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 dations ◷ 2025-07-05 22:47:35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是一种会引发急性肺水肿的严重输血并发症。发生在输注含血浆的血液制品后6小时内,与输血暂时相关的急性肺损伤。患者的症状包括了急性呼吸困难、非心因性肺水肿、血压降低及体温升高1℃以上,且须排除病人本身临床上所表现的心脏或呼吸系统症状。未能正确诊断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容易导致误诊。一般案例可能误判为发烧或过敏症的输血反应。而严重案例则容易与循环超载或非输血所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混淆。引起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真正原因目前尚未能完全明暸。已知由免疫反应所引起的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与人类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s;HLA)的抗体有关。多产妇因为怀孕接触到胎儿的血产生白血球抗体,之后所捐出的血即具有形成免疫型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危险。曾接受输血或移植的捐血者也有类似致敏机转而产生白血球抗体,因此也有同样的危险性。受血者输入含有白血球抗体的血可能会与自身特定的人类白血球抗原或白血球受体发生免疫反应。有学者提出双击假说认为已存在肺部的病理反应先使白血球固着在肺部微血管,而后输入体内的白血球抗体再攻击并且活化这些白血球,导致白血球释放出细胞激素(cytokine)及血管活化物质因而形成非心因性的肺水肿。非免疫型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形成机转由西里曼(Silliman)研究中,与含有白血球的血品(包括红血球、血小板、血浆)中具有生物活性的脂质累积有关。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主要与输注血浆血品如新鲜冷冻血浆有直接相关,但其他含有血浆的血品如红血球浓厚液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形。免疫反应引起的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大约毎5,000次输血会发生1次,与性别、年龄、族群、疾病或药物均无对应关系,致死率则为6-9%。在美国,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是输血反应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主要采用支持性疗法,其中超过70%患者须使用呼吸器提供氧气。此外,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与肺泡受损有关而非体液超载,故不建议使用利尿剂。治疗后,将近80%的患者要4天以上才会好转,而20%患者则需要更久的时间。
相关
- 糖尿病世界糖尿病日代表符号“包 圈”(Universal blue circle symbol for diabetes.)糖尿病(拉丁语:diabetes mellitus,缩写为DM,简称diabetes)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它的特征是患者的血糖长
- 发烧发烧(英语:fever),又称作发热(英语:pyrexia)或发热反应(英语:febrile response),其定义为:体温在调节时超过了平常体温。现在医界并没有一致认可的正常体温上限,文献从37.3到38.3℃都有。
- 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英语:Gram-negative bacteria)泛指革兰氏染色反应呈红色的细菌。在革兰氏染色实验中,首先添加了结晶紫,再添入另一种复染染料(通常使用番红),从而将所有的革兰氏阴性菌
- 德国– æ¬§æ´²ï¼ˆç»¿è‰²åŠæ·±ç°è‰²ï¼‰â€“ 欧盟(绿色) —德æ„å¿—è”邦共和å›
- 巴斯德消毒法巴氏消毒法(法语:Pasteurisation),法国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于1864年发明的消毒方法,原理是用60~90°C的短暂加热,来杀死液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保质的效果;确切温度和时间依照液体的
- 费雯丽奥利维尔爵士夫人费雯·丽(英语:Vivien Leigh, Lady Olivier,1913年11月5日-1967年7月8日),英国国宝级电影演员,两届奥斯卡影后。费雯·丽不但是一位出色的电影演员,也是一名优秀的
- 补体系统补体系统(英语:complement system)由一系列的蛋白质组成,属先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补体系统透过一连串的酵素(酶)相互切割启动,最终在目标微生物上形成类似孔洞的膜攻击复合物(Memb
- 液泡液泡(拉丁语:vacuolum、 法语、英语、荷兰语:vacuole、 德语:vakuole),又称为液泡,是一种囊状的单层膜细胞器,其中含有细胞液,为酸性环境。液泡的作用在于存储并降解细胞中的废物和有
- 伪真菌总门伪真菌总门(Pseudofungi)是一个不等鞭毛类的子类群,又被称为丝壶菌总门(Heterokontimycotina) ,由卵菌纲和丝壶菌纲组成。虽然它们的生长形式(菌丝)和营养模式类似于真菌,但大量的生
-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种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累积过程。其基本要素除了包括经济成长所带来的总量产出与收入结构变化外,经济结构的变迁、人民生活品质提高与福利改善、社会政治体制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