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牛稠子文化
✍ dations ◷ 2025-04-25 13:01:50 #牛稠子文化
牛稠子遗址是台湾南部重要的遗址之一,该遗址位于台南台地东南侧、台糖虎山农场虎子山四周,恰在原虎山路、文华路二段交会处四周之区域。现今隶属于台南市仁德区成功里。该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牛稠子文化晚期类型。牛稠子遗址发现于台湾日治时期1938年4月由车路墘糖厂(今仁德糖厂)职员萩原直哉于糖厂宿舍北侧约500米之东侧斜坡处发现,其后萩原氏与当时台南第一高等教师国分直一、翁长林正再次调查确认 。从日治时期至国民政府迁台后,牛稠子遗址经历了地表调查和各项试掘计划。由不同的单位负责,但都缺少整合性的调查研究,以近期2013年的牛稠子范围、内涵调查研究及文化资产价值评估计划,最为全面且详细厘清牛稠子遗址的相关文化内涵及文化类缘。1960年林朝棨先生针对西南平原地区进行贝冢调查、1975年宋文薰先生等地表调查、1976、1991年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试掘、1980年全省重要史迹勘查与整修建议─考古遗址与旧社部分调查、1992年台湾地区重要考古遗址初步评估第一阶段研究计划、2012年仁德文华二段与2号计划道路叉口牛稠子遗址抢救计划、2013年牛稠子范围、内涵调查研究及文化资产价值评估计划等,而总发掘面积至今共约569.5平方米。牛稠子遗址属于砂质堆积透水性佳,保存环境不佳,有机性遗物难以保存下来。惟一定年资料为1976年试掘所得之贝冢中之贝壳标本,测得的原始定年资料来为3525±70B.P. 偏牛稠子文化晚期。根据南科园区内的考古资料牛稠子文化大致可区分为锁港期(距今约4,200-3,800年)、以及牛稠子期(距今约3,800-3,300年)。另外牛稠子遗址的文化层平均厚约50公分,最后文化层可达100公分,相较于前时期大坌坑文化的遗址聚落规模更大,这显示了人群长期居住于此地。牛稠子遗址的生态遗留多属于潮间带的贝种,因此可以推断距离海岸线应不致太远。工具方面出土石器以开垦用斧锄形器数量最多,也有少量石刀等收割用具。大量的打剥石片、磨石器等显示石器加工应是在当地进行。陶器工艺高度发展,质地主要以红褐色陶,大部分夹砂,少部分为泥质陶。橄榄石玄武岩制成的斧锄形器、犁形器的出土显示与澎湖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相关
- 鱼本列表仅列出现存种类,关系为并列 详见鱼类分类表鱼类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人类的日常语言中,鱼类被用于指脊椎动物中除去四足动物后剩下的一部分生物。鱼这个词是
- 同源异形盒结构 / ECOD同源(异形)框(英语:Homeobox),或称“同源匣”是某些影响动物、真菌及植物发育的基因所拥有的一段DNA序列,拥有同源框的基因称作同源异形基因,统称同源异形基因家族。这段
- 基因组铭印基因铭印(英语:Genomic imprinting)又译遗传印记或遗传铭印(genetic imprinting)是一种遗传学现象,指只有来自特定亲代的基因得以表达,而不遵从孟德尔定律依靠单亲传递某些遗传学性
- 第二大殖民帝国法兰西殖民帝国是指法国在17世纪至1960年代控制的诸多殖民地。在19至20世纪初,它成为了仅次大英帝国的第二大殖民帝国。在1919至1939年这个巅峰时期,它横跨了1234.7万平方公里
- 人口红利在经济学上,人口红利(英语:demographic dividend)是指因为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所伴随的经济成长效应。它通常发生在人口过渡时期(demographic transition)晚期,此时因为生
- 安妮·麦克拉伦安妮·麦克拉伦(英语:Dame Anne Laura Dorinthea McLaren,1927年4月26日-2007年7月7日),英国生物学家,是发育生物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 记忆效应记忆效应(英语:memory effect)是一种发生在某些充电电池上(如镍镉电池或镍氢电池),经过多次充电后导致电池容量减少的现象。当镍镉电池(NiCd)或镍氢电池(NiMH)在多次没有完全放电的情
- 阿蒙涅姆赫特二世阿蒙涅姆赫特二世(英语:Amenemhet II)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第十二王朝的第三任国王。(约公元前1929年—约公元前1895年在位),为第十二王朝建立者阿蒙涅姆赫特一世之孙。他促进了埃及的
- 花东东台湾是台湾一个常用的地区简称,又有“后山”之称。东台湾亦指台湾东岸,多指中央山脉以东的花莲县和台东县,故亦称“花东地区”;有时东台湾还包含宜兰县(雪山山脉以东,中央山脉以
- 劳尔·杜飞拉乌尔·杜菲(法语:Raoul Dufy,1877年6月4日-1953年3月23日),又译杜飞,是一位法国画家。他擅长风景和静物画,早期作品先后受印象派和立体派影响,终以野兽派的作品著名。其作品运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