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亚瓦纳科文化

✍ dations ◷ 2025-07-27 12:12:57 #蒂亚瓦纳科文化

蒂亚瓦纳科文化(西班牙语:Tiahuanaco或Tiahuanacu),又称为“蒂亚瓦纳科帝国”,是一个位于玻利维亚西部,盘踞于的的喀喀湖南端的前哥伦布时期政体。蒂亚瓦纳科文化是安第斯文明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文明。它的影响范围曾到达今日的秘鲁和智利,从公元600年延续到1000年。它的首都是具有纪念意义的蒂亚瓦纳科,位于的的喀喀湖南岸的国家中心地带。当地有明显迹象显示有在高地上作大规模农业生产并且足以支持首都的城市人口。研究人员质疑究竟这些田地是由官僚国家(从上而下地)管理还是经过一个带有地方自治的分裂国家或者联邦(从下而上)集合管理(争议内容可参见Janusek 2004:57-73)。 一种比较过时的理论认为,透过比较后来的印加帝国,蒂亚瓦纳科是一个好于扩张的军事帝国,但支持的证据很薄弱。蒂亚瓦纳科文化缺乏这类政体的许多特点:文化遗址找不到任何防御性建筑,也看不到武器技术的改变,没有贵族陵墓以及任何存在统治王朝或社会阶级化的迹象,没有证据显示国家管理道路和前哨,没有市场。

蒂亚瓦纳科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网络,当中强大的世族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建造大型纪念建筑。各种节日让人们融入于大型的宗教典礼,这可能是千里之外的人远道而来的主要动力,他们的羊驼商队在当地做买卖、行奉献、敬拜神灵。蒂亚瓦纳科发展成安第斯山脉上最重要的朝圣地和前哥伦布时期全洲最大的城市之一,在大约800年人口已经达到10,000到20,000。

在的的喀喀湖南部这个蒂亚瓦纳科文化中心以外,是一系列由蒂亚瓦纳科人在秘鲁和智利海岸建立的殖民地。在秘鲁,高地人模仿了蒂亚瓦纳科特色的寺庙和陶瓷。在智利北部,人们按照蒂亚瓦纳科的方式建立墓地,制作精美的坟墓。尽管与这些飞地有着明显的联系,但几乎没有证据表明这个国家控制了这些地区之间的领土或人民,换言之,蒂亚瓦纳科文化的领土并不连贯。除少数重要特例之外,该国在的的喀喀湖以外的影响力是“软实力”,它逐渐发展为强大,广泛而持久的文化霸权。

蒂亚瓦纳科兴建于公元110年左右,同期亦有不少定居点在的的喀喀湖南部发展起来。然而,在450年与550年之间,其他的大型定居点已经荒废了,只剩下蒂亚瓦纳科作为该地区的中心。从600年开始它的人口就急速增加,可能是由于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移民,整个城市的大部分地区都被修建或改建。 更新更大的雕花巨石被竖立了,寺庙被建造了,标准化的彩陶风格亦都被大规模生产了。

从陶瓷的文字记载可以清楚见到,蒂亚瓦纳科的影响力扩展到永加斯地区并影响了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北部的其他文化。部分在蒂亚瓦纳科的雕像是从其他地区带回来,放置于蒂亚瓦纳科神的从属位置。他们展示了他们凌驾于他族的国势。 考古学家在的的喀喀湖盆地内外的许多地方都记录了蒂亚瓦纳科陶瓷,证明了蒂亚瓦纳科符号和附加的权力信息的广泛影响。

它的人口在600年和800年之间迅速膨胀,成为安第斯南部一个重要的地区大国。有学者指出,蒂亚瓦纳科在600年到700年间经历了巨变,为公民建筑建立了里程碑式的新标准,使居民数目大大提升。 早期的推测推断该城占地大约6.5平方公里和共有15,000至30,000名居民。 较新的评估推断该遗址最大面积是在3.8和4.2平方公里之间,并拥有10,000至20,000名居民。

在的的喀喀湖南部其余地方,上百个较细的聚居地被发现。部分最大和最重要的包括卢库玛塔(Lukurmata)、奇亚·昆图(Qeya Kuntu)、基拉维(Kirawi)、瓦卡卡拉(Waka Kala)、Sonaji、卡拉乌尤尼(Kala Uyuni)以及Khonko Wankane。

