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

✍ dations ◷ 2025-02-23 06:19:42 #公孙龙
公孙龙(前320年-前250年),东周战国时期赵国人(今河北邯郸),传说字子秉,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以“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而著名。与公孙龙齐名的是另一名家惠施。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西汉时共有14篇,唐代时分为三卷,北宋时遗失了8篇,到目前只残留6篇,共一卷,保存在明代《道藏》中。该书流传情况复杂,宋代以后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认为今本《公孙龙子》是晋朝人根据零碎材料编纂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先秦《公孙龙子》的本来面目。《公孙龙子》第一章《迹府》描述其生平事迹。第二章《白马论》提出“白马非马”,讨论概念之间相等和包含的关系,和现代集合论思想有共通之处。第三章《指物论》提出“物莫非指”,讨论现实世界和主观概念的关系。第四章《通辩论》提出“鸡足三”,第五章《坚白论》,提出“离坚白”,讨论的是物体和物体的属性的关系。第六《名实论》。传统上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认为,公孙龙是诡辩学的代表,提出了逻辑学中的“个别”和“一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把它们之间的区别夸大,割断二者的联系,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诸子各家普遍认为公孙龙为诡辩,但似乎又无法在辩论中胜出。《公孙龙子》第一章《迹府》记载了孔子的后代孔穿企图驳倒公孙龙但失败的故事。《庄子·天下篇》称公孙龙“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荀子·不苟篇》中认为君子不看重惠施等名家的辩才,因为其不符合礼。君子并不是无法反驳坚白离的观点,而是不与之辩论。《荀子 正名篇》认为白马非马论是“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资治通鉴》中记载邹衍认为公孙龙是“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敦,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于是不和公孙龙辩论。周昌忠《公孙龙子新论》把公孙龙的思想和西方哲学相比较,认为公孙龙“构造了一个相当丰富的关于语言本身的哲学理论”,并不比亚里士多德逊色。张远山在著作《寓言的密码》中认为,公孙龙开创了中国的理性学派的先河。但诸子百家都未能理解他的观点。

相关

  • 原核生物界原核生物界(Kingdom Monera)是1920年年代对生物分类的五界系统(英语:five kingdoms, 动物界、植物界、菌物界、原生生物界与原核生物界)所定义的一个界。1969年怀塔克(英语:Robert
  • 浮霉菌门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是一小门水生细菌,在海水、半咸水、淡水中都可被发现。其中浮霉菌属(Planctomyces)和小梨形菌属(Pirellula)等都是专性好氧菌。它们通过出芽法繁殖
  • 葡萄糖葡萄糖(法语、德语、英语:glucose;又称血糖、玉米葡糖、玉蜀黍糖)是自然界分布最广、且最为重要的一种单糖。 因为拥有6个碳原子,被归为己糖或六碳糖。葡萄糖是一种多羟基醛,分子
  • 眼科用药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眼科学是医学上研究眼部疾患一个分支,
  • 成土作用成土作用是土壤形成的过程,也称为成土过程,这也是母质产生肥力而转变成土壤的过程。母质又是岩石的风化产物。因此从母岩变成土壤,实际上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不同过程,即从母岩形
  • 四样植物住棚节四样植物 (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
  • Netscape 6Netscape 6是网景通信的跨平台网络包,因为Netscape 5实质上被废弃,所以6是承接之前的网景通信家族4.8版。此版本和之后的Netscape 7单纯是修改自Mozilla Suite。整个包包含Nav
  • 息肉新生物、息肉、瘜肉或赘生物(英语:neoplasm),是指身体细胞组织不正常的增生,当生长的数量庞大,便会成为肿瘤(英语:tumor)。而肿瘤亦可以是良性或恶性的。肿瘤(英语:tumor)在医学上是指细
  • 系统药理学系统药理学(Systems pharmacology)系将系统生物学知识应用到药理学中而产生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旨在阐明药物如何作用于肌体的各系统。和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药物反应来评价一
  • 福岛县立医科大学福岛县立医科大学(日语:福島県立医科大学,英语:Fukushima Medical University)是位于日本福岛县的一所公立大学,成立于1944年,简称是福岛医大或县立医大。1944年建立,1950年开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