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灭战理论

✍ dations ◷ 2025-08-04 02:15:57 #战术,德国军事史

歼灭战理论(德语:Vernichtungsgedanke)为普鲁士的一种军事理论。本理论的起源可追溯自腓特烈大帝时期,由于普鲁士位置处于欧洲大陆之中心,强敌环伺,且并无有着英国海岛环境可守、俄罗斯广阔幅员可退等进行持久战的条件,故为了防止众敌集结起来对付普鲁士,其军事思想转化为使国家全无后顾之忧、免除战事陷入僵局,且尽可能只一次仅面对单一战争的作法,即遂行将敌人军事力量彻底消灭的“歼灭战”。为执行歼灭战,普鲁士军对其部队进行了非常严格的训练与指挥管理,在著名军事思想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著作《战争论》中亦可看到相当的歼灭战理论。

歼灭战的应用可于普鲁士数次战争中见得,诸如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皆有所为。然而随着军事科技之进步,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防守火力远较进攻火力强大许多,尤其是机关枪或是长距离火炮等武器。继承普鲁士的德意志帝国在战争爆发前就已拟定了典型歼灭战的《施里芬计划》,在战争爆发后初期便以相当惊人的速度快速进击,兵临法国首都巴黎邻近的马恩河之下,之后德军被迅速集结而来的英法联军合防,这场“马恩河奇迹”即以德军的失败坐收。随后,德军一直尝试联军的防守,以进行包围歼灭战,但不断被围堵,最终形成西线的壕沟战僵局,令德军无从执行大规模的歼灭战,最终在1918年发动“皇帝会战”失败后,德军西线崩溃而战败。

到了1939年,战车与飞机等新武器使攻击方火力再度上升,德军在战间期时对其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检讨,将新武器结合其旧有的军事理论,包括歼灭战、机动战与侧翼打击等,形成一种新式的战争学说,西方盟国将其称之“闪击战”。1939年9月的波兰战役、1940年的法国战役、1941年的巴巴罗萨行动和1943年的卫城作战皆是德军融入歼灭战思想而策划的军事行动。

相关

  • 莎孚萨福(古希腊文:Σαπφώ;拉丁化:Sappho,约630BC-570BC),古希腊的女同性恋诗人,一生写过不少情诗、婚歌、颂神诗、铭辞等。著有诗集九卷,大部分已散轶,现仅存一首完篇、三首几近完篇
  • 卜塔普塔(Ptah)是古埃及孟斐斯地区所信仰的造物神,而后演变成工匠与艺术家的保护者,形象为一木乃伊,他的妻子是赛克迈特。普塔放于神庙内殿的基座上。头部被带紧裹,身体被木乃伊包布绑
  • 逍遥学派逍遥学派,又译漫步学派(古希腊语:περίπατος,英语:Peripatetic school),古希腊哲学学派,建立者为亚里士多德及其门下弟子。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去世,其子亚历山大大帝接替其
  • 社会民主主义社会民主主义(Social democracy)是一种支持通过在自由民主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通过经济干预和社会干预的手段促进社会正义的意识形态。社会民主主义支持代议制和参与民主
  • 内马尔小内马尔·达席尔瓦·桑托斯(葡萄牙语:Neymar da Silva Santos Júnior,1992年2月5日-)是一名巴西足球运动员,司职左翼锋及前腰,现时效力法甲俱乐部巴黎圣日耳曼及巴西国家足球队。
  • 离散傅里叶级数离散傅里叶级数(DFS)与连续傅立叶级数相比有很大的区别。最大的不同在于离散时间傅里叶级数的系数串行是周期的。周期为N的周期串行 {
  • 英瓦尔·卡尔松约斯塔·英瓦尔·卡尔松(Gösta Ingvar Carlsson,1934年11月9日-),瑞典政治家,曾任瑞典首相和瑞典社会民主党主席。卡尔松就读于瑞典伦德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1965年获选为国家议
  • 赫蕉科赫蕉科(Heliconiaceae)是单子叶植物姜目的一科,本科又称为蝎尾蕉科。赫蕉科只有赫蕉属一属,约有100-20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美洲。赫蕉属以前被分类在芭蕉科或旅人蕉科内,现今已由
  • 罗伦 (明朝)《明良真像》之罗伦像,明·佚名绘罗伦(1431年-1478年),字彝正,号一峰,江西永丰人,明朝政治人物、状元。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与上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帝都,擢进士第一,为状元,授翰林
  • 苏阿特·于尔居普吕阿里·苏阿特·哈伊里·于尔居普吕(Ali Suat Hayri Ürgüplü) (1903年8月13日-1981年12月27日) 土耳其政治人物。他曾短暂在1965年担任土耳其总理。于尔居普吕毕业于加拉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