保罗·戈德斯坦等等考古学家也证明了蒂亚瓦纳科人的圈子跨越了阿尔蒂普拉诺高原并到达秘鲁的莫克瓜平原。公元750年以后,在昌昌遗址和奥莫遗迹群,蒂亚瓦纳科文化的存在日渐明显。奥莫遗迹群的出土显示拥有与蒂亚瓦纳科文化相似的建筑风格,例如庙宇和梯田。 在奥莫遗址和蒂亚瓦纳科主遗址之间的埋葬中类似类型的人工颅骨变形的证据也被用于此论证。

蒂亚瓦纳科建立了众多殖民地,最远的在300公里外。其中一个有更好研究的殖民地位于秘鲁的莫克瓜河谷,距离的的喀喀湖150公里,并兴盛于400年到1100年。这个殖民地是农业和采矿业的中心,生产铜和银。小型殖民地也有建立于智利的阿萨帕河谷(英语:Azapa Valley)一带。

蒂亚瓦纳科在湖泊和干燥高地之间的位置提供了鱼类、野生鸟类、植物等重要资源,以及骆驼科动物(尤其是大羊驼)的牧地。蒂亚瓦纳科的经济是基于榨取的的喀喀湖的资源,放牧大羊驼和羊驼,以及在台田作有组织的耕作。当地人食用羊驼肉,并种植了马铃薯、藜麦、豆类和玉米。在不确定的高原气候中,食物的存储很重要,因此他们开发了冻乾马铃薯和晒干肉的技术。

的的喀喀湖盆地是该区最具生产力的环境,有着可以预计的和适量的降雨。蒂亚瓦纳科文化发展出扩大农业。在其东面,阿尔蒂普拉诺高原是一个非常贫瘠干旱的地区。蒂亚瓦纳科人发展出一套台田(英语:Raised field)技术()。这些田被大量用于地区性农业,并且同时利用梯田、灌溉渠和肥料。来自卡塔里河(英语:Katari River)和蒂瓦纳库河的水被用在这些台田,这些台田覆盖了多达130平方公里的面积。

人造的台田土台之间,是充水的浅沟渠。这些沟渠为作物提供滋润,同时在日间吸收太阳辐射的热力,在晚间慢慢排出,为该地区的地方性霜冻提供了隔热层。类似的地貌处理也出现在利亚诺斯得莫索斯(英语:Llanos de Moxos)(莫索斯(英语:Beni savanna)的亚马逊河泛滥平原)。 长此下来,这些沟渠也可以放养可食用鱼类。由此产生的沟渠污泥会被采用作肥料。

在劳动密集型的方式之下,一块台田可以生产出惊人的收获。传统农业在当地可产出每公顷2.4吨马铃薯,现代农业(用上人造肥料和杀虫剂)可产出每公顷14.5吨,而台田就可以产出平均每公顷21吨。现代农业的研究员重新引入台田的技术。在1980年代,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员建立了实验性的台田,在1988年的严寒摧毁了当地70%-90%的生产力时,台田只下跌了10%的生产力。 蒂亚瓦纳科在农业文明中开发这种防止霜冻的保护措施对于文明的发展是极为珍贵的。

虽然在实验中取得好成绩,但这种农田易于受到虫害,而且持续使用实际上还不如传统的雨养田那么高效。所以有学者提出台田并非因为高效而被使用,1990年代实验计划完结后当地人不再使用这些农田就反映出这一点。大规模采用台田的真正原因是它可以先于其他农田去种植和收获,做到一年二收:一是用于庆典,一是用于日常消费。协调这一劳动计划是蒂亚瓦纳科领导家族的一项关键活动,因为他们必须吸引志愿者除了在他们自己的田地工作之外,还要在这些台田工作。

