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交不亲和性

✍ dations ◷ 2025-08-14 11:32:33 #植物繁殖,分子生物学,群体遗传学,植物的性

自交不亲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系植物的花的柱头排斥传至其上的同花或同株的花粉粒的现象。

不同植物实现自交不亲和性的分子机制不同,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主要分为孢子体自交不亲和性和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两大类,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机制,但这些特殊机制迄今鲜有科学家对其进行研究。自交不亲和性在植物界中分布广泛,超过60%的被子植物都具有这种特性。

达尔文等早期的生物学家就已发现,报春花有两种柱头与花药相对位置不同的花,只有不同形态的花之间的授粉才可能成功。此为自交不亲和性的发现。

20世纪80年代之后,科学家开始研究自交不亲和性的分子机制。大多数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由一个称为S位点的复等位基因位点控制。S位点基因的类型众多,在自然群体中可能有上百种之多。迄今为止,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主要分为孢子体自交不亲和性和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两大类。其中,前者的自交不亲和性由产生花粉的孢子体亲本的S位点基因决定,而后者的自交不亲和性则由花粉(配子体)本身决定。而另外一些特殊机制鲜有相应研究,研究结果也很少。

这种自交不亲和性的机制较为常见,茄科、蔷薇科、罂粟科植物均采用此种机制。

科学家于1989年在茄科植物中首先发现这种途径。在该机制中,触发自交不亲和性后,花粉管在生长到花柱的三分之一以上之后,生长速度会急剧下降直至停止。其原因可能是雌蕊的S型RNA酶(S-RNase)在雌蕊和附着于其上的花粉粒的S型基因相同时会降解花粉管中的rRNA,从而使花粉管的生长停止、进而造成花粉粒死亡。

这种机制存在于罂粟科植物中。在这种机制下,当花粉管与柱头接触后,柱头上一种细胞外分子的和花粉粒上的某种分子(目前尚未弄清其化学本质,也许是细胞膜上的受体)会结合,触发钙离子大量流入花粉管细胞内。钙离子内流在1-2分钟内即会造成花粉管生长紊乱,让其停止伸长。随后,花粉粒细胞会启动凋亡进程,DNA开始解体。10-14小时后,花粉粒的细胞即告凋亡。

十字花科、菊科、旋花科、桦木科、石竹科、梧桐科和花荵科植物采用这种自交不亲和性机制。目前,只有十字花科的自交不亲和性机制在分子水平上得到了解释。

十字花科实现自交不亲和性的机制被称为“自花花粉早期逮捕”。十字花科的花粉粒落到柱头上后,柱头上的SRK配体配体即能识别花粉膜上的SCK配体。如果SRK识别到同源的SCK配体的话,SRK会发生自体磷酸化,并与ARC1(E3泛素连接酶)结合,分解柱头上花粉粒萌发所必需的蛋白质。。

除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和孢子体自交不亲和性外,植物还存在其他的实现自交不亲和性的途径。但这些途径鲜有科学家进行研究,相应研究结果也不多。

存在于早熟禾亚科中,也许所有禾本科植物都采用这种机制。自交不亲和性由两个不相连的基因位点S和Z控制。

在该机制中,同形态的花之间不能传粉。该机制可能不如我们更熟悉的同型花自交不亲和性进化。

该机制存在与石竹科等少数物种中。杂交和自交都能存在。但杂交产生的种子更多。

自交不亲和的花粉能到达胚珠,但却不能形成果实。该机制可生效于受精前(比如说就是如此),也可以生效于受精后(比如火焰树)。

尽管自交亲和的植物因交配成本低,能迅速占据适宜其生长的环境,但它们却缺乏应付突发灾难的能力。自交不亲和的植物虽然交配成本较高,但却增加了个体的遗传杂合度,使得种群对多变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另外,自交不亲和性对促进种间生殖隔离形成和物种分化的也有重大意义。

在杂交中利用自交不亲和的植物做母本,不仅可以省去去雄操作,还可以通过远缘杂交获得杂种优势。1970年代,中国大陆的科学家曾利用十字花科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机制培育出了高产、高品质的甘蓝型杂交油菜。

另外,亦有运用手段打破植物自交不亲和性障碍的研究。

相关

  • 塞勒姆塞勒姆 (英语:Salem)是美国俄勒冈州州府、马里昂县县治。位于该州西北部、威拉米特河畔。此地人口约15万,是仅次于波特兰的第二大城市,与周边的凯泽尔、伍德伯恩及达拉斯一起形成
  • 奥斯瓦尔德·埃弗里奥斯伍尔德·西奥多·埃弗里(英语:Oswald Theodore Avery,1877年10月21日-1955年2月2日),美国医生、最早的分子生物学家之一、免疫化学先驱,曾长期在纽约市洛克菲勒研究院附属医院
  • 虐待虐待是某人对其他人或动物在心理或身体上造成伤害的行为活动。在现代文明社会,各国就法理上对虐待行为的定义有不同。一般而言,虐待是一种犯罪行为,可被法律起诉,并要受到相关惩
  • 喷雾喷雾是喷入气体中的大量液滴。形成喷雾的过程称为喷雾化。喷雾喷嘴可以用来产生喷雾。喷雾的两个主要用途是在界面上分布材料以及产生具有液态表面的区域。在数千种应用中,喷
  • 菲利普斯威廉·丹尼尔·菲利普斯(William Daniel Phillips,1948年11月5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威尔克斯-巴里),美国物理学家,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菲利普斯是威廉·科尼利厄斯·菲利普
  • 2013年欧洲联赛决赛2013年欧洲联赛决赛于2013年5月15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阿姆斯特丹球场举行,以决出2012–13年欧洲联赛冠军谁属。这也是从欧洲联盟杯改制后的第四届欧洲联赛的决赛。这次决赛
  • 冖部冖部,就汉字索引来说,是为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十四个(两划的则为第八个)。冖部归于二划部首,通常是从上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部首归为冖部。用布巾覆盖物体,
  • 硝酸锎硝酸锎是一种具有强烈放射性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f(NO3)3。它可作为Cf3+的原料,用于制备其它锎化合物。CfF3 · CfOF · CfCl3 · CfOCl · Cf2O3 · Cf(NO3)3 · Cf2
  • 本征半导体本征半导体(英语:Intrinsic semiconductor)亦称作无杂质半导体、本质半导体,是指未掺入杂质的半导体。半导体制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掺入杂质(doping)。相对于无杂质半导体,
  • 帕特里克·奥布莱恩帕特里克·奥布莱恩(Patrick O'Brian,1914年12月12日-2000年1月2日),CBE。原名理查德· 帕特里克·茹斯(),英国作家、翻译家,以描写拿破仑时代海战和海军生活的怒海争锋系列小说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