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1949年2月26日-),原名刘镛,号梦然。生于台北市,画家、作家、教育家 。出版小说散文著作一百余种,被译为英、韩、越、泰等国文字发行,作品曾被收录在两岸中小学教科书。曾在国父纪念馆、国立台湾博物馆、北京画院、浙江美术馆、辽宁省博及美国各地美术馆举行个人画展。
刘墉的生父本为浙江人,姓姚,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刘墉的亲生祖父姚筱楼曾任临安县知县。
刘墉自幼被抱养于刘家,由养父刘世骏抚养,所以改姓刘。但1958年刘世骏逝世,当时刘墉才9岁,其后刘墉与养母刘陈淑华相依为命。1962年,刘家中不幸失火。
刘墉学历为台北市立龙安国民小学毕业、成功高中毕业、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学士、圣若望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班研究。
1971年,刘墉获得中国新诗学会“优秀青年诗人奖”与台师大“进德修业奖”,大学未毕业已与台师大同学毕薇薇结婚。1972年,刘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毕业、被台北市立成功高级中学聘为美术教师。1972年,刘墉主持中国电视公司(中视)益智节目《分秒必争》,这是他首度主持电视节目。1973年至1977年,刘墉应聘为中国电视公司新闻部制作人与记者。
刘墉应国立历史博物馆之邀参加当代画家画展及全国美术展。1976年,制作中视政论节目《时事论坛》(曾获得第13届金钟奖电视金钟奖社会建设服务奖),并被《综合电视周刊》选为“最受欢迎电视记者”,随即辞去中视记者一职。1978年,应聘为中视驻美国代表,被推荐赴美讲学,任维吉尼亚州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1980年,成为圣若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教授;同年把刘轩也带去美国生活。1984年,获得全美中华妇女联合会“杰出贡献奖”。198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班,主修艺术教育。
1990年,刘墉移居美国纽约州长岛,应广电基金公共电视节目制播组邀请返回台湾评估公共电视专题节目《中国文明的精神》企划案。1991年,向圣若望大学请假三年,应广电基金邀请返回台湾,成立水云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并自任发行人,担任广电基金专题节目《中国文明的精神》脚本编撰工作。同时在台海两岸从事公益活动,在中国大陆偏远地区捐建40所希望小学。
刘墉是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大概分成两类,一类是处世散文,另一类是励志散文,被译为英文、韩文、越南文、泰文等文字出版。当中有入选国立编译馆国民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文章,例如《肯定自己》中的〈你自己决定吧〉。
刘墉1964年(15歳)即获得台湾省政府教育厅“全省学生美展”大学高中组第二名教育厅长奖。1968年以第一志愿考取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1971年获得系展第一名教育部长奖。1972年应邀参加“亚细亚现代美展”。1974年开始应邀(免审查)“全国美术展”。1978年由国立历史博物馆推荐前往美国巡回画展及讲学,应聘为维州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1980年开始担任圣若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家达十年之久,出版中英文绘画理论作品十余种,并在世界各地举行个展三十余次,作品由国立历史博物馆、国立国父纪念馆、国立中正纪念堂、国立台湾美术馆、浙江美术馆、辽宁省博物馆及海外许多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