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节
✍ dations ◷ 2025-04-04 11:05:07 #调节
体温调节(thermoregulation),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和外在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和器官活动的改变使人体体温维持恒定的过程。人体的体温是恒定的,其内在温度约维持在37℃左右,也就是所谓核心温度(core body temperature),通常指人体的直肠温度,位于人体的内部中心,绕着脏器,其外围就是体壁与皮肤。体温若高到41~42℃(如:剧烈运动、发烧)时,体内许多蛋白质分子(尤以酵素分子对生命非常重要)会很快地分解,而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却需要在恒定的温度下才能顺利地进行,酵素是代谢过程的重要催化剂,没有了酵素,细胞也就无法进行代谢作用。内温动物(旧称恒温动物),通常是指鸟类和哺乳类,它们的下视丘内有体温调节中枢,具有自行调节体温的功能,通常体表具有良好的保温构造,例如:羽毛、毛发。内温动物在天气炎热或激烈运动时,皮肤的血管会扩张,使血液量增加,加速体热在体表散失,食欲也同时减少,以减少热量产生。有时,内温动物的汗腺分泌量增加促使体热快速散失。另外,呼气、排泄及排遗也可散失一部分的体热。内温动物在天气寒冷时,皮肤的血管会收缩,使血液量减少,抑制体热在体表散失的速度,食欲也同时增加,配合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的量增加,加速细胞的呼吸作用,以加速热量产生。有时,内温动物的肌肉会不自主地颤抖,皮肤表层产生“鸡皮疙瘩”,以增加体热。外温动物(旧称变温动物),通常是指鱼类、两生类和爬虫类等动物,由于缺乏体温调节中枢,无法自行调节体温,因此体温会随着外界环境温度改变而有明显的变动。外温动物在环境温度大幅改变时,会更换栖息地或休眠的外在行为协助体温不至于变化过大,例如:天气炽热时,它们会躲在阴凉处避免体温过高;天气寒冷时,它们会外出晒太阳,以获取热量。植物的体温过高时,叶绿素会被破坏而成白色,即“叶片白化”。因此植物也须进行体温调节。植物可借由蒸散作用将过多的体热带走,叶片的角质层可以反射阳光,以减少热的吸收。
相关
- 慢性肺部阻塞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语: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缩写为COPD),常简称为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性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阻塞性肺疾病(英语:Obstructive lung disease)。其
- J急性上呼吸道感染(J00-J06)流行性感冒和肺炎(J09-J18)其他急性下呼吸道感染(J20-J22)上呼吸道的其他疾病(J30-J3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J40-J47)由于外部物质引起的肺部疾病(J60-J70)主要影
- 语素语素(Morpheme)又称形态素、义基,在语素构词学里指最小的语法单位,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在口语中,语素是由音位这一种能区别的最小声音单位所组成的,而在文字形式语言中,语素则
- 腐生细菌腐生生物指的是从其他生物尸体、动物组织或是枯萎的植物身上获得养分的生物。腐生生物不能自己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能自己制造有机养分,因此属于异养生物的一类。包含了真菌、细
- 冷泉冷泉(英语:cold seep)(有时称为冷泉喷口)是一个洋底区域,其中硫化氢,甲烷和其他碳氢化合物丰富的流体渗漏发生的地方,往往是以盐水池的形式。“冷”并不意味着渗流的温度比周围的海
- 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英语:Baruch Samuel Blumberg,1925年7月28日-2011年4月5日),犹太人,美国涉猎广泛的科学家、乙肝病毒发现者,此外还对库鲁病有过深入研究。他与丹尼尔·卡
- 羊搔痒症羊搔痒症(英语:Scrapie),是一种退化性疾病,发生在绵羊及山羊上,造成它们的神经系统异常。它跟牛海绵状脑病与鹿的慢性消耗病相同,都是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一种,由异常的朊蛋白(英语:PRN
- 基因组基因组(genome)在生物学中,是指一个生物体所包含的DNA(部分病毒是RNA)里的全部遗传信息,又称基因体。基因组包括基因和非编码DNA。1920年,德国汉堡大学植物学教授汉斯·温克勒(Hans
- 核糖核蛋白核糖核蛋白(英语:ribonucleoprotein,简称核蛋白或RNP)是指包含有RNA的核蛋白,即将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形式。核糖核蛋白包括核糖体、端粒酶以及小核RNP(snRNP)。RNP在流感
- 沙丁胺醇沙丁胺醇(Salbutamol),常见商品名泛得林(Ventolin),为一种用于扩张肺部大型及中型气管的药物。本品可用于治疗气喘相关病症,例如气喘急性发作、运动诱发性支气管收缩(英语:exercis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