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灭战理论

✍ dations ◷ 2025-10-21 22:58:02 #战术,德国军事史

歼灭战理论(德语:Vernichtungsgedanke)为普鲁士的一种军事理论。本理论的起源可追溯自腓特烈大帝时期,由于普鲁士位置处于欧洲大陆之中心,强敌环伺,且并无有着英国海岛环境可守、俄罗斯广阔幅员可退等进行持久战的条件,故为了防止众敌集结起来对付普鲁士,其军事思想转化为使国家全无后顾之忧、免除战事陷入僵局,且尽可能只一次仅面对单一战争的作法,即遂行将敌人军事力量彻底消灭的“歼灭战”。为执行歼灭战,普鲁士军对其部队进行了非常严格的训练与指挥管理,在著名军事思想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著作《战争论》中亦可看到相当的歼灭战理论。

歼灭战的应用可于普鲁士数次战争中见得,诸如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皆有所为。然而随着军事科技之进步,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防守火力远较进攻火力强大许多,尤其是机关枪或是长距离火炮等武器。继承普鲁士的德意志帝国在战争爆发前就已拟定了典型歼灭战的《施里芬计划》,在战争爆发后初期便以相当惊人的速度快速进击,兵临法国首都巴黎邻近的马恩河之下,之后德军被迅速集结而来的英法联军合防,这场“马恩河奇迹”即以德军的失败坐收。随后,德军一直尝试联军的防守,以进行包围歼灭战,但不断被围堵,最终形成西线的壕沟战僵局,令德军无从执行大规模的歼灭战,最终在1918年发动“皇帝会战”失败后,德军西线崩溃而战败。

到了1939年,战车与飞机等新武器使攻击方火力再度上升,德军在战间期时对其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检讨,将新武器结合其旧有的军事理论,包括歼灭战、机动战与侧翼打击等,形成一种新式的战争学说,西方盟国将其称之“闪击战”。1939年9月的波兰战役、1940年的法国战役、1941年的巴巴罗萨行动和1943年的卫城作战皆是德军融入歼灭战思想而策划的军事行动。

相关

  • 同音词同音词(Homonym)是指语言中读音相同,但是意义不同的词汇。汉语中,由于习惯上用一个汉字记录一个单音节语素,因此,汉语中除同音词外,还有同音字的概念,也就是读音相同,但是意义不同的
  • 工党劳工锡安主义(希伯来语:ציונות סוציאליסטית)是锡安主义运动的左翼派别,劳工锡安主义者视自己为历史上中东和中欧的犹太工人运动的一支;不同于主流政治上的锡安
  • 摄影摄影(英语:photography)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静态图片摄影,静态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而摄影机(摄像放像机)则可以
  • 南是地球球面上四个基本方位之一,与北的方向相反,并与东和西垂直。 正南是指在地球球面上沿着经线指向南极的方向。现时地球的南极位于南极洲内。除了正南以外,还有以地球磁场
  • 弗朗兹·贝瓦尔德弗朗兹·贝瓦尔德(瑞典语:Franz Berwald,1796年7月23日-1868年4月3日),瑞典作曲家。早年曾在宫廷管弦乐团任职,后为生计所迫曾长时期担任外科医生,玻璃商等职务。晚年曾在斯德哥尔摩
  • 谏山春树谏山春树(1894年2月11日-1990年6月12日),大日本帝国陆军军官,曾任第十七任台湾军参谋长、第十方面军参谋长(大将军衔)。福冈县出身。1915年(大正4年)5月25日,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陆
  • 守城大山守城大山是位于台湾南投县仁爱乡的南丰村与新生村交界处的一座山峰,座标:24.045831, 121.050410,高2420.24米,属于雪山山脉。雪山山脉在该地区的主棱线是由白姑大山向南,经守城大
  • 西西里晚祷 (歌剧)奥贝尔托(英语:Oberto (opera))(1839) 一日君王(英语:Un giorno di regno)(1840) 纳布科(1842) 伦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军中(英语:I Lombardi alla prima crociata)(1843) 埃尔纳尼(英语:Ernani)(18
  • 南日本南日本(みなみにほん)是对日本进行范围较大的地理区分时使用的词语。对应词是北日本。但在法令中不见使用。一般其范围为九州地方,但九州地方亦可划入西日本的范围内。日治时代
  • 帕塔山帕塔山是印度尼西亚的火山,位于苏门答腊岛登波火山以西30公里,山坡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海拔高度2,817米。1989年5月1日,一名机师发现顶峰附近的火山喷气孔有火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