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教会大分裂

✍ dations ◷ 2025-08-02 01:37:14 #东西教会大分裂
东西教会大分裂(英语:East–West Schism)是指11世纪基督教会大分裂,分出了希腊正教(东方正教会)以及罗马天主教(罗马普世公教会)两大宗。自2世纪以后,以罗马为首的西方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方教会,因各自不同的教会、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在神学,以及教会的组织、纪律等各方面的分歧逐渐扩大,彼此争论不休,最终导致了1054年的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形成日后的公教(此乃原意译名;惯称为天主教:在明朝时,公教传入中国时借用外教名词“天主”称呼所信仰的神,因而得名)和正教会(即东正教)。1965年,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后,教宗保禄六世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雅典纳哥拉互相解除了针对对方的绝罚。公元70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基督宗教的中心自然转移到当时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根据《圣经》记载,罗马很早就有了基督徒,保禄曾给在罗马的基督徒写了著名的《罗马书》,并亲自在罗马居留了二年。根据教会的圣传,伯多禄是罗马的首位主教。这两位宗徒最终都在罗马殉道。因此,罗马教会在初期教会中一直享有极高的威望。在此期间,教宗(罗马主教)亦试图在一些教会事务中扮演权威的仲裁者的角色。325年,在尼西亚召开了基督宗教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普世大公会议——尼西亚大公会议,在大公会议所颁布的法令中,罗马教会列于各地方教会之首。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拜占庭,将该城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又名新罗马。381年,召开了基督教第二次普世大公会议——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将君士坦丁堡教区提升为牧首区,而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排名仅次于教宗。451年召开的第四次普世大公会议——卡尔西顿大公会议上通过的第28条法令,将君士坦丁堡牧首提升至与教宗并列的首席地位,但受到当时的教宗良一世的强烈抗议,认为该法令侵犯了教宗的首席权,声称:教宗之所以拥有首席权是因为他是宗徒之长伯多禄的继承人的缘故,因此,拒不承认该法令。692年召开特劳拉会议(英语:Quinisext Council)(Council in Trullo),警告西方主教们如果不服从教会的纪律则开除教籍。此次会议中第五十五条──罗马人民于四旬期如神父为此将废逐,若为主教,则开除其教藉;教宗如此时守斋亦开除其教藉。教宗不签字认可,而皇帝也出兵干扰。7世纪末,罗马的拉丁教会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腊教会在礼仪和教义上的分歧加剧。726年,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皇帝利奥三世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发起破坏圣像运动,将堂内的圣像、十字架全部捣毁,这样在东方教会引起了混乱与教难。利奥三世又将君士坦丁堡牧首圣日尔曼(英语:Germanus_I_of_Constantinople)(St. Germanos)废除,当时教宗额我略二世责罚了皇帝。利奥三世报复,派舰队活捉教宗。利奥三世死后,继承人仍遵守此令。直到780年,伊琳娜女皇继位后,愿意恢复对圣像的敬礼,愿意东西方教会统一,因而她得到当时君士坦丁堡牧首圣特拉乌斯(英语:Patriarch_Tarasius)(St. Tarasios)的支援,并得到教宗哈德良一世的同意,于787年,召开了第七次大公会议——尼西亚第二次大公会议。会议结果重新阐述敬礼圣像的真正意义,教会并非敬礼圣像本身,而是敬礼圣像所代表的神或天使,或圣母、圣人。857年,拜占庭皇帝米海尔三世废逐君士坦丁堡牧首依纳爵,改以重臣佛希亚斯一世继任牧首。863年,教宗尼各老一世声明罢黜依纳爵是非法的,并处罚希亚斯一世破门律,开除教籍。佛希亚斯一世则在君士坦丁堡召开会议反击,开除教宗教籍,是为“佛希亚斯分裂(英语:Photian schism)”。双方为教区管辖权和罗马教会将圣灵“从父出来”改为“从父和子出来”争论,而东方教会也承认罗马的首席地位。虽然佛希亚斯分裂只维持了几年,但是却种下了日后大分裂的近因。过去教宗的首席地位是无可否认的。这次事件后却有人开始质疑教宗的首席地位,甚至指控教宗窜改教义。佛希亚斯分裂后,西方的拉丁教会和东方的希腊教会在“和子句”上和礼仪上的纠纷实际上并没有解决。1053年,君士坦丁堡牧首马格尔·赛鲁拉留斯把君士坦丁堡的拉丁礼教堂全数关闭,因其拒绝使用希腊礼拜仪式。赛鲁拉留斯致函罗马,指责教宗篡改《圣经》内容以及教义,质问西方教会圣餐用无酵饼是源自犹太教异端、安息日守大斋、准许食未出血的肉、四旬大斋期不唱《阿肋路亚》等等。教宗良九世指派亨拜枢机等人到君士坦丁堡与希腊教会协商,使节团尚未达成任务,却传来教宗于1054年4月19日逝世的消息,使者是否能代表圣座有争议,双方谈判失败,性情暴躁的亨拜与他的同伴于1054年7月14日进入圣索菲亚大教堂,将破门的判书放到祭台上,并对赛鲁拉留斯提出抗议,然后亨拜跺脚走出教堂,发誓说:“愿我主临鉴,评判我辈!”赛鲁拉留斯不肯屈服,当众把教宗送来的诏书烧毁。最后,教宗和君士坦丁堡牧首互相将对方破门,标志着基督教史正式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

