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1991年南太平洋气旋季时间轴

✍ dations ◷ 2025-10-19 05:12:57 #1990—1991年南太平洋气旋季时间轴

1990-1991年南太平洋气旋季的活跃程度低于平均水平,东经160°以东、赤道以南的太平洋范围内一共只形成两个热带气旋[注 1]。气旋季于1990年11月1日正式开始,次年4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南太平洋形成的时间段[1]。全季第一个热带扰动于1990年11月23日形成,最后一个则在1991年5月19日消散[注 2]。整个南太平洋范围内没有任何人因热带扰动丧生,但气旋乔伊登陆澳大利亚期间夺走了6人的生命。气旋西纳对斐济和汤加造成价值至少1850万美元(1991年美元)的破坏,是全季唯一一场在南太平洋盆地造成破坏的热带气旋[2]。由于气旋乔伊和西纳产生的影响,两个名称予以退役,今后永远都不会再在南太平洋热带气旋命名时采用[1]。

位于楠迪的斐济气象局热带气旋警报中心和惠灵顿的新西兰气象服务有限公司热带气旋警报中心负责监控行经或在南太平洋形成的热带气旋。澳大利亚气象局会对进入东经160°以西(澳大利亚海域)的热带气旋进行监控。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和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都会针对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发布警报,但两机构的警报不具备正式地位。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会针东经160°至国际日期变更线之间的热带气旋发布警报,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则会对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南和北美洲以西的热带气旋发布警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和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为热带气旋编号时都会在数字后面加上字母“P”为后缀,数字从1开始,按整个南半球范围内热带气旋的形成时间先后排序。斐济气象局和新西兰气象服务有限公司热带气旋警报中心都采用澳大利亚热带气旋强度分级,以10分钟持续风速衡量热带气旋强度,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和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则采用1分钟持续风速和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3][4]

以下时间轴中记录了全年大西洋所有热带或亚热带气旋形成、增强、减弱、登陆、转变成温带气旋以及消散的具体信息。还包括实际操作中没有发布的信息,如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斐济气象局驻楠迪热带气旋警报中心和新西兰气象服务有限公司驻惠灵顿热带气旋警报中心在风暴过后进行的回顾。包括最大持续风速、位置、距离在内的所有数字都是经二舍三入换算成整数。由于不同机构间的信息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以下会针对这类情况列出所有信息。

与往年相比,1990-1991年南太平洋气旋季期间南太平洋辐合区的强度较弱,而且位置也更加偏北;同时马登-朱利安振荡也偏弱,并且不及之前的气旋季时规则[2]。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使东经160°到西经120°之间的南太平洋盆地在本气旋季一共只形成3个热带气旋,是有纪录以来活跃程度最低的南太平洋气旋季之一[2][5]。气象机构于11月20日发现本季第一个热带天气系统,当时系统还是弱低气压,增强成热带气旋后获名“西纳”(Sina)[6]。风暴达到的最高强度在澳大利亚热带气旋强度分级中属三级强烈热带气旋,先后对斐济、汤加、纽埃和库克群岛构成影响,共计造成价格超过1850万美元的损失,最终于12月4日被南纬50°附近的低压槽吸收而失去踪影[2][7]。12月15日,所罗门群岛附近洋面发展出热带低气压[7]。系统接下来两天向西移动,于12月17日进入澳大利亚海域[2]。12月19日,系统获名“乔伊”(Joy),之后于12月26日登陆昆士兰州[2]。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南太平洋盆地风平浪静,直到1991年3月才有3个新的热带低气压形成,其中第十五P和第十六P号热带低气压在珊瑚海和澳大利亚海域形成,虽然没能发展到热带气旋强度,但澳大利亚气象局还是发布了烈风警告[8]。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于3月3日首次发现所罗门群岛以东约900公里洋面存在热带低气压,因此以十五P来为其编号,接下来几天里,系统向西南方向移动,之后离开南太平洋盆地[9]。3月14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所罗门群岛霍尼亚拉东南方向约300公里海域发现一股热带低气压[10][注 3]。接下来几天里系统向东南方向移动,于3月18月进入南太平洋盆地后经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编号为十六P并开始发布公告[11]。系统之后几天向东南偏南移动,之后转向西南,于3月20日从新喀里多尼亚上空经过,再在次日离开南太平洋盆地后失去踪影[10]。丽莎是本季最后一个热带气旋,于5月11日以风力时速110公里的最高强度进入南太平洋[2][7]。风暴之后几天向副热带高速气流前进,快速减弱成热带低气压后从阿图岛上空经过,在此期间没有造成严重破坏[2]。12月14至17日,汤加受到烈风强度热带气旋影响,但系统强度很弱。气旋季结束后,“西纳”和“乔伊”两个名称予以退役,今后都不会再在南太平洋热带气旋命名时采用。[5][1][12]

