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

✍ dations ◷ 2024-12-22 21:06:42 #匈奴
匈奴(上古汉语:*qʰoŋ.nˤa),是亚洲大陆北部的游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部落联盟国家,存在年代约在前4世纪年至48年,其后分裂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统治领域约略在现今蒙古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亚与中国北部地区。公元4至5世纪又陆续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汉赵、北凉、胡夏、高昌北凉等汉化政权。匈奴是部落体制的国家,建立了一套尊卑分明的内外官制,分王庭、左方和右方三个辖区,分别由单于、左右贤王负责监理,各自在自己的分地游牧而居,各有自己的军官、文官,对领土也有强烈欲望。其王族为挛鞮氏,其领袖称单于,其下辖各王,统领各部落,单于和诸王的皇后和妻子称阏氏(匈奴实行一夫多妻制),在匈奴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在学界中有许多关于部落国家的假设,但是因为他们留到后世的资料并不多,而且关于保留到今天的资料,因为只有汉族才具有庞大的官僚系统保存纪录,所以主要都是透过另一视角的汉族历史学者撰写的文献,因此匈奴具体的体制在学界中仍然存在争议。匈奴不是一直以来都很强盛,司马迁的《史记》曾记载在头曼和冒顿单于初期周边情况是“东胡彊而月氏盛”(《汉书》“东胡强而月氏盛”),头曼单于曾将自己儿子冒顿送到西部的月氏作质子;《史记》记载冒顿单于在位初期“东胡彊盛”,必须将所爱阏氏给予东胡王。匈奴是由许多游牧部落之间结盟,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其中的各民族皆可被称为匈奴。但是其主体民族,学者有许多猜测。匈奴人至少上有屠各(五家族挛鞮氏、呼衍氏、兰氏、丘林氏、须卜氏)、荤粥、丁零、林胡、楼烦五个不同源流的人种组成。前318年,匈奴与韩、赵、魏、燕、齐五国军队攻秦,这是匈奴名称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年代。到了战国时代末期,游牧民族在塞外相互结盟,形成跨民族联盟,逐渐形成月氏、东胡与匈奴三大势力。此时汉地各国开始兴建长城,以防备匈奴。秦始皇时,派蒙恬北伐,取得河套地区,匈奴头曼单于率众北徙至漠北,这是中国汉文史书上首位记载的匈奴单于。在蒙恬死后,秦朝陷入内战,匈奴重新占领河套地区。在头曼单于时代,匈奴开始形成大型帝国,至其子冒顿时,匈奴陆续击败了月氏与东胡,向中亚草原发展,成蒙古草原上最强盛的国家。汉朝初期,汉高祖在平城下击退匈奴,收复太原等失地以及河套一部分,考虑国力问题休生养息,约定以宗室女和亲。至汉武帝时期,汉朝改变政策,与匈奴进行长期战争,削弱了匈奴势力,但汉朝本身也因此面临内政上的危机。汉宣帝时,与位于南部的匈奴合作,攻击北方匈奴,南匈奴成为汉朝附庸,汉朝与南匈奴有和亲关系,王昭君下嫁匈奴,成为著名故事。东汉时,持续采取分化策略。匈奴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二部: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遭到东汉击败,撤退到中亚草原,此后的记载缺乏。在东汉末年,南匈奴逐渐恢复独立地位。西晋时,因八王之乱,南匈奴单于刘渊趁机独立,建立王朝,开启五胡十六国时期。在此后,突厥在中亚草原崛起,取代匈奴的地位。匈奴这个名称,在此后于历史上消失。匈奴在强盛的时候,东破东胡,南并楼烦、河南王地,西击月氏与西域各国,北服丁零与西北的坚昆。范围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今大兴安岭。南沿秦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以阿尔泰山为界,深入中亚的咸海甚至里海一带,北达贝加尔湖周边。被称之为“百蛮大国”。以大戈壁为中心分为南、北。与现今不同的是,在漠南一带的山区,如阴山,当时尚有数量众多的树木,而平地有面积广大的草原,为匈奴人狩猎的场地。