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斯拉瓦·辛波丝卡

✍ dations ◷ 2025-02-24 00:57:56 #1923年出生,2012年逝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诺贝尔奖获得者,女性诺贝尔奖获得者,波兰女性作家,女性诗人,波兰诗人,波兰散文家,雅盖隆大学校友

维斯瓦娃·辛波丝卡(波兰语:Wisława Szymborska,1923年7月2日-2012年2月1日),波兰诗人、翻译家,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享有“诗坛莫扎特”的美誉。

辛波丝卡1923年7月2日生在波兹南附近的布宁(今日波兰西部小镇库尔尼克的一部分)。父亲名叫文森提·辛波斯基,母亲名叫安娜,娘家姓罗特蒙德,维斯瓦娃是他们的次女。其父是弗拉迪斯拉夫·扎莫伊斯基伯爵的管家。

1931年随家人一起迁往克拉科夫,并且她长居于此。

1945年开始,她在克拉科夫的亚捷隆大学(波兰首席学府)念波兰语与波兰文学,后来转到社会学系。在亚捷隆大学的时候她开始参加当地文坛活动,也认识了波兰著名作家米沃什。1945年3月她发表第一首诗《我追寻文字》。1948年因经济困境被迫半途而废放弃学业,同年与亚当·沃德克结婚,又于1954年离婚(两人的亲近关系则一直维持着)。1949年,她的第一本书的出版未获审查通过,原因是“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各项要求”。

1953年起,辛波丝卡在文学评论杂志“文学生活”(Życie Literackie)撰写书评专栏“选读札记”。1992年这些专栏被编成书出版。

除了个人的文学创作外,辛波丝卡还把许多法文巴洛克文学作家的作品翻译成波兰语。

辛波丝卡于2012年2月1日晚睡梦中因肺癌逝世,终年88岁。

辛波丝卡经常使用诸如反讽、悖论、矛盾和淡化等文学手法来阐释哲学主题和迷人之物。她的许多诗歌以战争和恐怖主义为主题。她从不同寻常的角度写作,比如描写在它已故的主人的空的公寓里的一只猫。尽管只有不到350首诗,但她仍然享有盛名。当被问及为什么她发表的诗歌如此之少时,她说:“我的家里有个废纸篓。”

华语文艺界的《向左走·向右走》曾以辛波丝卡的诗篇《一见钟情》为灵感和主线之一。而台湾艺术家几米的作品《地下铁》则以辛波丝卡的诗歌《我们何其幸运》作为开篇。

1901年:普吕多姆 |1902年:蒙森 |1903年:比昂松 |1904年:米斯特拉尔、埃切加赖 |1905年:显克微支 |1906年:卡尔杜齐 |1907年:吉卜林 |1908年:倭铿 |1909年:拉格洛夫 |1910年:海泽 |1911年:梅特林克 |1912年:霍普特曼 |1913年:泰戈尔 |1915年:罗曼罗兰 |1916年:海登斯坦 |1917年:盖勒鲁普、蓬托皮丹 |1919年:施皮特勒 |1920年:汉姆生 |1921年:法郎士 |1922年:贝纳文特 |1923年:叶芝 |1924年:雷蒙特 |1925年:萧伯纳

1926年:黛莱达 |1927年:柏格森 |1928年:温塞特 |1929年:托马斯·曼 |1930年:刘易斯 |1931年:卡尔费尔特 |1932年:高尔斯华绥 |1933年:蒲宁 |1934年:皮兰德娄 |1936年:奥尼尔 |1937年:马丁·杜·加尔 |1938年:赛珍珠 |1939年:西兰帕 |1944年:延森 |1945年:米斯特拉尔 |1946年:黑塞 |1947年:纪德 |1948年:艾略特 |1949年:福克纳 |1950年:罗素

