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驰龙类

✍ dations ◷ 2025-09-04 17:02:03 #真驰龙类
见内文真驰龙类(学名:Eudromaeosauria)是兽脚亚目驰龙科的一个演化支,它们是群体型较大的驰龙类恐龙,是主要猎食其他陆地脊椎动物的肉食性动物。真驰龙类繁盛于白垩纪,具有高度多样性,被推测大部分物种具有羽毛。真驰龙类的化石几乎只发现于北半球。根据化石纪录,最早的真驰龙类是驰龙亚科的奥斯特罗姆氏犹他盗龙,生存于早白垩纪的早阿普第阶,地质年代约1亿2400万年前。但是,发现于英格兰的侦察龙,生存于更早的1亿4300万年前,可能属于伶盗龙亚科;发现于德国的数颗无法归类牙齿,地质年代属于侏罗纪晚期的启莫里阶,可能属于伶盗龙亚科。真驰龙类持续繁盛到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与其他驰龙科相比,真驰龙类是群体型中到大型的动物,它们可能占据者不同于其他小型驰龙科的生态位,主要以猎食中到大型猎物为食。除了体型较大,真驰龙类的脚部还有数个不同特征,例如:血管经过的沟痕位置、角质层的分布。西爪龙是种更原始的驰龙类,血管沟痕沿者趾爪、彼此平行排列。在真驰龙类的趾爪,内外侧的沟痕排列方式不平衡,内侧的血管沟痕分裂成两条,并且逐渐上升;外侧的血管沟痕则沿者趾爪中线排列。真驰龙类的其他明显特征,是第二脚趾的最后端趾骨的基部较大,而最前端趾骨的关节部位也较大,这两个特征都跟大型第二趾爪有关,可协助第二趾爪往后、往上缩起。与其他更原始的驰龙科相比,真驰龙类的第二趾爪更大、弯曲程度更明显。更原始的半鸟亚科、小盗龙亚科,其第二趾爪较小、基部较宽。在2009年,尼克·朗里奇(Nick Longrich)与菲力·柯尔(Phil J. Currie)首次建立这个分类单元,范围包含:驰龙、伶盗龙、恐爪龙、蜥鸟盗龙的最近共同祖先,与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过去的许多亚科,目前也分别被提出演化支定义。真驰龙类通常可分为:伶盗龙亚科、驰龙亚科,可能还有蜥鸟盗龙亚科。传统上,伶盗龙亚科包含:伶盗龙、恐爪龙、蜥鸟盗龙。白魔龙的发现,支持伶盗龙亚科是个演化支的理论;而蜥鸟盗龙是否属于伶盗龙亚科,或是属于蜥鸟盗龙亚科,目前还没有定论。驰龙亚科的体型更大,头颅骨呈方盒型;其他驰龙类的头颅骨的外形狭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真驰龙类的化石保存状态差,无法借由种系发生学分析确定其分类位置,而归类于上述任一亚科。以下驰龙科各属的分类表是主要根据汤玛斯·荷兹(Thomas R. Jr. Holtz)的2011年的研究,再依照新研究而修改:以下演化树来自于朗里奇与柯尔首次提到真驰龙类的研究:蜥鸟盗龙野蛮盗龙斑比盗龙恐爪龙伶盗龙依特米龙恶灵龙白魔龙驰龙犹他盗龙阿基里斯龙

相关

  • 汉语族汉语族(或汉语语族、汉白语族)为汉藏语系的一支。关于其所包含的语言种类,在语言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汉语族只有汉语一种语言;另一种认为汉语族包含官话、湘语、赣语
  • 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位于中国东北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至辽东湾,海拔大多低于200米,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土层厚,土地肥沃,耕地广
  • 隋末农民战争隋末民变是隋朝末年民变推翻隋朝统治的战争,战争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的王薄领导的长白山首义开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辅公祏的反唐失败结束,前后历时14年。大业六年(610年)
  • 人造子宫人工子宫(或人造子宫;英语:Artificial uterus; 或英语:Artificial womb),是一种设想中的技术设备,模拟女性子宫的环境,孕育胎儿,从而达至真正的无痛生育繁殖的效果。
  • 刘嘉麒刘嘉麒(1941年5月29日-),中国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出生于辽宁丹东。籍贯北宁。满族。1965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67年该院研究生毕业。1986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理学
  • 高雄硫酸亚厂高雄硫酸铔,简称高硫、KASC,是台湾一家已结束经营的肥料及化工产品制造公司。
  • 体毛体毛,顾名思义就是指身体上的毛,由蛋白质所组成,一部分生物会因为季节的更换为了更好的适应生活环境而进行体毛更替,生物有不同的体毛,即使同种生物他们的体毛毛色、生长速率、也
  • 照相摄影(英语:photography)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静态图片摄影,静态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而摄影机(摄像放像机)则可以
  • 佤语佤语是佤族所使用的语言,按照世界语言谱系分类法,属南亚语系卡西—克木语族佤德昂语支的语言。佤语分三个方言:另外,佤语中还有15组双元音: iu, ɯi, ui, ia, ɤi, ua, ei, ou, o
  • 辉发河辉发河(满语:ᡥᠣᡳᡶᠠ ᠪᡳᡵᠠ,转写:Hoifa bira)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是第二松花江左岸支流。辉发河上游也称大柳河,古时曾名卫乐江(韦泺江)、回跋江、回霸江、灰扒江。全长2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