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 (佛教)

✍ dations ◷ 2025-04-04 05:22:56 #地狱 (佛教),佛教术语,地狱

地狱(梵语:नरक,转写:Naraka,巴利语:निरय,转写: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泥犁等。佛教宇宙论以此界为轮回流转中最痛苦、最低劣的生存界。众生命终后,因其所作恶业,将投生(梵语:upapatti)此界或他恶趣受苦,至业报结束方投生他界。与饿鬼、畜生并列为三恶趣之一,代表着三不善根中的瞋恚。

佛教地狱之说极为分歧,不管在地狱的名称、数目以及地狱所在处,都存有种种异说,反映了当时印度对此观念的纷杂不一。到了后期,佛教诸论师渐渐融汇异说,加以综合,才有较为一致性的说法。

早期的婆罗门文献四吠陀,对捺落迦语焉不详,只提到那是个黑暗无底之处,和谋杀犯的死后去处。第一个详细描述捺落迦受苦情形的文本是Shatapatha Brahmana(英语:Shatapatha Brahmana),在摩奴法论则纪录了多种捺落迦名称。这些捺落迦名称,有些也出现于佛教经论之中,例如灰河(鞞多梨尼河(英语:Vaitarna River (mythological)))、黑绳(Kālasūtra)地狱等等。

不同佛经中,对地狱的类型和数量有种种说法,有说四、乃至于六、八、十、十五、十八、三十、六十四,到无量无边等等,而都标榜为佛说。

同一经典甚或会兼收两种或三种不同说法,像《长阿含·世记经》并列三种说法:

但这三说在其它佛经之中,却可能各自独立,分别出现。

综合而言之,捺落迦有所谓“四类十八地狱”,四类即八大地狱(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游增地狱)、孤独地狱(不在地底,而是在河畔、山顶、旷野,随着死者业报,临时出现)。其中八热地狱和八寒地狱属于根本地狱,为上下纵贯的八大炎热地狱,以及四方连横的八大寒冰地狱。

失译的《十八泥犁经》把十八地狱分为两大类,在地底下的八火狱(先就乎、居卢倅略、桑居都、楼、旁卒、草乌卑次、都意难且、不卢都般呼)和位于天地边际的十寒狱(乌竟都、泥卢都、乌略、乌满、乌藉、乌呼、须健渠、末头干直呼、区逋涂、沈莫)。

《长阿含·世记经》述位于世界尽头地两大金刚山(轮围山)内,有八大地狱,接着说二山中间又有十寒地狱,合为十八地狱,中有阎罗王宫。

印顺法师以八大地狱(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游增地狱)、孤独地狱,前十六后二而计为十八地狱。

此八大(热)地狱名称,出现于南传上座部佛教《本生经》的义注,传为法藏部所诵的《长阿含·世记经》,《杂阿含1244经》,《增壹阿含经42品2经》,以及根本说一切有部《天譬喻(英语:Divyavadana)》等等,由于此处猛火烧然,而受极热苦迫。

犊子部《四阿鋡暮抄解》(三法度论)和《立世阿毘昙论》,又说等活黑绳二狱中间,其有地狱名曰大巷地狱(大市狱),如大市巷,而说九火狱。

《修行道地经》所言八火狱则为“想(等活)、黑绳、合会(众合)、铁叶(asi-pattra-vana,剑叶林)、沸灰(kṣārôdaka-nadī,灰河)、叫唤、大叫唤、阿鼻摩诃”。

此八寒地狱名称出现于《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玄奘所译《俱舍论》以及《顺正理论》,由于位在世界边缘,日月不照的极寒之处,而受冰寒之迫。

在真谛所译《阿毘达磨俱舍释论》说此八种为“頞浮陀、尼剌浮陀、阿吒吒、阿波波、沤喉喉、郁波罗(青莲)、波头摩(红莲)、分陀利柯(Pundarīka,白莲)”,大乘涅槃经则说“阿波波地狱,阿吒吒地狱,阿罗罗地狱,阿婆婆地狱,优钵罗地狱(青莲),波头摩地狱(红莲),拘物头地狱(Kumuda,柔毛睡莲),分陀利地狱(白莲)”。

另有经论列十寒狱,如:

南传上座部佛教在《相应部》(6相应10经)《增支部》《经集》等圣典中提及十种寒狱,顺序为“Abbuda、Nirabbuda、Ababa、Atata、Ahaha、Kumuda、Sogandhika、Uppala、Pundarīka、Paduma”。

依《中阿含》以及《中部》天使经所记载,阎罗王掌管地狱。诘问罪人后将其交付狱卒,送入四门大地狱(巴利语:mahāniraya)中。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增支部》义注,注解此大地狱(mahāniraya)又常被称为阿鼻地狱。注释书中,又有将十寒狱视为从属于此大地狱的说法。大地狱的众生,受苦完了,从每一门出来,尚要“周遍游历”余地狱,所以称为游增。

据中阿含《天使经》,出此大地狱外,依次要入余五狱受苦,计有:

在顺正理论及俱舍论等北传论书中,又增列“刀刃路”(梵语:asi-dhārā),并把该处与“剑叶林”、“铁刺林”,合并为“锋刃”增(梵语:kṣuradhārā)。如此一来,从煻煨增,经中途两增,再到灰河增,计为四增,东西南北四门各安四增地狱,就有十六游增地狱。