相关

  • 基础医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基础医学(BMS),属于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的
  • 尸斑尸斑(Livor mortis)是指动物死亡后,血液循环停止,血液停留在尸体的低处,红血球从血清中进一步分离沉积,在表皮下形成可见的紫红色淤斑现象。人类的尸斑一般在死亡后0.5-2小时开始
  • 黏菌黏菌,或作黏液霉菌(Slime mold),是一种原生生物,分类学上的名称为“Myxomycota”的次门级分类单元,意思是“真菌动物”,这样的名称表现了其外观与生活型态。它们保有变形虫的身体构
  • 蜜环菌属蜜环菌属(学名:Armillaria)是属于寄生真菌,生长在树木、灌木丛当中。该属拥有大约45个物种,多为世界上体积最大的生物。其中,该属下体积最大的蜜环菌(Armillaria solidipes)在美国俄
  • 伪阴性第一型及第二型错误(英语:Type I error & Type II error)或型一错误及型二错误为统计学中推论统计学的名词。在假设检验中,有一种假设称为“零假设(虚无假设)”;假设检验的目的是利
  • 昂丹司琼昂丹司琼(Ondansetron),常见商品名 Zofran,是一种用于减少手术、化疗、放射治疗后,恶心呕吐的药物。亦可用于治疗肠胃炎。但对于动晕症几乎无治疗效果。本品可经口服给药,也可以肌
  • 约塞米蒂瀑布优胜美地瀑布(Yosemite falls),是北美洲落差最大的瀑布,位于美国加州内华达山脉,属于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其最壮观的季节在春末,水量充沛,气势惊人。又译为约塞米蒂瀑布。 优胜美地瀑
  • 丘比特丘比特(拉丁语:Cupido,拉丁英文转写Cupid),又称埃莫(拉丁语:Amor),罗马神话中的小爱神,维纳斯的儿子,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厄洛斯(希腊语:Έρως)。往往被塑造为手拿弓箭、背部长有一对翅
  • 威廉·詹姆士威廉·詹姆斯(英语:William James,1842年1月11日-1910年8月26日),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他的弟弟亨利·詹姆斯是著名作家。他和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一起建立了实用主义。威廉
  • 纳西尔丁·图西纳西尔丁·图西(Nasir al-Din al-Tusi),十三世纪波斯天文学家、数学家。生于图斯(今伊朗东部),早年在图斯和尼沙普尔学习,后来到伊斯梅利供职,曾受到蒙古统治者的重用。他是中世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