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24°35′03″N 121°52′21″E / 24.584081°N 121.872512°E / 24.584081; 121.872512
豆腐岬,是台湾宜兰县苏澳镇南方澳的海岬,为世界最早发现珊瑚产卵之地。
位于南方澳渔港东侧防波堤旁,是由陆连岛与连岛沙洲组成、腹地比邻近内埤海滩小的海湾,为全台湾少数的岬湾地形。虽为静态水域,但因为有陡坡,被宜兰县消防局连同乌石港冲浪区、外澳沙滩和内埤海滩,同列为戏水易出事的水域。
因地理位置特殊,黑潮带来许多海洋生物幼苗,豆腐岬的0.4平方公里内珊瑚种类就约有一百多种。1939年,台北帝国大学川口四郎来此,调查此海域的珊瑚覆盖率达60%,仅次于绿岛。他还在海域发现珊瑚卵块,并将产卵现象用文字记录下来,发表于期刊上,成了全世界最早发现珊瑚产卵的地方。
当时,川口四郎在1939年7月3日(农历五月十七)采集了一些样本,用显微镜观察判断为轴孔珊瑚幼虫,将观察结果写成一页的速报,在《东京动物学志》发表。这篇报导比澳洲学者1985年在大堡礁发现珊瑚产卵,早了四十五年。
豆腐岬与珊瑚礁生态画上等号,海域未被大量开发,曾有财团力争开发饭店,在环保人士和居民反对下,得以保存珊瑚资源。
2015年,宜兰县讨海文化保育协会总干事廖大玮表示,2014年底就着手计划影像记录珊瑚产卵,所游说协会成员来筹划经费。厂商更赞助监视设备与130万画素的防水镜头,让协会使用。
台湾日治时期,岬湾内建有两块四方形、长宽每边约一丈二、作用类似消波块的水泥墩,以防止太平洋的长浪涌入。每当涨潮时,露出海面的水泥墩部分类似两盘豆腐,因此被叫“豆腐岬”此名。但建造苏澳港后,开山造路并填海造地,两块水泥墩被掩埋不复见。还有外来客误以为地名由来是因当地在卖豆腐。
1990年代,该地收费经营,围筑约300米长的高墙以利出入管理,入园的游客得循墙边而行找入口,与车争道,危险不便。
雪山隧道通车后,游客增加,此岬湾成为热门的踏浪、独木舟、浮潜地点,但该地海域分别由港务局、东北角海岸国家风景区管理处、宜兰县政府以及苏澳镇公所管理,权责混乱,水上活动项目无人管理,意外事件频传,甚至连救生员、救难设备都没有,尤其是水域常有水上摩托车奔驰,也没人限制。因此宜兰县政府推动景点改善计划,于2016年接管豆腐岬。
2016年,宜兰县政府从苏澳镇公所接管后,打掉围墙让海景重见,又整修相关设施,免费开放。宜兰县府同步建置北台湾帆船训练中心,于2016年6月动工,计划在2017年苏花改和全中运前完成。占用国有保安林地逾廿年的约廿户摊贩,也被罗东林管处要求撤离。
现为东北角风景区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