1951年:拉格奎斯特 |1952年:莫里亚克 |1953年:丘吉尔 |1954年:海明威 |1955年:拉克斯内斯 |1956年:希梅内斯 |1957年:加缪 |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 |1959年:夸西莫多 |1960年:圣琼·佩斯 |1961年:安德里奇 |1962年:史坦贝克 |1963年:塞菲里斯 |1964年:萨特 |1965年:肖洛霍夫 |1966年:阿格农、萨克斯 |1967年:阿斯图里亚斯 |1968年:川端康成 |1969年:贝克特 |1970年:索尔仁尼琴 |1971年:聂鲁达 |1972年:伯尔 |1973年:怀特 |1974年:雍松、马丁松 |1975年:蒙塔莱

1976年:贝娄 |1977年:阿莱克桑德雷 |1978年:辛格 |1979年:埃里蒂斯 |1980年:米沃什 |1981年:卡内蒂 |1982年:马奎斯 |1983年:戈尔丁 |1984年:塞弗尔特 |1985年:西蒙 |1986年:索因卡 |1987年:布罗茨基 |1988年:马哈富兹 |1989年:塞拉 |1990年:帕斯 |1991年:戈迪默 |1992年:沃尔科特 |1993年:莫里森 |1994年:大江健三郎 |1995年:希尼 |1996年:辛波丝卡 |1997年:福 |1998年:萨拉马戈 |1999年:格拉斯 |2000年:高行健

2001年:奈波尔 |2002年:凯尔泰斯 |2003年:库切 |2004年:耶利内克 |2005年:品特 |2006年:帕慕克 |2007年:莱辛 |2008年:勒克莱齐奥 |2009年:米勒 |2010年:略萨 |2011年:特朗斯特罗默 |2012年:莫言 |2013年:芒罗 |2014年:莫迪亚诺 |2015年:亚历塞维奇 |2016年:迪伦 |2017年:石黑一雄 |2018年:托卡尔丘克 |2019年:汉德克

相关

  • 叶尼塞语系叶尼塞语系(Yeniseic 或 Yenisei-Ostyak)是分布在西伯利亚中部叶尼塞河流域的一个语族。包括7种语言:其中的Yug、Pumpokol、Arin和Assan早在18世纪消亡了,我们对这些语言所知甚
  • 异性恋异性恋亦称为异性向,一般指对异性(包括生理性别及性别认同为当事人的异性)能产生爱慕感、建立浪漫关系,或认为异性拥有性吸引力的一种现象。把异性恋视作性倾向时,其定义则为“一
  • 中原中原是汉族传统地域概念,是指以中国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名河洛、中土、中州。后被汉族视为天下中心。在中国古代的地缘思
  • 东部地区BBC东部(BBC East)是英国广播公司(BBC)在英格兰的一个播出地区,播出范围包括了诺福克郡、萨福克郡、埃塞克斯郡、剑桥郡、北汉普郡、贝德福德郡、赫特福德郡和白金汉郡的北部地区
  • 被统治者的同意被治者的同意(英语: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指源于洛克的政治理论,19世纪的经济自由主义政治架构下,政府是一公民社会,由“被治者的同意”所建立,政府需在法律下提供自由及保
  • 勃朗特三姊妹勃朗特三姊妹(英语:Brontë family or The Brontës),是三位英国著名文学女作家,并且是亲生三姊妹,分别是:1847年,夏洛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安妮的《荒野庄园的房客》
  • 因应 (心理学)在心理学上, 因应(英语:Coping)有意识的努力,去解决个人和人际关系问题,来控制、减少或容忍压力和衡突的。心理应对机制是通常被称为 应对策略 或 应对技巧 (英语:coping strategies
  • 脱甲基化脱甲基化(英语:Demethylation)是一种结果使得甲基(CH3)从一个分子上脱下的化学反应。最常见的脱甲基化方法是将氢原子置换掉甲基,结果也就是使得净损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氢原子。脱
  • 2016年朝鲜核试验2016年朝鲜核试验可以指:
  • 约恩·雪尔约恩·雪尔(德语:John Schehr)(1896年2月9日-1934年2月1日)是一位德国犹太人共产主义政治领袖。他在1933年恩斯特·台尔曼被捕后担任了德国共产党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