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

✍ dations ◷ 2024-11-05 11:50:10 #调节
体温调节(thermoregulation),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和外在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和器官活动的改变使人体体温维持恒定的过程。人体的体温是恒定的,其内在温度约维持在37℃左右,也就是所谓核心温度(core body temperature),通常指人体的直肠温度,位于人体的内部中心,绕着脏器,其外围就是体壁与皮肤。体温若高到41~42℃(如:剧烈运动、发烧)时,体内许多蛋白质分子(尤以酵素分子对生命非常重要)会很快地分解,而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却需要在恒定的温度下才能顺利地进行,酵素是代谢过程的重要催化剂,没有了酵素,细胞也就无法进行代谢作用。内温动物(旧称恒温动物),通常是指鸟类和哺乳类,它们的下视丘内有体温调节中枢,具有自行调节体温的功能,通常体表具有良好的保温构造,例如:羽毛、毛发。内温动物在天气炎热或激烈运动时,皮肤的血管会扩张,使血液量增加,加速体热在体表散失,食欲也同时减少,以减少热量产生。有时,内温动物的汗腺分泌量增加促使体热快速散失。另外,呼气、排泄及排遗也可散失一部分的体热。内温动物在天气寒冷时,皮肤的血管会收缩,使血液量减少,抑制体热在体表散失的速度,食欲也同时增加,配合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的量增加,加速细胞的呼吸作用,以加速热量产生。有时,内温动物的肌肉会不自主地颤抖,皮肤表层产生“鸡皮疙瘩”,以增加体热。外温动物(旧称变温动物),通常是指鱼类、两生类和爬虫类等动物,由于缺乏体温调节中枢,无法自行调节体温,因此体温会随着外界环境温度改变而有明显的变动。外温动物在环境温度大幅改变时,会更换栖息地或休眠的外在行为协助体温不至于变化过大,例如:天气炽热时,它们会躲在阴凉处避免体温过高;天气寒冷时,它们会外出晒太阳,以获取热量。植物的体温过高时,叶绿素会被破坏而成白色,即“叶片白化”。因此植物也须进行体温调节。植物可借由蒸散作用将过多的体热带走,叶片的角质层可以反射阳光,以减少热的吸收。

相关

  •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特发性间质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简称IIP),又称非感染性肺炎(noninfectious pneumonia),属于一种间质性肺病。该疾病通常侵袭肺间质,有些也会侵袭气道(例如Cryptog
  • 胸膜炎胸膜炎(Pleurisy)是指围绕于肺部及胸腔内侧的黏膜(胸膜)发炎。这会导致呼吸时急剧的胸痛。其他症状取决于潜在的病因,可能包括呼吸短促、咳嗽、发烧或体重减轻。有时疼痛可能是持
  • 脉搏脉搏(英语:Pulse)是体表可触摸到的动脉搏动。人体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液所组成,负责人体氧气、二氧化碳、养分及废物的运送。血液经由心脏的左心室收缩而挤压流入主动脉,随
  •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衰竭(法语:Insuffisance cardiaque,英语:HF, heart failure),一般意指慢性心脏衰竭(英语:CHF, chronic heart failure)。但是有时则指郁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当
  • 显生宙显生宙(Phanerozoic),或称显生元、显生代,是5.41亿年前大量生物出现的时期。显生宙即意为这个时期地球上有显著的生物出现。而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统称为隐生元或
  • 拟杆菌门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包括三大类细菌,即拟杆菌纲、黄杆菌纲、鞘脂杆菌纲。它们的相似性体现在核糖体16S RNA。很多拟杆菌纲的细菌种类生活在人或者动物的肠道中,有些时候成
  • 疣微菌门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是一门被划出不久的细菌,包括少数几个被识别的种类,主要被发现于水生和土壤环境,或者人类粪便中。还有很多未被成功培养的种类是和真核宿主共生的,包括
  • 变异突变(英语:Mutation,即基因突变)在生物学上的含义,是指细胞中的遗传基因(通常指存在于细胞核中的去氧核糖核酸)发生的改变。它包括单个碱基改变所引起的点突变,或多个碱基的缺失、重
  •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等生产者和某些细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水或硫化氢变成碳水化合物的过程。可分为产氧光合作用和不产氧光合作用。植物之所以称为食物链的生产者,是因为
  • 利德尔综合症李德尔氏综合征(Liddle's syndrome、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ominance (genetics))疾病、特征在于早期频繁严重的高血压,以及与低血浆肾素活性、代谢性碱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