伴随着人口的增加,职业分工得到了发展,而人们开始专攻某些技能。手工艺人的数目增加了,他们制作陶瓷、珠宝和衣物。类似后来的印加帝国,蒂亚瓦纳科人也有一些商业或市场机构。与之相反的是,蒂亚瓦纳科文化依赖著精英的重新分配。 蒂亚瓦纳科是一个官僚国家,精英操控了经济产出,人们期望他们为每个平民提供执行其职责所需的所有资源。获选的职业包括了农学家、牧人、游牧人(英语:Pastoralism)等等。这种职业分离是伴随着阶级分层。 精英阶层透过控制全国各地的粮食产出和重新分配这些粮食的权力来获得他们的地位。对大羊驼的控制对蒂亚瓦纳科来说变得非常重要。这些动物对于运输主要食品和名贵商品至关重要。

在1000年左右,最大的殖民地莫克瓜突然停止生产蒂亚瓦纳科的陶瓷,它荒废了,几个年代后,就连首都蒂亚瓦纳科的都会核心也荒废了。 蒂亚瓦纳科文化的灭亡时间有时会被延伸到1150年,但这是因为只考虑梯田,没有考虑城市职业以及陶瓷生产的缘故。一个假设的理由是当时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台田技术失效,粮食盈余下降,使精英阶层和整个国家都崩溃了。 然而,这个论调遭到挑战, 某程度上是因为文化和气候的时间顺序变得更加完善,现在显示旱灾发生不早于公元1020年或1040年,是在蒂亚瓦纳科文化的大崩溃。

这使更多人认同另一个理论,认为蒂亚瓦纳科文化内部的社会动向导致了它的灭亡。首都的某些地方显示出被故意破坏的迹象,尽管这可能随时发生。像太阳门一样的整体式大门被翻倒并损坏了。在蒂瓦纳库五世时期结束时,普图尼建筑群被烧毁,食品储罐被砸碎。这表明发生了破坏事件,随后当地就被遗弃了。就在同一时间,在莫克瓜和太阳岛的殖民地也荒废了。

据推测,蒂亚瓦纳科帝国的崩溃引起了向南的迁徙浪潮,导致智利马普切人的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解释了为何马普切语引入了大量的普奇那语词汇,例如(太阳)、(术士)、(月亮)、(盐)和(母亲)。 汤姆·迪勒海和他的同事认为蒂亚瓦纳科的衰亡导致农业技术传入了在智利中南部的马普切人地区。这些技术包括布迪湖的台田(英语:Raised field)以及在卢马科平原发现的,用上灌溉渠的农田。

...在公元1100年至1300年之间,寻找新的合适环境的流散人口可能导致了安第斯山脉中南部和南部的迁移与技术扩散的一个长距离涟漪效应...

对于蒂亚瓦纳科宗教信仰的了解是建基于考古学解释和一些可能已经传给了印加人和西班牙人的神话。他们似乎崇拜了许多神。

太阳门是规则的,非纪念性大小的单一结构。它的尺寸表明该地点还存在其他常规尺寸的建筑物。它被发现于卡拉萨萨亚(英语:Kalasasaya)平台,然而由于与其他在普玛彭古所发现的门很相似,有人认为它原本是那里的其中一道门。 它以其奇特的巨大浮雕而闻名。人们认为这代表着一个主要的神灵,周围环绕着日历符号或农业崇拜的自然力量。伴随着维拉科查,有另一个人像在太阳门上。这塑像据信是与天气相关:

代表自然力量各个元素的天上至尊神,密切联系了高原生态的生产潜力:太阳,风,雨,冰雹–简而言之,人格化的大气,他们以正面或负面的方式最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它有十二块带着太阳面具的人面,而底部则有三十个跑着或跪着的人。 有些科学家相信这个雕塑是代表着日历的十二个月和每月的三十日。

其他证据表明蒂亚瓦纳科文化有着一个先祖崇拜的系统。木乃伊和骨骼遗骸的保存,使用和重新配置,类似后来的印加帝国,可能反映出确实如此。 后来在当地的文化利用了大型的“社会精英的地上墓室……称为""”。 类似但比较小型的结构在蒂亚瓦纳科遗迹也有所发现。

科拉塔提出,类似后来的印加帝国,蒂亚瓦纳科文化的居民在死者关系上或拥有相似的习俗和礼仪。阿卡帕纳东部建筑有埋葬了先人的迹象。阿卡帕纳东部的人类残骸看来不像是展出而是像妥善地埋葬。骨骼所出现的大量割痕很可能是在死后被刮肉时产生的。残骸之后被捆绑着埋葬而不是被遗弃在露天。