而漠北一带,地平又少树木,多大砂,生活较不易。气候方面,冬季比夏季还长。在冬季零下20度很为普遍。霜雪在九月上旬就己下降。在乌兰巴托一带,可达零下40度以下。一年之中,植物能生长的时间约百日。到夏天,平均温度虽为17.1度,但有时可达到34.3度。一日之中气温也相差很多,白天类似炎夏,夜间则类似严冬。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后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叫做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部落人群,统称为匈奴。有观点认为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战国末期之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有关匈奴起源的看法在近现代学者中并未取得统一,因此匈奴的族属与匈奴的语系也都成为悬案。有研究指出匈奴人群与先秦时的戎狄人群是不同的族群,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学者一般认同,匈奴是由许多游牧族群集合结盟而成的国家,其下拥有许多不同的游牧民族。其中的各民族皆可被称为匈奴。他们可能有腾格里信仰。在欧洲历史上的匈人(Hun),可能名称来自匈奴,但是这仍然有诸多争议。根据语言研究方面的推论,蒙古国内有观点认为匈奴是现在蒙古族的直接祖先之一。也有人认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蒙古人的直系祖先应为蒙兀室韦的一个分系。匈奴之中,可能包含了蒙古语族、通古斯语族、突厥语族、叶尼塞语系、乌拉尔语系,印欧语系中的吐火罗语族、伊朗语族,与汉藏语系的成员,但因中国文献中只记录了很少的匈奴语,这些假设也缺少足够证据。匈奴人群成员极为复杂。亦有人认为匈奴虽然有众多的不同的部落和种族组成,但其核心统治民族应为蒙古系统的部落,不过此一说法并未有实质证据支持。民族来源:《史记》记载匈奴自称黄帝后裔,《蒙古秘史》记载蒙古人出自苍狼和白鹿。 居住区域:漠北民族流动性较大。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先后被不同考古学文化的人群占据。漠北政权在匈奴之后是鲜卑、柔然,之后是突厥,之后是不统一的各族群部落,之后才是蒙古。 生活习俗:蓄牲畜、逐水草而居即是“游牧”,是游牧民族的共性。 语言特点:由于缺乏数据,匈奴学家对匈奴的语言有很多争议。一般来说,任何后期的民族都可以从本地前期民族的语言那里借词。种族特征和基因分析:2006年,法国和匈牙利遗传学者根据2300年前的古代匈奴贵族尸体,与现在在蒙古地区的蒙古人群体、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群体、以及现代安纳托利亚的土耳其人群体,进行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常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分析。结果表明,这几具被分析的匈奴贵族遗体,和当代蒙古人群之间有相近血缘,和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及现代土耳其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这个结果是否具备代表性,学者仍然争议。在秦汉之前,中原人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和西域的城邦国家都统称为“胡”,秦汉以后“胡”则主要指匈奴。方壮猷认为“匈奴”和“胡”都是突厥语、蒙古语中“人”(kun, Hun)一词的音译。而何星亮则认为匈奴人崇拜太阳,认为太阳是天之骄子。因此认为“匈奴”和“胡”来自古突厥语、撒拉语的“太阳”一词(K'yn,k'un)。这两种说法都有明显的问题,即以“胡”字的今音去推测词源,忽略了汉字自身的音变。其中一种中古汉音拟构“匈奴”发音为“Hiungno”,现代中文书籍有时也把373年西迁到了欧洲东部,入侵东、西罗马帝国并建立“Hunnic Empire”的匈人译为“匈奴人”。欧洲的古文献对此一民族及其在欧洲的事迹有若干叙述。