相关

  • 东乡茂德东乡茂德(日语:東郷 茂徳〔東鄕茂德〕/とうごう しげのり Tōgō Shigenori,1882年12月10日-1950年7月23日),生名朴茂德(韩语:박무덕;转写:Pak Mudǒk),朝鲜裔日本人,日本帝国时代外交官,
  • 都特利语都特利语(डोटेली)是一种印度-雅利安语支,世界上大约有80万人使用 ,其中大多数居住在尼泊尔 。 传统上,它被认为是尼泊尔的西部方言,并以天城文书写。 根据2015年颁布的尼泊
  • 约翰·克里斯汀·格奥尔·莱曼约翰·克里斯汀·格奥尔·莱曼(Johann Georg Christian Lehmann,1792年2月25日-1860年2月12日)为德国植物学家。
  • 赖垓赖垓(1593年-1661年),字元式,号宇肩,福建德化琼溪人,明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崇祯元年(1628年)登戊辰科进士。初任浙江平湖县知事,后晋升为翰林院检讨,后告假归乡。清朝建立后,不再出仕
  • 莫纳伊西斯莫纳伊西斯(希腊语:Μοναίσης,转写:Monaísēs),或译摩尼西斯,是一位帕提亚贵族。公元前37年,他逃离帕提亚国王弗拉特斯四世,到往罗马三头同盟之一的马克·安东尼那里。但在之
  • 凯尔经凯兰书卷(或译凯尔经,Book of Kells)(爱尔兰语:Leabhar Cheanannais)是一部泥金装饰手抄本,是早期平面设计的范例之一。凯兰书卷约在公元800年左右由苏格兰西部爱奥那岛上的僧侣凯
  • 冯德耀冯德耀(1933年10月-),男,籍贯浙江,生于上海,中国电影录音师,上海电影制片厂录音师,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
  • 亚历克斯·鲍曼 (雪车运动员)亚历克斯·鲍曼(德语:Alex Baumann,1985年3月9日-),瑞士男子雪车运动员。他曾代表瑞士参加201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雪车比赛,联同贝亚特·黑夫蒂获得男子双人金牌。
  • 陈民藩陈民藩(1935年12月-),男,汉族,福建连江人,中国中医学家,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第四届国医大师。
  • 德大寺实坚德大寺实坚(1791年1月10日-1858年12月15日),是江户时代后期的公卿;也是藤原北家闲院流(日语:閑院流)的德大寺家(日语:徳大寺家)当主。德大寺实坚在宽政二年(1791年)出生,是父母鹰司辅平和山形氏的次子,后过继给德大寺公迪(日语:徳大寺公迪)作养子。享和二年(1802年)叙从五位下,历任侍从、右近卫少将与右近卫中将,在文化三年(1806年)昇叙从三位,位列公卿。他深得仁孝天皇信任,曾向天皇提议设立以朝廷贵族为对象的教育机关学习所(今学习院大学)获接纳,后担任武家传奏负责和幕府交涉。嘉永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