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太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逝后谥“昭明”,故其主编的这部总集又被称作《昭明文选》。这部总集共60卷,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收录极为丰富,选材上等。
“文选学”(又称“选学”,即《文选》之学)于唐朝与五经并驾齐驱,盛极一时。时至北宋年间,民间尚传谣曰:“《文选》烂,秀才半。”延至元、明、清,有关《文选》的研究亦未尝中辍。
首先对《文选》作注释的是《文选》问世六、七十年后的《文选音》,是萧统的堂侄萧该对《文选》语词作的音义解释。隋唐时期的曹宪、许淹、李善、公孙罗等人将其发展成选学。曹宪撰有《文选音义》。许淹、李善、公孙罗等都曾是曹宪的学生,他们都曾注解《文选》,其中以唐高宗显庆年间的李善注被认为最好。
唐玄宗开元年间,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和李周翰五位文臣对《文选》作注释,称为五臣注。和李善注相比,五臣注更简单通俗,但不为学术正统所采纳。
宋哲宗元祐九年(1094年)2月的《文选》秀州州学本,是《文选》第一个五臣与李善合并注本;其后的六家注本(即五臣在前李善在后)如广都裴氏刻本、明州本,是此本的重刻本。又其后,六臣注本(即李善在前五臣在后)如赣州本、建州本,又据六家注本重刻,只不过是将五臣与李善的前后次序调换了一下。
宋孝宗淳熙年间,尤袤所刻《文选》李善注本(尤袤刻本)对后来很有影响。
清嘉庆年间,胡克家据《文选》尤袤刻本,又据宋代吴郡袁氏、茶陵陈氏所刻六臣本以校勘异同,写成《文选考异》十卷。以后的《文选》传本多以胡本为底本,如1977年中华书局印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等。
该书在古时传入日本,并成为平安时代贵族必读书籍之一。而后该书许多词汇吸入日语中,且现今仍在使用,如英雄、荣华、炎上、解散、祸福、家门、岩石、器械、奇怪、行事、凶器、金银、经营、倾城、轻重、形骸、权威、贤人、光阴、后悔、功臣、故乡、年号、国家、国王、国土、国威、虎口、骨髓、骨肉、红粉、鸡鸣、夫妇、父子、天罚、天子、天地、元气、学校、娱乐、万国、主人、贵贱、感激、疲弊等(佐藤喜代治《汉语汉字之研究》明治书院,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