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药
✍ dations ◷ 2025-07-18 01:06:59 #山药
薯蓣(学名:Dioscorea polystachya;chinese yam;cinnamon-vine)又称为“蒣”,是薯蓣科薯蓣属的一种植物。 薯蓣的块茎称为山药,冬季采挖。原产地位于中国豫西北的焦作地区附近,古称怀庆府,因而也得名怀山。山药一名首见于《山海经·北山经》薯藇,又名署预(《山海经》)、薯蓣、山芋(《本经》)、怀山药(《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山薯(《名医别录》)、薯药(《清异录》)、淮山药(《饮片新参》)、淮山、怀山、野山豆(江苏睢宁)、野脚板薯(湖南南岳)、白薯、长山药或者面山药(甘肃徽县)。中国古代称薯蓣,唐朝时,为避唐代宗李豫讳(“蓣”与“豫”同音),改称薯药。宋朝时,又为避宋英宗赵曙讳(“薯”与“曙”音近),改称山药。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叶片形状多变,叶腋间常生1-3个珠芽(气生块茎)。地下具圆柱形肉质块茎,垂直生长,表皮粗糙,黄褐色,密生细须根。夏季开乳白色花,花单生,少有结实,都实行块茎繁殖。三棱状扁圆形的蒴果(成熟后裂开)。山药通常深埋于地下,与浅埋的马铃薯不同,不能直接拔起采收。需在田畦深挖沟后,细心挖掘长块茎。地上部叶腋间则可收获腋芽,即零余子(山药豆)。原产于中国大陆,分布于河南、福建、山东、河北、浙江、湖南、湖北、江西、河北、安徽、江苏、云南、广西、贵州等地。17世纪前已传至朝鲜、日本。台湾近年来开始经济性种植。生长于海拔350米至1,1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坡、山谷林下、路旁的灌丛中、溪边及杂草中。长在地下的块茎晒干后可当中医药材,称为淮山。中医认为它具有补脾益肾、养肺、止泻、敛汗之功效。味甘而性平,入脾、肺、肾三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提及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止泄泻、化痰涎、润皮毛”。山药也是四神汤的材料之一。燥热体质及容易胀气者,建议少吃,如身体虚弱或患有急性炎症、便秘等,建议不宜食用。现代科学分析,山药的最大特点是含有大量的黏蛋白。黏蛋白是一种多糖蛋白质的混合物,对人体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能防止脂肪沉积在心血管上,保持血管弹性,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过早发生;可减少皮下脂肪堆积;能防止结缔组织的萎缩,预防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等胶原病的发生。其所含的多巴胺,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重要功能,该成分在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山药皮中所含的皂角素或黏液里含的植物碱。有些人接触会引起山药过敏而发痒,处理山药时应避免直接接触。
相关
- 新型隐球菌新型隐球菌(学名:Cryptococcus neoformans)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酵母菌,属于担子菌门银耳纲,常在鸽子的粪便中被发现。新型隐球菌会对人类造成伺机性感染,即对健康的人没有感染力,但会
- 柳氮磺吡啶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缩写为SSZ,是一种磺胺类药物,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克罗恩病。柳氮磺胺吡啶最早于1950年在美国获批上市,目前仍然是治疗类风湿
- 盐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英语:mineralocorticoid;又称为盐皮质素、盐皮质类固醇)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由21个碳原子组成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如脱氧皮质酮和醛固酮,通过刺激钠的滞留和钾的
- 鉴别诊断指的是将某个特定疾病从其他展现类似症状的疾病中区分开来。医师对病患作鉴别诊断,诊断特定的疾病,或著至少消除立即致命的情有时每个可能的病因都被称为一个鉴别诊断(例如:在评
- 人口论《人口论》(英语: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于1798年由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发表,为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之作。人口学原理的基本思想是:马尔萨斯注意到许多人误用他的理
- 伤口伤口(Wound)是人在受伤后留下的损害,是皮肤在切伤、撕裂等受伤后的快速反应,是属于外伤。与之对比的是内伤,即创伤后受到的瘀伤。外伤小腿割伤脚板受感染的伤口玩飞镖时插伤切伤
- 唾液酸唾液酸(Sialic acid)是神经胺酸中氨基酸或羟基氢被取代的一类衍生物的总称,通常也指代此类化合物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N-乙酰神经胺酸。唾液酸广泛存在于动物体组织,在其他生物体
- ULAN艺术家联合名录(英语:The Union List of Artist Names,缩写ULAN)是一个使用受控词表的在线数据库(英语:Online database),目前约有293,000个艺术家的名字和其他信息。ULAN中的名称可
- 医用微生物及免疫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免疫学(英语:Immunology)是生物医学的一
- 回肠在人体解剖学中,回肠是人的消化器官之一。回肠(Ileum)是小肠的最后一段,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的下面。人的回肠约占小肠全长的五分之三,约有2-4米长。回肠多盘于腹腔右下部,借小肠系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