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习惯
✍ dations ◷ 2025-07-19 06:53:54 #习惯
习惯是一种常常出现的行为,而且常常是在无意识下出现。《美国心理学期刊》(1903年)用以下的文字来定义习惯:“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习惯是某种程度上固定的思考方式、意志或者感觉方式,是由以往重复的心智体验而获得的。”一般人在出现习惯性行为时,不一定会注意到,因为人们在进行日常工作时,不会对自己所做的事作详细的分析。习惯有时候会有强制性。将一个新的行为变成习惯的过程称为习惯养成或习以为常。不过旧的习惯多半难以改变,而新的习惯也不容易形成,因为人们所重复的行为模式是印在其神经通路中,不过可以借由反复来养成新的习惯。随着行为在一致性的情境中重复的出现,会增加此一情境和行为的联结,因此也增加了在此一情境下行为的自动性(英语:automaticity)。习惯性行为的特性有:快速出现、未觉察、无意识下进行,而且不可控制。习惯一般会由引起的原因(也可能是环境)开始,接着是习惯本身,最后是产生的回馈感受。回馈感回头再强化整个过程,让大脑把回馈感与起因绑在一起,导致遇到相似环境与状况时,本能像开关被激活一样,自然而然地去执行,也就形成‘习惯回路’。
相关
- 不死生物不死生物(英语:undead),又称不死族、亡灵族、死灵族,是指肉体已经死亡却还能活动的怪物,通常被认为是遗留人间的魂魄和具自我意识的尸体。不死生物以不同的型态出现在各地文化的传
- 异营生物异营生物(英语:heterotroph)指不能直接以无机物或有机物,必须摄取现成的养分来维持生存机能的生物。异营生物包括捕食、寄生和腐生三种。 异营性动物细胞需要的物质为水和矿物质
- DsubLCO/sub一氧化碳弥漫量(英语:Diffusing capacity of the lung for carbon monoxide,简称DLCO或TLCO)为一项测量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能力的检查。本方法最早于1909年发展出来。本方
- 玻尔效应玻尔效应(英语:Bohr effect),1904年由丹麦生理学家克里斯蒂安·玻尔首先提出,即:氢离子(低 pH)和二氧化碳会降低血红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促进血红蛋白释放氧气。产生该效应的原因为质
- 苗语族苗语支是组成苗瑶语系的两个语支之一。分布于中国的广西、云南、贵州、广东、四川、湖南,以及中南半岛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的北部。说苗语支语言的人大约650万人。苗语
- 食品药物管理局食品药物管理局指的是下列国家的政府机构之一:
- 蓝蓝色是一种颜色,它是红绿蓝光的三原色中的其中一元,在这三种原色中它的波长最短(约470-440纳米)。由于空气中灰尘对日光的瑞利散射,晴天的天空是蓝色的。由于水分子中的氢-氧键对
- 亚特兰大号《亚特兰大号》(法语:L'Atalante)是一部1934年尚·维果执导的法国电影,也是他生涯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 小家鼠小家鼠(学名:Mus musculus)也称为家鼠、鼷鼠或小鼠。小家鼠体长约8厘米,尾巴略短或略长于体长;毛色变化大,从黑灰色到灰褐色,腹毛基部为灰色,尖端常为灰黄色,有的呈灰白色,有的腹毛全
- 伏尔加格勒州伏尔加格勒州(俄语:Волгоградская область,罗马化:Volgogradskaya oblast)是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属南部联邦管区。面积113,900平方公里,人口2,699,223(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