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教会大分裂

✍ dations ◷ 2024-12-22 20:49:57 #东西教会大分裂
东西教会大分裂(英语:East–West Schism)是指11世纪基督教会大分裂,分出了希腊正教(东方正教会)以及罗马天主教(罗马普世公教会)两大宗。自2世纪以后,以罗马为首的西方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方教会,因各自不同的教会、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在神学,以及教会的组织、纪律等各方面的分歧逐渐扩大,彼此争论不休,最终导致了1054年的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形成日后的公教(此乃原意译名;惯称为天主教:在明朝时,公教传入中国时借用外教名词“天主”称呼所信仰的神,因而得名)和正教会(即东正教)。1965年,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后,教宗保禄六世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雅典纳哥拉互相解除了针对对方的绝罚。公元70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基督宗教的中心自然转移到当时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根据《圣经》记载,罗马很早就有了基督徒,保禄曾给在罗马的基督徒写了著名的《罗马书》,并亲自在罗马居留了二年。根据教会的圣传,伯多禄是罗马的首位主教。这两位宗徒最终都在罗马殉道。因此,罗马教会在初期教会中一直享有极高的威望。在此期间,教宗(罗马主教)亦试图在一些教会事务中扮演权威的仲裁者的角色。325年,在尼西亚召开了基督宗教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普世大公会议——尼西亚大公会议,在大公会议所颁布的法令中,罗马教会列于各地方教会之首。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拜占庭,将该城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又名新罗马。381年,召开了基督教第二次普世大公会议——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将君士坦丁堡教区提升为牧首区,而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排名仅次于教宗。451年召开的第四次普世大公会议——卡尔西顿大公会议上通过的第28条法令,将君士坦丁堡牧首提升至与教宗并列的首席地位,但受到当时的教宗良一世的强烈抗议,认为该法令侵犯了教宗的首席权,声称:教宗之所以拥有首席权是因为他是宗徒之长伯多禄的继承人的缘故,因此,拒不承认该法令。692年召开特劳拉会议(英语:Quinisext Council)(Council in Trullo),警告西方主教们如果不服从教会的纪律则开除教籍。此次会议中第五十五条──罗马人民于四旬期如神父为此将废逐,若为主教,则开除其教藉;教宗如此时守斋亦开除其教藉。教宗不签字认可,而皇帝也出兵干扰。7世纪末,罗马的拉丁教会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腊教会在礼仪和教义上的分歧加剧。726年,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皇帝利奥三世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发起破坏圣像运动,将堂内的圣像、十字架全部捣毁,这样在东方教会引起了混乱与教难。利奥三世又将君士坦丁堡牧首圣日尔曼(英语:Germanus_I_of_Constantinople)(St. Germanos)废除,当时教宗额我略二世责罚了皇帝。利奥三世报复,派舰队活捉教宗。利奥三世死后,继承人仍遵守此令。直到780年,伊琳娜女皇继位后,愿意恢复对圣像的敬礼,愿意东西方教会统一,因而她得到当时君士坦丁堡牧首圣特拉乌斯(英语:Patriarch_Tarasius)(St. Tarasios)的支援,并得到教宗哈德良一世的同意,于787年,召开了第七次大公会议——尼西亚第二次大公会议。会议结果重新阐述敬礼圣像的真正意义,教会并非敬礼圣像本身,而是敬礼圣像所代表的神或天使,或圣母、圣人。857年,拜占庭皇帝米海尔三世废逐君士坦丁堡牧首依纳爵,改以重臣佛希亚斯一世继任牧首。863年,教宗尼各老一世声明罢黜依纳爵是非法的,并处罚希亚斯一世破门律,开除教籍。佛希亚斯一世则在君士坦丁堡召开会议反击,开除教宗教籍,是为“佛希亚斯分裂(英语:Photian schism)”。双方为教区管辖权和罗马教会将圣灵“从父出来”改为“从父和子出来”争论,而东方教会也承认罗马的首席地位。虽然佛希亚斯分裂只维持了几年,但是却种下了日后大分裂的近因。过去教宗的首席地位是无可否认的。这次事件后却有人开始质疑教宗的首席地位,甚至指控教宗窜改教义。佛希亚斯分裂后,西方的拉丁教会和东方的希腊教会在“和子句”上和礼仪上的纠纷实际上并没有解决。1053年,君士坦丁堡牧首马格尔·赛鲁拉留斯把君士坦丁堡的拉丁礼教堂全数关闭,因其拒绝使用希腊礼拜仪式。赛鲁拉留斯致函罗马,指责教宗篡改《圣经》内容以及教义,质问西方教会圣餐用无酵饼是源自犹太教异端、安息日守大斋、准许食未出血的肉、四旬大斋期不唱《阿肋路亚》等等。教宗良九世指派亨拜枢机等人到君士坦丁堡与希腊教会协商,使节团尚未达成任务,却传来教宗于1054年4月19日逝世的消息,使者是否能代表圣座有争议,双方谈判失败,性情暴躁的亨拜与他的同伴于1054年7月14日进入圣索菲亚大教堂,将破门的判书放到祭台上,并对赛鲁拉留斯提出抗议,然后亨拜跺脚走出教堂,发誓说:“愿我主临鉴,评判我辈!”赛鲁拉留斯不肯屈服,当众把教宗送来的诏书烧毁。最后,教宗和君士坦丁堡牧首互相将对方破门,标志着基督教史正式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