蒂亚瓦纳科人在一种称为阿卡帕纳(Akapana)的建筑物顶部举行活人祭祀。祭人死后不久,便被拆开衣服并撕成碎片,供所有人观看。据猜测这个习俗是一种供奉神明的方式。活人祭祀的类型包括把受害者砍成碎片、把其肢解、把其扔进垃圾桶之前暴露于各种元素和食肉动物。 研究员表示在的的喀喀湖盆地发现一位非当地人被活祭,使人不禁认为活人祭祀最有可能是使用其他社会的人。

蒂亚瓦纳科纪念性建筑的特色,是巧夺天工的大石块。与后期印加帝国的砌体式风格相比,蒂亚瓦纳科的石造建筑通常采用矩形方石块,按规律铺设。他们的纪念性建筑经常配备精心设计的排水系统。阿卡帕纳和普玛彭古结构的排水系统具有由红砂岩块组成的管道,这些管道由三元(铜/砷/镍)青铜建筑用束缚物固定在一起。阿卡帕纳的“工”字形建筑用束缚物是透过冷锻锭子制成。相反,普玛彭古的束缚物是透过将熔化金属注入“工”字形倒模制成。石块具有平坦的表面,在放置时不需要安装,因为凹槽可以使石块通过绳索牵引到位。该遗址建筑的主要吸引之处来自其中一些街区、雕刻的门和巨石当中的雕刻图像和设计。

蒂亚瓦纳科石材的来源是有着相当距离的一些采石场。用于当地建筑的红砂岩经分析已确认是取自一个10公里外的采石场,考虑到最大的这些石材可重达131公吨,这是一个惊人的距离。那些用于制造最仔细雕刻和巨石的绿色安山岩来自科帕卡巴纳半岛(Copacabana),在的的喀喀湖对面。有理论指这些可重达40公吨的大型安山岩,是利用芦苇船穿越的的喀喀湖,全程近90公里,然后利用劳工人手拖行10公里到达该城。

蒂亚瓦纳科雕塑主要由巨大的柱状人像组成,有大而扁平的方眼睛,并添加了浅刻浮雕。他们多数会拿着祭祀用品,例子有庞塞石像和Bennett石像。有些被发现持有被砍断的头颅,例如阿卡帕纳的人像,他可能代表美洲狮萨满。这些石像反映出该文化有斩首祭祀的风俗。阿卡帕纳挖到的无头尸骨进一步证实这一点。

蒂亚瓦纳科人还制作陶瓷和纺织品,具有鲜艳的色彩和阶梯图案。常见的纺织品形式包括挂毯和束腰外衣。有一个重要的陶瓷工艺品叫做“凯罗”(Qiru),是一种酒杯,会在典礼后依仪式将其砸掉,或在下葬时与其他物品一同陪葬。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的风格发生了变化。最早期的陶瓷是“粗磨、深切的褐色器皿和磨光的彩色切花器”。到了蒂亚瓦纳科第三期凯亚风格(Qeya)变得流行,“以柔软的、有浅棕色陶瓷糊的容器为代表”。这些陶瓷包括奠祭碗和球根状底的花瓶。“杖神(英语:Staff God)”是蒂亚瓦纳科艺术品的常见主题。

雕像对象通常刻划牧人、战利品头颅、祭人,以及猫科动物例如美洲狮和美洲豹。这种具有仪式宗教意义的小巧便携物品是将信仰与影响力从主要位址传到附属地区的关键。它们用木头、雕刻的骨头和布料制成,并包括香炉、雕花木制致幻鼻烟片,以及人像容器。类似莫切文化,蒂亚瓦纳科的雕像能表现出个性。有一系列最好的蒂亚瓦纳科文化人像容器发现于帕里蒂岛,的的喀喀湖的一个朝圣中心。这些器皿具有个性化的人类形象,并揭示了有关蒂亚瓦纳科服装和珠宝款式的大量信息。放射性碳测年显示它们于900年至1050年之间埋进地底,所以很可能在蒂亚瓦纳科文化衰亡之时,当地精英和朝圣者将要放弃该岛的神庙,就按仪式摧毁它们。

