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灭战理论

✍ dations ◷ 2025-05-20 10:33:09 #战术,德国军事史

歼灭战理论(德语:Vernichtungsgedanke)为普鲁士的一种军事理论。本理论的起源可追溯自腓特烈大帝时期,由于普鲁士位置处于欧洲大陆之中心,强敌环伺,且并无有着英国海岛环境可守、俄罗斯广阔幅员可退等进行持久战的条件,故为了防止众敌集结起来对付普鲁士,其军事思想转化为使国家全无后顾之忧、免除战事陷入僵局,且尽可能只一次仅面对单一战争的作法,即遂行将敌人军事力量彻底消灭的“歼灭战”。为执行歼灭战,普鲁士军对其部队进行了非常严格的训练与指挥管理,在著名军事思想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著作《战争论》中亦可看到相当的歼灭战理论。

歼灭战的应用可于普鲁士数次战争中见得,诸如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皆有所为。然而随着军事科技之进步,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防守火力远较进攻火力强大许多,尤其是机关枪或是长距离火炮等武器。继承普鲁士的德意志帝国在战争爆发前就已拟定了典型歼灭战的《施里芬计划》,在战争爆发后初期便以相当惊人的速度快速进击,兵临法国首都巴黎邻近的马恩河之下,之后德军被迅速集结而来的英法联军合防,这场“马恩河奇迹”即以德军的失败坐收。随后,德军一直尝试联军的防守,以进行包围歼灭战,但不断被围堵,最终形成西线的壕沟战僵局,令德军无从执行大规模的歼灭战,最终在1918年发动“皇帝会战”失败后,德军西线崩溃而战败。

到了1939年,战车与飞机等新武器使攻击方火力再度上升,德军在战间期时对其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检讨,将新武器结合其旧有的军事理论,包括歼灭战、机动战与侧翼打击等,形成一种新式的战争学说,西方盟国将其称之“闪击战”。1939年9月的波兰战役、1940年的法国战役、1941年的巴巴罗萨行动和1943年的卫城作战皆是德军融入歼灭战思想而策划的军事行动。

相关

  • 斐迪南二世斐迪南二世,可能是指以下历史人物:
  • 色彩模型色彩空间(英语:Color space)是对色彩的组织方式。借助色彩空间和针对物理设备的测试,可以得到色彩的固定模拟和数字表示。色彩空间可以只通过任意挑选一些颜色来定义,比如像彩通
  • 月经失调月经失调,又称月经不调,指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的异常。
  • 傅吾康傅吾康(德语:Wolfgang Franke,1912年7月24日-2007年9月6日),德国汉学家,汉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明代以来的中国及东南亚华人历史。傅吾康出生于汉堡,是汉学家福兰阁(Ot
  • 宇摩志麻迟命宇摩志麻迟命(ウマシマヂノミコト)乃《古事记》之记述,《日本书纪》称可美真手命(うましまでのみこと),《先代旧事本纪》则作味间见命(うましまみのみこと),祂是日本神话里出现的神祇
  • 香蕉船香蕉船(英语:Banana split)是一种以冰淇淋为底部的甜点,而在香蕉的部分以切成两半并放在盘子里,故以“船”形容名称;有多种变化,但经典版是用香草冰淇淋、草莓冰淇淋和巧克力冰淇淋
  • MyFontsMyFonts是一家计算机字体线上销售平台,由Bitstream公司创立于1999年。出售的字体可以看到详细的在线预览。除此之外,MyFonts还提供字体识别系统“WhatTheFont!”,允许用户上传
  • 孙毓溎孙毓溎(1803年-1867年),字犀源,号梧江,山东济宁人,清代状元,体仁阁大学士两江总督孙玉庭之孙。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孙毓溎位列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道光二十六年出任云
  • 亚历山德拉·墨索里尼亚历山德拉·墨索里尼(意大利语:Alessandra Mussolini,1962年12月30日-)是一名意大利政治家,并曾作为模特、演员及歌手活跃于公众场合。她是意大利法西斯党领袖本尼托·墨索里尼的
  • 大瓦尔博纳峰坐标:41°28′7.841″N 1°6′46.22″E / 41.46884472°N 1.1128389°E / 41.46884472; 1.1128389大瓦尔博纳峰(加泰罗尼亚语:Tossal Gros de Vallbona),是西班牙的山峰,位于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