但中国古代的匈奴和欧洲的匈人是否有血缘关系或系同一民族尚无定论。近年来使用脱氧核糖核酸等测试手段也未能回答这一问题。认为这两个民族系出同源的最主要证据是北匈奴西迁(91年西迁至西域,151年由西域再度西迁)后从此于历史上消失再无踏足中原,和二百八十年后在欧洲俄罗斯伏尔加河东岸突然在历史上出现的凶悍游牧民族匈人在时间上不完全吻合。但匈人和匈奴的种族、语系,至今仍未能考证,现代考古学只透过欧亚草原和中国北方出土的文物,了解此二(或一)古民族的历史。北史说:“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 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奄蔡一名阿兰,与西方关于匈人灭阿兰国的记载吻合。近代主流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来自中亚的匈人,与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欢以马征战与结盟的混合游牧民族(或蛮族),但只是民族集团(Ethnogenesis)而非同种族群。日本学者杉山正明认为,匈奴是由多民族与多人种混合结盟所形成的国家,绝对不是民族或人种的称呼。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皆言“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桓宽《盐铁论·论功》却说“虽无礼义之书,刻骨卷木,百官有以相记”。此盖指汉文帝时嫁予单于的宗室女,随从宗女身边的官员中行说,教导匈奴单于左右疏记及计算畜物数目。《后汉书》中有一首《匈奴歌》,不少学者用蒙古语、突厥语、叶尼塞语言等进行过分析和解读,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除此之外,匈奴的人名、部落名、地名和称号都可以用来研究匈奴语。例如:“撑犁孤涂单于”据说在匈奴语中有“天子”的意思,其中的“撑犁”(上古汉语:thrang rii)和“单于”(上古汉语:dar wa)分别和蒙古语的tngri(天)和daruγa(君主)相似。根据加拿大汉学家蒲立本(E. G. Pulleyblank)的研究,匈奴语至少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与阿尔泰语系语言不相符。一是匈奴语里面有大量的词汇是以流音L开头的,在西汉的材料中有17个这样的匈奴语词汇,占研究总数的近9%,在东汉的材料中有3个,晋朝的材料中有2个。一般来说,在阿尔泰语系中固有词汇以流音r-开头的词汇根本没有,以流音l-开头的词也极少,主要包括一些拟声词和其他语系的借词。匈奴语中流音l-开头的词汇频繁出现,必然会引起匈奴语和阿尔泰语系互有联系的可能性的极大怀疑。二是匈奴语有复辅音声母,在西汉的对音中至少有14个或可能更多这样的例子。关于匈奴语的来源,由于资料阙如,很难得到肯定的结论,有些认为匈奴人讲蒙古语,而其他则认为他们的语言属于叶尼塞语系。有些则认为是东胡、蒙古语的混合。详见下表。然而,蒲立本(E. G. Pulleyblank)引用伯希和(Pelliot 1944)的观点指出,多数人认为的“撑犁”这个匈奴语和突厥语之间有联系的词实际上在突厥语中产生了一个代名词形式“tärim”,且这个词在突厥语和蒙古语里都有变体并存在不稳定的现象,说明匈奴语“撑犁”这个词可能是借词。并详细分析指出,匈奴语与任何一种已知的突厥语或蒙古语都不像,也不归属于阿尔泰语系。在其他邻近的语种中,也排除了匈奴语是汉藏语系归属的可能性。因为匈奴语是多音节语言,只有两组塞音,与汉语和藏语的三组塞音不一样,这一点也能把匈奴语同任何一种高度发展或偏离正道的汉藏语形式区别开来。虽然匈奴语同临近的吐火罗语甚至更西面的伊朗语之间可以有相互借用的现象(参照Maenchen-Helfen 1945),但没有证据表明匈奴语和印欧语系在发生学上有联系。匈奴可能本身就自有其语言系统,在本身发展期间可能不断吸收了其他种族的语言,并或浅或深地影响到其他民族的语言。在汉代,匈奴语为西北各种氏族中最为通用的语言,所以在张骞第一次出使至西域各国时,还带了堂邑氏故胡奴父照前去作为翻译。蒙古草原诸族之裔呈通古斯、蒙古、突厥三大语族并存的局面,是上古语言生态融合而成的较为简单的表象。以匈奴之庞大,其语言和血缘必然混雑;说它是一个多血缘多语言的部落联盟,或许更为恰当。