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教会大分裂

✍ dations ◷ 2025-10-02 16:31:34 #东西教会大分裂
东西教会大分裂(英语:East–West Schism)是指11世纪基督教会大分裂,分出了希腊正教(东方正教会)以及罗马天主教(罗马普世公教会)两大宗。自2世纪以后,以罗马为首的西方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方教会,因各自不同的教会、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在神学,以及教会的组织、纪律等各方面的分歧逐渐扩大,彼此争论不休,最终导致了1054年的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形成日后的公教(此乃原意译名;惯称为天主教:在明朝时,公教传入中国时借用外教名词“天主”称呼所信仰的神,因而得名)和正教会(即东正教)。1965年,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后,教宗保禄六世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雅典纳哥拉互相解除了针对对方的绝罚。公元70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基督宗教的中心自然转移到当时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根据《圣经》记载,罗马很早就有了基督徒,保禄曾给在罗马的基督徒写了著名的《罗马书》,并亲自在罗马居留了二年。根据教会的圣传,伯多禄是罗马的首位主教。这两位宗徒最终都在罗马殉道。因此,罗马教会在初期教会中一直享有极高的威望。在此期间,教宗(罗马主教)亦试图在一些教会事务中扮演权威的仲裁者的角色。325年,在尼西亚召开了基督宗教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普世大公会议——尼西亚大公会议,在大公会议所颁布的法令中,罗马教会列于各地方教会之首。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拜占庭,将该城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又名新罗马。381年,召开了基督教第二次普世大公会议——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将君士坦丁堡教区提升为牧首区,而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排名仅次于教宗。451年召开的第四次普世大公会议——卡尔西顿大公会议上通过的第28条法令,将君士坦丁堡牧首提升至与教宗并列的首席地位,但受到当时的教宗良一世的强烈抗议,认为该法令侵犯了教宗的首席权,声称:教宗之所以拥有首席权是因为他是宗徒之长伯多禄的继承人的缘故,因此,拒不承认该法令。692年召开特劳拉会议(英语:Quinisext Council)(Council in Trullo),警告西方主教们如果不服从教会的纪律则开除教籍。此次会议中第五十五条──罗马人民于四旬期如神父为此将废逐,若为主教,则开除其教藉;教宗如此时守斋亦开除其教藉。教宗不签字认可,而皇帝也出兵干扰。7世纪末,罗马的拉丁教会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腊教会在礼仪和教义上的分歧加剧。726年,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皇帝利奥三世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发起破坏圣像运动,将堂内的圣像、十字架全部捣毁,这样在东方教会引起了混乱与教难。利奥三世又将君士坦丁堡牧首圣日尔曼(英语:Germanus_I_of_Constantinople)(St. Germanos)废除,当时教宗额我略二世责罚了皇帝。利奥三世报复,派舰队活捉教宗。利奥三世死后,继承人仍遵守此令。直到780年,伊琳娜女皇继位后,愿意恢复对圣像的敬礼,愿意东西方教会统一,因而她得到当时君士坦丁堡牧首圣特拉乌斯(英语:Patriarch_Tarasius)(St. Tarasios)的支援,并得到教宗哈德良一世的同意,于787年,召开了第七次大公会议——尼西亚第二次大公会议。会议结果重新阐述敬礼圣像的真正意义,教会并非敬礼圣像本身,而是敬礼圣像所代表的神或天使,或圣母、圣人。857年,拜占庭皇帝米海尔三世废逐君士坦丁堡牧首依纳爵,改以重臣佛希亚斯一世继任牧首。863年,教宗尼各老一世声明罢黜依纳爵是非法的,并处罚希亚斯一世破门律,开除教籍。佛希亚斯一世则在君士坦丁堡召开会议反击,开除教宗教籍,是为“佛希亚斯分裂(英语:Photian schism)”。双方为教区管辖权和罗马教会将圣灵“从父出来”改为“从父和子出来”争论,而东方教会也承认罗马的首席地位。虽然佛希亚斯分裂只维持了几年,但是却种下了日后大分裂的近因。过去教宗的首席地位是无可否认的。这次事件后却有人开始质疑教宗的首席地位,甚至指控教宗窜改教义。佛希亚斯分裂后,西方的拉丁教会和东方的希腊教会在“和子句”上和礼仪上的纠纷实际上并没有解决。1053年,君士坦丁堡牧首马格尔·赛鲁拉留斯把君士坦丁堡的拉丁礼教堂全数关闭,因其拒绝使用希腊礼拜仪式。赛鲁拉留斯致函罗马,指责教宗篡改《圣经》内容以及教义,质问西方教会圣餐用无酵饼是源自犹太教异端、安息日守大斋、准许食未出血的肉、四旬大斋期不唱《阿肋路亚》等等。教宗良九世指派亨拜枢机等人到君士坦丁堡与希腊教会协商,使节团尚未达成任务,却传来教宗于1054年4月19日逝世的消息,使者是否能代表圣座有争议,双方谈判失败,性情暴躁的亨拜与他的同伴于1054年7月14日进入圣索菲亚大教堂,将破门的判书放到祭台上,并对赛鲁拉留斯提出抗议,然后亨拜跺脚走出教堂,发誓说:“愿我主临鉴,评判我辈!”赛鲁拉留斯不肯屈服,当众把教宗送来的诏书烧毁。最后,教宗和君士坦丁堡牧首互相将对方破门,标志着基督教史正式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

