆炸规模为3000吨TNT当量,其检测到的波形疑似海中核试验。1980年5月23日,由美国总统吉米·卡特所组织调查团队判定船帆座卫星没有侦测到核爆炸,而是一次小流星体撞击卫星导致的错误记录。卡特总统倾向于支持该结论,尽管国防情报局排除了这个结论,因为这样撞击的几率为千亿分之一。除了国防情报局,包括海军研究实验室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在内的其他部门和机构亦不同意这一结论。一些军事情报来源则指称核试验秘密研究小组认为该事件有90%的几率是核试验导致的。媒体普遍猜测,船帆座事件极有可能与以色列或南非的核子试验有关。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南非、中华民国都在寻求避开美、苏以及国际社会干预,以独立或合作形式开发核武器。1950年代末,南非制定了核研究发展计划,并于1969年获得较为成熟的核技术,在普利托里亚郊外的佩林达巴地区建起一座小规模浓缩铀实验工厂(“Y-工厂”)。1978年1月,“Y-工厂”生产出第一批高浓缩铀,1979年10月,南非第一件可供装载仪器用于地下核子试验的核装置建成,而1979年9月发生的船帆座事件时间点正处在两者之间。同时,1979年11月,美国参议院核爆炸调查小组发现,南非驻美国使馆武官曾在华盛顿国家技术情报处图书馆订购过核爆炸监察和反监察相关资料。1977年,南非曾因建在卡拉哈里沙漠的核子试验场被苏联卫星发现,不得不偷偷寻觅新的试验基地,而美国曾于1958年在船帆座事件事发海域进行过秘密核子试验(百眼巨人行动(英语:Operation Argus)),当时诸多南非科学家曾参与协助,这块区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南非当局的不二之选。研究以色列核问题的美国学者萨莎•波拉克夫-舒兰斯基(Sasha Polakow-Suransky)表示,在1979年10月的第一周,美国国务院已经意识到,船帆座事件的始作俑者可能不是南非,而是以色列。 而包括美国记者西莫•赫许在内的一些人士则进一步猜测可能是以色列与南非共同在印度洋进行第三次的核武器试验,并且指称印度、以色列和南非的军事与核专家亦搭乘2艘以色列国防军的军舰前往视察。2010年,英国《卫报》披露,萨莎•波拉克夫-舒兰斯基从南非政府解密的部分档中获知,1975年3月31日,南非国防部长PW•博塔与以色列国防部长希蒙•佩雷斯会晤,达成一份指导两国军事合作的协定,南非向以色列购买核弹头,而佩雷斯表示可以提供“三种型号”,后由于价格高昂等原因,这份协议未获实施。南非是铀矿资源最主要的产地之一,以色列拥有雄厚的人才资源和工业基础,两者形成资源互补,合作日益密切。1960年代,以色列已开始将南非的铀矿运回国内的核工厂。1976年,南非总理巴尔萨泽•约翰内斯•沃斯特与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签订了《科学技术协定》和一系列秘密档。1979年,美国中情局在报告中称,以色列近年来不仅参与了南非的部分核研究,还提供了各种用于核武器的非核技术。因此一般认为船帆座事件极有可能是以色列联合南非在海外秘密进行的核实验,而南非则透过帮助以色列为自身发展核武器积累经验和技术。而卡特2010年出版的《白宫日记》(White House Diaries)中显示,他在1980年2月27日写道,以色列确实在非洲南端的海洋区域进行了核子试验。船帆座卫星6911号发射于1969年5月23日,而船帆座事件发生时卫星已经服役了十年整,且卫星一电磁脉冲传感器曾于1972年发生故障,虽然该故障已于1978修复,不过也无法排除传感器故障导致卫星误报。记者理查德·罗兹(Richard Rhodes)主张事件原因是以色列与南非合作进行的核爆炸试验,而美国政府有意掩盖这一事实,以避免与南非关系的复杂化。同样,时任美国参议院能源和核扩散问题小组委员会主任伦纳德·韦斯(Leonard Weiss)也认为,大量证据表明事件与以色列有关,他指出卡特出于选战的考量而有意偏袒以色列,为了支持他的核不扩散承诺并取悦犹太人,从而为获取连任机会,致使该事件成为一个谜团。虽然卡特败选,但是后续历届美国政府基于外交政策的需要,继续掩盖了船帆座事件的真相。事件发生后,南非和以色列当局一直否认与之有关。南非在1994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后,拆除了所有核装置和铀浓缩工厂并承认曾经拥有核武器,1991年7月10日南非正式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但是直至白人统治结束之后,南非仍然拒绝承认与以色列有过核合作,仅声称第一枚核弹是1979年11月制造出来的。时至今日,以色列方面从未承认或者否认其拥有核武器或者有过发展核武器的计划,但是以色列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六个发展和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相关

  • 沃尔夫冈·苛勒沃尔夫冈·苛勒(Wolfgang Köhler,1887年1月21日-1967年6月11日)是一位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1887年1月21日,沃尔夫冈·苛勒出生在爱沙尼亚塔林,后来在德国的沃尔芬布特尔长大。190
  • S. P. Otto莎拉·奥托(英语:Sarah "Sally" Otto),昵称莎莉,是理论生物学家、作家、以及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主任。奥托在2011年获得麦克阿瑟奖。因为他对生物学的整合之贡
  • 釆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六十五个(七划的则为第十九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釆部归于七划部首。釆部只以左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部
  • 辰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六十一个(七划的则为第十五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辰部归于七划部首。辰部只以右方、下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
  • 嫁接嫁接是园艺技术,其中植物的组织被结合以便一起继续其生长。组合植物的上部称为接穗(/ˈsaɪən/),而下部称为砧木。该技术最常用于园艺和农业贸易的商业种植植物无性繁殖。在
  • 当代艺术当代艺术(英语:Contemporary art)的作品是在当今出现的艺术作品,由后现代艺术(英语:postmodern art)发展而来也接续在现代艺术之后。在白话英语中,“现代”(Modern)和“当代”(Contempo
  • 蒙面人谬误蒙面人谬误(masked man fallacy)是一种形式谬误,是因不当代换指涉对象造成的错误推论。例如一般情况下,我们可如此推理:然而,以下推理是不适当的:代换原则或共指涉代换是在甲是乙(甲
  • 茜草科见正文.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
  • 羊齿真蕨纲(Polypodiopsida),又称为链束植物(Monilophytes)是植物界中真叶植物下的两个演化支之一,是种子植物的姊妹群。真蕨纲比起较原始的石松门多了真正的叶子,但比起较进化的种子植
  • 虎掌虎掌(学名:Pinellia pedatisecta)为天南星科半夏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河南、广西、陕西、江苏、湖南、云南、浙江、四川、山西、上海、河北、山东、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