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比尔森啤酒
✍ dations ◷ 2025-08-10 16:55:33 #比尔森啤酒
比尔森啤酒,常常被简称为比尔森(德语:pils,英语:pilsener),也叫比尔森式啤酒,一般指的是使用比尔森式酿造法制出的啤酒。它源自捷克比尔森市,是一种使用下层发酵法,浅色麦芽和苦味较重的啤酒花酿造的窖藏啤酒(拉格啤酒),麦汁浓度最高不超过12.5度,酒精度多在5%以下。一直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绝大多数的捷克啤酒使用的还是较原始的上层发酵法,酿制出的啤酒一般既暗淡又混浊,且产品的口感往往很不稳定,使顾客们经常对酒的质量抱怨不已。到了1839年,比尔森市的市民们终于对这种状况忍无可忍,他们决定集资建立一座他们自己的酿酒厂:“市民酿酒厂”。新酒厂计划采用的是源自德国巴伐利亚的先进的下层发酵法,它将使啤酒的清澈度,香味和保鲜期获得很大的提升。为此酒厂专门聘请了巴伐利亚著名酿酒师约瑟夫·格罗尔(1813-1887)来设计、研究新啤酒的制作工艺,后者最后大胆采用了当时新诞生不久的浅色麦芽,使得啤酒呈现出日后成为比尔森啤酒标志的金黄色。1842年10月5日,第一桶比尔森啤酒终于面世。新式麦芽带来的迷人金黄色泽,比尔森市引以为傲的甘甜水源,左近萨切克市的上等啤酒花和当时最先进的巴伐利亚窖藏啤酒发酵法,这些因素通通添加到一起使得皮尔森啤酒一经面世就立即引起了轰动。恰恰那正是铁路刚刚问世不久并迅猛发展的年代,随着交通方式的进步,很快,皮尔森啤酒和皮尔森酿造法便在整个中欧普及开来。随着19世纪末卡尔·冯·林德将现代冷冻技术引进到德国,过去对下层发酵法来说必不可少的用来维持发酵时低温环境的大地窖变得不再必要,这使许多过去因条件不足无法酿造比尔森式啤酒的地方也得以开始酿造比尔森式啤酒。然而,直到不久之前,正宗的经典式比尔森啤酒依然在使用酒厂下的大地窖和传统的敞开式酒桶。这一传统技术到了1993年才开始被大型窖用酒罐取代。但传统方法依然用于生产少量的样酒以测试酒的质量好坏。比尔森啤酒以世界上首种“金色啤酒”著称。现代比尔森啤酒的色泽从淡黄色到金黄色不等,所使用的香料和味道彼此也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在原产地捷克,比尔森啤酒的口味一般比较清淡,而德国产的比尔森啤酒的口感往往要苦一些(尤其在比尔森啤酒比较流行的北德),有时甚至有类似泥土的味道。
相关
- 代谢物组学代谢物组学(英语:metabolomics)是涉及代谢产物的化学过程的科学研究。具体而言,代谢物组学是“对特定的细胞过程遗留下的特殊化学指纹的系统研究”,对它们的小分子代谢产物的整体
- 阳平阳平可以指:
- 东邦大学东邦大学(日语:東邦大学/とうほうだいがく Toho daigaku *),是一所位于日本东京都大田区的医学类私立大学。1950年创校,简称东邦、东邦大。东邦大学是一所专攻生命科学、自然科
- 三色旗三色旗是由三种颜色组成的旗帜,是三条旗的一种,多由水平或垂直的三个颜色条组成,中间可能加上某种图案。很多国家的国旗都采用三色旗的形式,现在仍在使用的最早的三色旗是荷兰国
- ClOsubix/sub氯和氧之间可以形成很多种化合物:此外,氯与氧还能形成多种阴离子:
- kʼ软颚挤喉音(Velar ejective)是辅音的一种,用于一些口语中。表示此音的国际音标(IPA)是⟨kʼ⟩,其等价的X-SAMPA音标则写作k_>。软颚挤喉音的特征包括:当符号成对出现时,左边的是清音
- 纺车纺车是用于从纤维材料如毛、棉、麻、丝中生产线或纱的设备。传统纺车通常有一个用手或脚驱动的轮子和一个纱锭。纺车生产纱的过程称为纺纱,是纺织的两道工序之一。在中国,新石
- 标签理论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是一个犯罪学理论,理论分支属于“犯罪社会学”。标签理论被用于说明部分人如何走上越来越严重的犯罪之路。澳洲的犯罪学家约翰·布莱特怀特是标签理
- 努尔哈赤后金第1位大汗清朝追尊皇帝努尔哈赤 (满语:ᠨᡠᡵᡤᠠᠴᡳ,穆麟德:nurgaci,太清:nurgaqi ;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爱新觉罗氏,出身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世家旁系,祖父觉昌安被明朝授
- 斯波坎斯波坎 (Spokane,发音: i/spoʊˈkæn/ spoh-KAN)是美国华盛顿州东部的一座城市。她是华盛顿州第二大城市、西北内陆区的中心城市、美国西北部第三大城市。根据美国2010年人口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