相关

  • 荨麻疹荨麻疹(hives、urticaria)是一种很常见的皮肤病,俗称风团或风疹块,有的地区叫鬼风疙瘩,中医称瘾疹,客语称冷瘼,是一种皮肤过敏。症状是局部皮肤忽然成块地红肿,发痒或刺痒。病灶时常
  • 氯四环素金霉素也被称为“氯四环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四环素类抗生素。于1945年被Benjamin Duggar博士从密苏里大学的桑博试验田采集的土壤样本中分离得到的金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 战壕热战壕热(英语:Trench Fever)是由五日热巴尔通体(学名Bartonella quintana)引起的传染病。特征为突然发病:发热、头痛,肌肉、骨及关节痛,胸、背出现皮疹。经体表寄生虫在人群中传播。
  • COX-2环氧合酶(拉丁语:Cyclooxygenase,简称COX)是一种酶(又名酵素),负责合成重要的生物激素——前列腺素家族的导介物质。当身体组织受到某种刺激如外伤、感染等会激活环氧合酶,使花生四
  •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疫苗(英语:Polio vaccines)又称小儿麻痹疫苗。是一种用来对抗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的疫苗,世界上主要通用类型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乔纳斯·爱德华·索尔克所研发出来的
  • 手指手指是人或一些灵长类动物(例如猿)的手上的指头。人的手指虽然非常灵活,但也非常纤细,原因是因为活动手指的肌肉不位于手指内,而位于下臂,这些肌肉通过长的腱来指导手指的运动。有
  • 负链RNA病毒核糖核酸病毒(英语:RNA virus),又称R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为RNA,这些核糖核酸通常是单链RNA(ssRNA),但是也可能是双链RNA(dsRNA)。由RNA病毒感染造成的著名人类疾病包括艾滋病(AIDS)、埃博
  • 鳃是一种器官,很多水生动物依靠它将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吸收到血液中。这种呼吸方式被称为鳃呼吸。最近的研究表明,鳃的进化起初并非为了呼吸,而是用来调节体液平衡,避免脱水。鳃被
  • CAS号CAS编号(CAS Registry Number,或称CAS Number,CAS Rn,CAS #),又称CAS登录号或CAS登记号码,是某种物质(化合物、高分子材料、生物序列(Biological sequences)、混合物或合金)的唯一的数
  • 神义论神义论(英语:theodicy),是一个神学和哲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探究上帝内在或基本的至善(或称全善)、全知和全能的性质与罪恶的普遍存在的矛盾关系,这个术语来源于希腊语theos(表示“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