相关

  • 急性急性(Acute)在医学中指发作迅速持续时间可能也较短的病症。有时侯,急性与慢性用来区分不同的病,比如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有时候,急性用来强调发病突然,如急性心肌梗塞。医学征
  • 培养基发酵培养基从广义上而言,是指可供微生物细胞生长繁殖所需的一组营养物质与原料。同时其也为微生物培养提供其他所必须的条件。发酵培养基的基本作用在于满足菌体的生长,促进产
  • 基底膜基底膜(英语:basement membrane)是位于上皮组织下的一层,无细胞且富含纤维的结缔组织,分隔上皮、间皮、内皮,通常位于体腔或器官表面,或是血管内皮的基底面。基底膜是由基底层(英语:b
  • 体重减轻减肥学(bariatrics)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目的在探讨肥胖症的起因、预防及治疗。一般简称为减肥、纤体、瘦身或秀身,是指采用人为手段故意降低体重,特别是减少体内的脂肪。减肥的原因
  •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英语:natural selection,传统上也译为天择)指生物的遗传特征在生存竞争中,由于具有某种优势或某种劣势,因而在生存能力上产生差异,并进而导致繁殖能力的差异,使得这些特征
  • 化学核化学(英语:Nuclear chemistry,又称为核子化学)是研究原子核(稳定性和放射性)的反应、性质、结构、分离、鉴定等的一门学科。例如,研究不同的次原子粒子怎样共同形成一个原子核以
  • 波罗的大陆波罗的大陆(Baltica)是个史前大陆,存在于晚元古宙到早古生代,包含现今的东欧克拉通(芬挪斯堪地盾、伏尔加-乌拉尔克拉通、与萨尔马提亚克拉通)。波罗的大陆的原始部分形成于18亿年
  • 甲氧苄啶甲氧苄啶(Trimethoprim,TMP)为一种抗细菌药,主要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其他用途包含治疗中耳炎和旅行者腹泻。本品可与复方新诺明及达普颂一起合用,治疗艾滋病患者的肺囊虫肺炎。甲
  • 喹唑啉喹唑啉(Quinazoline)是一种杂环化合物,化学式C8H6N2,由一个苯环与一个嘧啶环稠合而成。喹唑啉也可看做萘环的两个CH被N原子替换,这样的结构称为萘啶。喹唑啉及其衍生物的典型制备
  • 阿里斯托芬阿里斯托芬(Ἀριστοφάνης,约前448年-前380年),古希腊喜剧作家,雅典公民。他被看作是古希腊喜剧尤其是旧喜剧最重要的代表。相传写有四十四部喜剧,现存《阿哈奈人》(Th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