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

✍ dations ◷ 2025-08-29 00:17:25 #川崎病
川崎氏病(英语:Kawasaki disease),又称为川崎病或黏膜皮肤淋巴腺综合征(英语: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是一种全身血管发炎的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为无法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发烧五天以上、颈部淋巴结肿大(英语:Lymphadenopathy)、红眼、生殖器部位、嘴唇、手掌或脚底长出皮疹,其他症状则有喉咙痛和腹泻。症状出现后三周内,手脚皮肤可能会剥落,之后就会康复了。但可能在1-2年后,有些儿童的心脏会形成冠状动脉瘤(英语:Coronary artery aneurysm)。病因目前尚不明朗,可能是感染引发了遗传易感者的自体免疫反应。川崎氏病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染。诊断通常是基于体征和症状判定,其他测试如心脏超音波检查和血液检查或许也能做为诊断辅助。类似症状的疾病则有猩红热和青少年类风湿性关节炎。通常早期治疗为高剂量的阿司匹灵和免疫球蛋白,患者接受治疗后,约在24小时内退烧并完全康复。如果进犯冠状动脉,有些病例会需要持续接受治疗或手术。 如果不接受治疗,冠状动脉问题的发生率高达25%,死亡率约为1%。若患者接受治疗,死亡风险为0.17%。川崎氏症并不常见,每10万名5岁以下人口中,仅会出现8至67位患者;但在日本,每10万人中就有124位患者。患者几乎都在五岁以内;男孩较女孩容易罹患此症。公元1967年,日本小儿科医师川崎富作(英语:Tomisaku_Kawasaki)率先提报此病,故依此命名为川崎氏病。此病好发于五岁以下小孩,以6个月至一岁的婴儿比例最高,患病几率男生多过于女生,约1.3~1.5:1川崎氏病的病因依旧未明,但许多科学家怀疑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病毒感染导致。目前倾向于把它当成是一种与免疫系统有关的疾病。因为病因未明,所以此病没有针对病原的特殊疗法。急性期常合并使用静脉注射高剂量免疫球蛋白与高剂量阿司匹林(Aspirin)(60-100 mg/kg/day),退烧后改使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3-5 mg/kg/day)。如已并发冠状动脉瘤形成的病患,则需要继续长期追踪治疗。

相关

  • 生物分类总表这个列表以NCBI Taxonomy上的分类为基础。包含嗜盐菌、一些超嗜热菌、嗜酸菌等。包含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等。包含绿藻、轮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 科学建模科学建模是一种借由已被广泛接受的科学以帮助我们了解、定义、量化、视觉化与仿真的科学活动。依据不同需求,在真实世界中萃取相关要素以建立适合的科学模型,像是借由概念模型
  • 红蟳锯缘青蟹(学名:Scylla serrata),也叫蝤蛑、蝤蝥、青蟹、黄甲蟹,是梭子蟹科青蟹属的动物。在福州和台湾,雄性、未受精的雌性、受精后的雌性锯缘青蟹又分别称为“菜蟳”、“处女蟳”
  • 日本人日本人(日语:日本人/にほんじん/にっぽんじん Nihonjin / Nipponjin ?)是指拥有日本国籍者或日本列岛的各民族与族群。日本主体民族为大和民族,其他组成民族包括韩民族、满族、
  • 磺胺对甲氧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是一种长效磺胺类抗菌药物,其INN名称是“Sulfametoxydiazine”。该药物可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与麻风病等病症。该药物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尚不明确。医学导航:病菌
  • 细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Bacterial vaginosis,简称BV),又称细菌性阴道病、非特异性阴道炎(Nonspecific vaginitis)是种发生在阴道内的疾病,其原因是细菌大量滋生而造成的。常见的症状包括有阴
  • 乍得语族乍得语族(Chadic languages)是亚非语系(闪含语系)之下的语族之一,语言人口主要分布于中、西非的尼日利亚北部、尼日尔、乍得、中非共和国及喀麦隆。乍得语族大致上可以分为比乌
  • 翁布里亚语翁布里亚语是一门已经灭绝的语言,曾在古意大利的翁布里亚地区使用,操这种语言的人被称作翁布里人,他们曾经生活在特维雷河的上游东部地区。翁布里亚语由流传至今的三十座牌铭而
  • 主音自然音阶的第一个音,为主音(Tonic)。主音即为调性中心,即为最稳定的音。例如在C大调音阶中,C、E、G三个音起着中心的稳定作用,而B、D、F、A四个音,则起着不稳定的作用。不稳定的音
  • ATP酶ATP酶,又称为三磷酸腺苷酶,是一类能将三磷酸腺苷(ATP)催化水解为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根离子的酶,这是一个释放能量的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能量可以通过传递而被用于驱动其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