若据法藏部所诵的《长阿含·世记经》,其中提到阎罗王所掌管的大地狱外,尚有十六小狱,或许是指该世记经八大地狱各自的附属小狱,从黑沙狱,至寒冰狱,计有十六。每一大地狱,皆附有此十六小狱。《增壹阿含经42品2经》亦有记载十六小狱名目,从优钵(Utpala)狱,至热铁丸狱,与长阿含所记名称,多有不同。

若依《大智度论》则说此十六游增地狱为八寒冰八炎火,以八寒地狱,再间以从炭坑狱,至铜橛狱的八种炎火小地狱,而成十六。八寒地狱在此论,反被视为附属于八大地狱的小地狱。

综合言之,八大地狱的附近边缘,是此热地狱的眷属小地狱。若八大地狱,都再安立十六小狱,如此一来,就共有一百二十八小狱。再加入根本之八大地狱,则大小总成一百三十六地狱。但也有以十六小狱纯为一处,而在八大地狱之外,如《大智度论》以及《修行道地经》中所说。

或位于四洲之中、江河山边,或位于地下、空中等处,不隶属于上记之各大小地狱。这不是众多和集一处,而是少数,或一或二的众生,由于个别业力招感,而临时发生。佛经中似没提到此种类型的地狱,应为论师创见。

《十八泥犁经》认为火狱在地底下。寒狱则位于世界边际,寒狱之处日月为大山所遮蔽,故冥寒。并以寒狱之苦更甚于火狱。

《阿毘达磨藏显宗论》和《立世阿毘昙论》同于《十八泥犁经》,认为热地狱在赡部洲之底下,寒地狱在绕四洲轮围山外极冥暗所。但两论皆以火狱的无间地狱为最苦。

《阿毗达磨俱舍论》认为于众生所居住的阎浮提下方4万由旬处为无间地狱,上有余七热地狱,而寒地狱在热地狱傍。热地狱旁边1万由旬,再向下3万2千由旬处,即为横向延伸的八寒地狱,八寒地狱均距离前一地狱2200由旬。

《长阿含·世记经》则说冰火二地狱皆位于世界尽头。在须弥山世界最外侧被有如轮子般的铁轮山包住,铁轮山又分内外;地狱与阎魔王宫便位于此处。双重铁轮山间是太阳与月光无法到达之处。

佛教地狱之说传至中国后,因格义之故,而与死后“魂归泰山”(太山)或“酆都鬼城”的观念有所比附交融。中国民间信仰吸收佛教地狱之说,产生常见的“十八层地狱”说法。在明清时期,随白话小说创作的发展,文学作品当中出现的“十八层地狱”与佛经当中的“十八地狱”已有很大不同,越来越表现出本土化的特点,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中发展出十殿阎王的概念。又有牛头马面的说法,牛头来自《铁城泥犁经》、《五苦章句经》所说的鬼差“牛头阿傍”;马面来自《楞严经》“马面罗刹”,或也混淆了马头明王。

汉传佛教以地藏菩萨为救度六道众生的菩萨圣者,谓地狱众生所受业报最为苦痛,而生大悲心(Mahā-karuṇā)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相关

  • 马(学名:Equus ferus caballus),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原产于中亚草原,6000多年前就被人类驯养,最早的马匹驯养遗址于乌克兰草原发现,15世纪后,才被欧洲殖民者带到美洲和澳洲地区。马耳
  • 意向意向性(英语:Intentionality)是心灵代表或呈现事物、属性或状态的能力。简单的说,很多心理活动是关于外部世界的,意向性就是这里的“关于”。最初,“意向性”一词来自经院哲学。十
  • 笔谈笔谈(日语:筆談,韩语:필담,越南语:Bút đàm),是指人们在面对面的情况下不使用口头语言(对话、交谈)而是通过互相书面书写或键盘输入文字(书面语言)的方式,来传达彼此意思的沟通行为,相对
  • PMIDPMID(PubMed唯一标识码,PubMed Unique Identifier),用于为PubMed搜索引擎中收录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等领域的文献编号。截至2010年,超过1千9百万有关生命科学和医学的文献、书籍等已
  • 台南市立安南医院台南市立安南医院,简称安南医院(英语:Tainan Municipal An-Nan Hospital),位于台南市安南区长和路二段66号(原台南市市立仁爱之家)。为台南市政府为照顾北门地区民众就近就医权益BO
  • 万建中万建中可以指:
  • 越门战役美国等国正式介入之后美国撤出至南越灭亡越门战役(越南语:Trận Cửa Việt,英语:Battle of Cửa Việt)是越南战争后期,北越在1973年1月25日至1973年1月31日在南越广治省的越门海
  • 攸县坐标:27°00′03″N 113°20′40″E / 27.00083°N 113.34444°E / 27.00083; 113.34444攸县位于湖南东部与江西省交界处,为株洲市辖县。面积2648平方千米 ,总人口819,845人(201
  • 义务伦理学义务伦理学是规范伦理学的其中一个理论。义务伦理学认为最高的道德伦理是建基于行为本身,并不会受外来因素影响。与同门的功利主义不同,义务伦理学并不会理会后果因素。它有时
  • 耒部耒部 (发音ㄌㄟˇ),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二十七个(六划的则为第十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耒部归于六划部首。耒部只以左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