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节
✍ dations ◷ 2025-11-24 22:34:18 #调节
体温调节(thermoregulation),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和外在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和器官活动的改变使人体体温维持恒定的过程。人体的体温是恒定的,其内在温度约维持在37℃左右,也就是所谓核心温度(core body temperature),通常指人体的直肠温度,位于人体的内部中心,绕着脏器,其外围就是体壁与皮肤。体温若高到41~42℃(如:剧烈运动、发烧)时,体内许多蛋白质分子(尤以酵素分子对生命非常重要)会很快地分解,而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却需要在恒定的温度下才能顺利地进行,酵素是代谢过程的重要催化剂,没有了酵素,细胞也就无法进行代谢作用。内温动物(旧称恒温动物),通常是指鸟类和哺乳类,它们的下视丘内有体温调节中枢,具有自行调节体温的功能,通常体表具有良好的保温构造,例如:羽毛、毛发。内温动物在天气炎热或激烈运动时,皮肤的血管会扩张,使血液量增加,加速体热在体表散失,食欲也同时减少,以减少热量产生。有时,内温动物的汗腺分泌量增加促使体热快速散失。另外,呼气、排泄及排遗也可散失一部分的体热。内温动物在天气寒冷时,皮肤的血管会收缩,使血液量减少,抑制体热在体表散失的速度,食欲也同时增加,配合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的量增加,加速细胞的呼吸作用,以加速热量产生。有时,内温动物的肌肉会不自主地颤抖,皮肤表层产生“鸡皮疙瘩”,以增加体热。外温动物(旧称变温动物),通常是指鱼类、两生类和爬虫类等动物,由于缺乏体温调节中枢,无法自行调节体温,因此体温会随着外界环境温度改变而有明显的变动。外温动物在环境温度大幅改变时,会更换栖息地或休眠的外在行为协助体温不至于变化过大,例如:天气炽热时,它们会躲在阴凉处避免体温过高;天气寒冷时,它们会外出晒太阳,以获取热量。植物的体温过高时,叶绿素会被破坏而成白色,即“叶片白化”。因此植物也须进行体温调节。植物可借由蒸散作用将过多的体热带走,叶片的角质层可以反射阳光,以减少热的吸收。
相关
- 原虫传染原虫传染是指由以前归类于原生动物界的生物引起的寄生虫病。传统上统称为“原生动物”的物种彼此之间并不密切相关,只有表面上的相似性(如都是真核生物和单细胞生物,具有移动性
- 生物数学数理生物学(英语: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 biology),又称数学生物学(英语:mathematical biology)或生物数学(英语:biomathematics)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其主要目标是利用数学的技巧
- 冷泉冷泉(英语:cold seep)(有时称为冷泉喷口)是一个洋底区域,其中硫化氢,甲烷和其他碳氢化合物丰富的流体渗漏发生的地方,往往是以盐水池的形式。“冷”并不意味着渗流的温度比周围的海
- 无性繁殖无性生殖是指生物体不以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方式,也就是不经由减数分裂来产生配子,直接由母体细胞分裂后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主要分为孢子繁殖(英语:Sporogenesis)、分裂生殖
- 新拉丁语新拉丁语(拉丁语:Lingua Latina temporis humanistici、英语:New Latin 或 Neo-Latin)指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后,20世纪前(约1375年至1900年之间)这段时间在学者间与科学文献上使用的拉
- ε-变形菌纲详见细菌分类表ε-变形菌要么厄氏杆菌是变形菌中的一类,与δ-变形菌关系最近。医学导航:病菌细菌(分类)gr+f/gr+a(t)/gr-p(c/gr-o药物(J1p、w、n、m、疫苗)
- 荧光淬灭荧光淬灭(英语:Quenching)猝灭是当常温物质经射线照射(通常为紫外线或X射线)所发出会萤光强度降低的任何过程。淬灭受压力和温度的影响很大,许多过程都可导致淬灭,例如激发态反应,能
- 离子导入法离子导入法(Iontophoresis),又称为离子电泳法。离子导入法是利用连续性之直流电流,以同电性相斥的原理,将离子或带电的化学药物驱送至体内的治疗方法。早在十八世纪末期至十九
- 斑色鱼鳞癣斑色鱼鳞癣,又称为小丑鱼鳞癣(Harlequin-type ichthyosis ,在英文还有Harlequin ichthyosis、ichthyosis congenita、Ichthyosis fetalis、keratosis diffusa fetalis:562等名
- 住院患者,又称病人、病者和病患,是指医疗服务的接受者,大多用来指罹患疾病、或身体受到创伤,而需要医生和护理人员进行治疗的人;动物如遇到相同状况,也可以患者称之。但是对于不用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