卢库玛塔(Lukurmata)位于卡塔里河谷,是蒂亚瓦纳科文化的第二大城市。在600年至800年间,它从20公顷扩大到120公顷。早于两千年前就建立的这个城市,发展成为蒂亚瓦纳科文化里面主要的礼仪中心。在蒂亚瓦纳科文化衰亡之后,卢库玛塔急速衰落,重新成为一座小村落。遗址显示出在早至蒂亚瓦纳科文化有大兴土木的证据。

在中期视野时代,蒂亚瓦纳科文化与秘鲁中南部(尽管被发现在北部亦兴建了重要的遗址)的瓦里文明相互辉映。他们的文化无论是萌芽还是衰亡都是差不多同一时间的;它位于秘鲁南部高地以北500英里处。两者之间的关系无从稽考。两者之间共享的艺术意象证明了两者之间存在了明确的互动。两者风格的重要特征(例如,双眼,纪念碑和手持物件的轮廓图)看来是来自更早期位于的的喀喀湖北端的普卡拉文化(英语:Pukara culture)。

蒂亚瓦纳科文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意识形态,凭借使用在其势力范围内广为流传的古代安第斯标志。他们使用了广泛的贸易路线和萨满主义艺术。蒂亚瓦纳科艺术包括以自然风格以曲线风格描绘的清晰轮廓人物,而瓦里艺术则以更抽象的直线型和军国主义风格使用相同的符号。

相关

  • 中华民国环保署坐标:25°02′19″N 121°30′28″E / 25.03861°N 121.50778°E / 25.03861; 121.50778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简称环保署)是中华民国环境保护事务的最高主管机关,前身为1971年3月成
  • 第43任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总统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作为美国行政分支和美国联邦政府之首,总统为该国影响力和地位最高的公职。美国总统同时还是合众国武装力量总司令
  • 利多富电脑公司Nixdorf电脑公司(Nixdorf Computer AG)是一家(德国)电脑公司,于1968年由海因斯·利多富在德国帕德博恩市所创办。该公司曾是欧洲第四大的电脑公司,并在银行系统领域中拥有全球性的
  • 金重业金重业(1922年-1988年),韩国著名建筑师。金重业曾留学法国。他与另一位留学日本的韩国建筑设计师金寿根是韩国现代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人物。金重业原在首尔大学建筑学系
  • 披铂石棉披铂石棉,又称白金石绵、铂石棉,就是表面上附有附有极细铂粉的石棉,把石棉在铂氯酸(H2PtCl6·(H2O)6)的稀溶液里浸透,然后放在火焰上灼烧,铂氯酸受热分解,生成很细的铂粉,附着在石棉
  • 蓝丝带奖 (船舶)蓝丝带奖(Blue Riband)是一个授予最快横渡大西洋的船舶的奖项。这个奖项的名称是来自于赛马,并且直到1910年后才广泛的被使用。由于不同船舶采用不同的路线横渡大西洋,故所有纪
  • 门仓健NPBKBO教练时期门仓健(日语:門倉 健/かどくら けん ,1973年7月29日-),是日本的棒球选手之一,守备位置为投手,曾效力于日本职棒中日龙、大阪近铁野牛、横滨湾星及读卖巨人等队,2009年
  • 马德雷德迪奥斯岛马德雷德迪奥斯岛(Isla Madre de Dios)是南美洲智利的一个岛屿,是巴塔哥尼亚群岛旳一部分,位于麦哲伦-智利南极大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部分由石灰岩组成。岛上有多个天然洞穴,其中
  • 丽莎·维托齐丽莎·维托齐(意大利语:Lisa Vittozzi,1995年2月4日-)生于贝卢诺省皮耶韦迪卡多雷,是一名意大利女子冬季两项运动员。她在同位于贝卢诺省的萨帕达成长。2007年,她开始练习冬季两项
  • 蒋耀平蒋耀平(1952年9月-)江苏武进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蒋耀平197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广西民族学院外语系毕业,挪威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南宁市电信局副局长、局长,广西壮族自治区邮电管理局副局长、局长,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公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2004年4月任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2008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副部长、党组成员。2013年6月,免去蒋耀平的商务部副部长、党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