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炼铜厂是电解铜炼制工厂,位于台湾新北市瑞芳区南雅里哩咾路1号,1980年由台湾金属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金公司)兴建完成,1984年因营运亏损移转给台湾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电公司)经营。1990年发生储酸槽外泄事件,结束营运。
1977年7月台金公司以35亿元经费兴建5万吨新型炼铜厂,厂房所在地位在台湾新北市瑞芳区水湳洞与南雅之间的哩咾聚落,称之为礼乐炼铜厂,于1980年12月完成,1981年开工。由西德商Lurgi Chemie Und Huettentechnik GmbH Lurgi Haus得标,负责建厂的工程设计与监造。采用电炉冶炼,配料、焙烧、粗炼、吹炼、精炼、电解、制酸等炼铜操作程序一贯作业,预定年产电解铜5万公吨、硫酸17万5千公吨。
台金公司自有资本薄弱,礼乐炼铜厂三分之二的建厂资金均为银行借贷,利息负担加上国际石油危机,经济衰退,国际金、铜价不断下跌,整体营运开始亏损,1984年起公司负债超过资产,试图以部门缩编、标售矿厂等方式解决财务问题,另外将礼乐炼铜厂有关业务委托给台电公司代管经营,台电公司为此特设立“台湾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铜业处暨礼乐炼铜厂”负责维运。
1987年台金公司结束营运,礼乐炼铜厂共630位员工正式并入台电公司。1990年1月15日,礼乐炼铜厂的三号储酸槽发生硫酸外泄,引发居民抗议与索赔,该年台电公司决定关闭礼乐炼铜厂。
礼乐炼铜厂原先在设计规划制程与采购设备上,除了采用技术先进的电炉冶炼法之外,另计划将进口炼铜矿砂主要成分的硫化铜(CuS),在制程中经氧化形成二氧化硫(SO2)的有毒气体,以水洗涤法把二氧化硫转化成硫酸,原本希望解决二氧化硫排放的污染问题,同时生产工业原料硫酸。
然而,1970年法令规定工业排放气体中二氧化硫含量上限为2000ppm,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在环保意识提升的推动下,1980年环保局将二氧化硫排放标准调为650ppm。礼乐炼铜厂的二氧化硫排放标准按照1970年代法规设计,1980年开始生产之后,无法符合法令规范。
污染问题主要是焙烧和熔炼部门因回收二氧化硫制造硫酸之绩效不佳,而导致空气污染;其次为制酸工厂冷却水或静电收尘器洗涤废水,以及电解废液中所含的重金属所致排水污染;第三则是厂内外之逸散气体污染和烟囱排放白烟之景观污染。
“哩咾”是昔日平埔族聚落旧地名,礼乐炼铜厂的“礼乐”二字取其谐音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