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驰龙类

✍ dations ◷ 2025-04-04 07:28:02 #真驰龙类
见内文真驰龙类(学名:Eudromaeosauria)是兽脚亚目驰龙科的一个演化支,它们是群体型较大的驰龙类恐龙,是主要猎食其他陆地脊椎动物的肉食性动物。真驰龙类繁盛于白垩纪,具有高度多样性,被推测大部分物种具有羽毛。真驰龙类的化石几乎只发现于北半球。根据化石纪录,最早的真驰龙类是驰龙亚科的奥斯特罗姆氏犹他盗龙,生存于早白垩纪的早阿普第阶,地质年代约1亿2400万年前。但是,发现于英格兰的侦察龙,生存于更早的1亿4300万年前,可能属于伶盗龙亚科;发现于德国的数颗无法归类牙齿,地质年代属于侏罗纪晚期的启莫里阶,可能属于伶盗龙亚科。真驰龙类持续繁盛到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与其他驰龙科相比,真驰龙类是群体型中到大型的动物,它们可能占据者不同于其他小型驰龙科的生态位,主要以猎食中到大型猎物为食。除了体型较大,真驰龙类的脚部还有数个不同特征,例如:血管经过的沟痕位置、角质层的分布。西爪龙是种更原始的驰龙类,血管沟痕沿者趾爪、彼此平行排列。在真驰龙类的趾爪,内外侧的沟痕排列方式不平衡,内侧的血管沟痕分裂成两条,并且逐渐上升;外侧的血管沟痕则沿者趾爪中线排列。真驰龙类的其他明显特征,是第二脚趾的最后端趾骨的基部较大,而最前端趾骨的关节部位也较大,这两个特征都跟大型第二趾爪有关,可协助第二趾爪往后、往上缩起。与其他更原始的驰龙科相比,真驰龙类的第二趾爪更大、弯曲程度更明显。更原始的半鸟亚科、小盗龙亚科,其第二趾爪较小、基部较宽。在2009年,尼克·朗里奇(Nick Longrich)与菲力·柯尔(Phil J. Currie)首次建立这个分类单元,范围包含:驰龙、伶盗龙、恐爪龙、蜥鸟盗龙的最近共同祖先,与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过去的许多亚科,目前也分别被提出演化支定义。真驰龙类通常可分为:伶盗龙亚科、驰龙亚科,可能还有蜥鸟盗龙亚科。传统上,伶盗龙亚科包含:伶盗龙、恐爪龙、蜥鸟盗龙。白魔龙的发现,支持伶盗龙亚科是个演化支的理论;而蜥鸟盗龙是否属于伶盗龙亚科,或是属于蜥鸟盗龙亚科,目前还没有定论。驰龙亚科的体型更大,头颅骨呈方盒型;其他驰龙类的头颅骨的外形狭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真驰龙类的化石保存状态差,无法借由种系发生学分析确定其分类位置,而归类于上述任一亚科。以下驰龙科各属的分类表是主要根据汤玛斯·荷兹(Thomas R. Jr. Holtz)的2011年的研究,再依照新研究而修改:以下演化树来自于朗里奇与柯尔首次提到真驰龙类的研究:蜥鸟盗龙野蛮盗龙斑比盗龙恐爪龙伶盗龙依特米龙恶灵龙白魔龙驰龙犹他盗龙阿基里斯龙

相关

  • 噬菌体噬菌体(英语:bacteriophage)是病毒的一种,其特别之处是专以细菌为宿主,较为熟知的噬菌体是以大肠杆菌为寄主的T2噬菌体。跟别的病毒一样,噬菌体只是一团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的遗传物
  • IFN-γ1EKU, 1FG9, 1FYH, 1HIG, 3BES· extracellular space· negative regulation of transcription from RNA polymerase II promoter · neutrophil apoptotic process · r
  • 药品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英语: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也简称为PK,是药理学的分支,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其中的药物包括药剂、激素、营养素和毒素
  • 萨尔诺萨尔诺(意大利语:Sarno),是意大利萨莱诺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39平方公里,人口31394人,人口密度805.0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65135。
  • 4f14 5d9 6s12, 8, 18, 32, 17, 1蒸气压第一:870 kJ·mol−1 第二:1791 kJ·mol主条目:铂的同位素铂(拼音:bó,注音:ㄅㄛˊ,粤拼:bok6,英语:Platinum),化学元素,俗称白金,化学符号为Pt,原子
  • 悉尼歌剧院坐标:33°51′26.07″S 151°12′56.24″E / 33.8572417°S 151.2156222°E / -33.8572417; 151.2156222悉尼歌剧院(英语:Sydney Opera House)位于澳大利亚悉尼,是20世纪最具特色
  • 1774年兹姆里·利姆授职仪式壁画,从前1775年到前1760年创作。现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 有机锂化合物有机锂试剂是含有碳原子与锂原子直接成键的一类有机金属化合物。锂原子具有天然的电正性,因此有机锂化合物的大部分电荷密度被推向了化学键上的碳原子一端,从而易形成碳负离子
  • 鳄形超目鳄形超目(Crocodylomorpha)是群重要的主龙类演化支,包括鳄鱼与它们的已灭绝近亲。在中生代与第三纪早期期间,鳄形超目远比现代鳄鱼还要多样化。三叠纪时期的物种是小型、轻型、
  • span class=chemf style=white-space:nowrap;Csub4/subO环丁四酮,也称作四氧代环丁烷,是一种假想的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4O4或(-(C=O)-)4。 它是一种碳的氧化物,实际上一氧化碳的四聚体。这种化合物似乎在热力学上不稳定。直到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