而要把两千年前的整个蒙古草原说成是单一的匈奴语或者突厥原语的世界,那就不仅违反了事实,而且也违反了人类语种逐步减少的历史。匈奴的官制,《史记》、《汉书》、《后汉书》均有记载,其中《汉书》全抄《史记》,《后汉书》则加以补充内容。内容如下:除了这些王号和官号,尚有其他:如昆邪王、休屠王、卢屠王、奥鞬王、犁汗王、休旬王、瓯脱王、西祁王、右皋林王、古股奴王、古伊秩訾王等等。此外,还有立汉降人为王者,如赵信为自次王,李陵为右校王,史降为天王,卢绾为东胡卢王。侯的名称有左安侯、左姑姑侯、粟置支侯等等。这些王侯地位如何,不很清楚,但从文献记载来看,还可知其大略。匈奴以单于为中心,大致上分割成左右两翼。左贤王即左屠耆王,控制帝国东侧,地位高于其他诸王,仅次于单于,是单于的继承者,常以单于太子当之,但也有例外:如復株累若鞮單于后连续5任单于皆由其弟担任左贤王。右贤王则控制帝国西方。阏氏,音烟肢或焉支,含有美丽的意义。单于至一般诸王皆可称其妻为阏氏,也有许多称呼:如宁胡阏氏、颛渠阏氏、大阏氏、第二阏氏、第五阏氏等等。在众多阏氏中,也有高低位次之分。沈钦韩以为“匈奴正妻则称大阏氏”,胡三省则以为“颛渠阏氏,单于之元妃也,其次为大阏氏”。阏氏虽不见得是皇后,但单于的阏氏在匈奴的地位却很重要。不仅在内政、外交上有重要地位,在战争中也起作用。如冒顿攻围刘邦时,阏氏随军在旁。匈奴人主要以狩猎、游牧及畜牧为主,依靠的畜牧主要有马、牛、羊三种,其中以橐佗、驴、骡、

相关

  •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等生产者和某些细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水或硫化氢变成碳水化合物的过程。可分为产氧光合作用和不产氧光合作用。植物之所以称为食物链的生产者,是因为
  • 温跃层温跃层(英语:thermocline),又译温度跃层、斜温层、温度突变层等,是指在海洋或湖沼等大型水体内部,水温在沿垂线方向急剧变化的水层。海洋分层中,温跃层是分布在混合层之下。随着季
  • 单位换算单位换算是指通过乘以换算系数实现不同计量单位间的等量换算。单位换算过程与用户具体情况和预期目的相关。可能受法令、合同、技术规格或其它出版物技术标准的限制。工程判
  • 皮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〇七个(五划的则为第十三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皮部归于五划部首。皮部通常是从左、右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
  • 法国行政区划法国行政区划是指法国的行政和机构的划分。法国本土指的是位于欧洲不包含海外属地的法国领土,按级别划分为(截止2016年):法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上述的任何部分都不握有主权。这种
  • 豹属豹属(英语:Panthera)包括四种著名的大型猫科动物:和其他猫科动物比较,只有这四种猫科动物有吼啸的能力。其他豹属的大型猫科动物,尚有:(†符号表示已经绝灭)
  • 纳米黄金奈米黄金或奈米金(英语:nanogold),又称胶态金(colloidal gold),因为它在空气中容易聚集成为块材黄金,所以一般都把奈米黄金制备在溶液系统中。胶态金水溶液呈现悬浮溶液的特色,溶液中
  • 悲观主义悲观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有几种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悲观主义未必会和积极的态度起冲突。
  • 人类的性人类的性是指性的质量,或指人类怎样对性予以体验或表达。性可能经历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思想、幻想、欲望、信仰、态度、价值观、行为、实践、角色和关系。这些可能表现
  • 郊区郊区(英语:Suburb,台港称近郊,亦称邻近都市区域、市郊)是指城市外围人口较多的区域。通常是商业区较少,而以住宅为主,或者还有相当程度农业活动但属于都市行政辖区的地区。因此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