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别

✍ dations ◷ 2025-08-13 19:04:07 #佛教阿毘达摩术语

了别(梵语:vijñapti,巴利语:viññatti),音译毘若底,又译为了、识、了知、别知、识知、识别、记识、表识、表象,佛教阿毘达磨术语,意为识别、辨别、认知等,与识(vijñāna)的意义接近,经常一起出现。瑜伽行唯识学派的根本宗义,“唯识无境”,梵文中就是使用这个字形成。

在梵文中,了别(vijñapti)这个单字,来自动词字根ज्ञा(√jñā,意为认知、知识、知道),加上词头vi-(朝向、分别、区别),形成动词字根vijna。再加上词尾,形成动词vijnati,经由其使役格过去分词vijnapayati,名词化之后,形成这个单字。它与“识”(vijñāna)来自于同一个字源。

了别与分别(vikalpa)类似,都是对于外在事物(境)进行分辨的认知活动,但是了别在使用上是中性的,而分别往往带有负面意义,是一种带着成见的认知。此外,表色(vijñapti-rūpa)与无表色(a-vijñapti-rūpa)中的“表”就采用了这个单字,《俱舍论》解释此字含义为“表示令他了知”。

在《杂阿含经》中,以别知(vijānāti)作为识的外显功能,在《增一阿含经》中,识的功能为“识别是非、亦识诸味”,这是论书中以了别(vijñapti)作为识的自性这一传统的源头。

说一切有部阿毘达磨中,以了知或了别,来表达识的功能。

无著和世亲也曾以了别这个功能来解释何为识蕴。在瑜伽行唯识学派的著作中,曾多次使用这个名词来解释其理论,特别是在解释何为唯识时。

玄奘在翻译唯识学经论时,将vijnana和vijnapti二字,都被汉译为“识”,而 vijnanamatrata 和 vijnaptimatrata 都被译为“唯识”。这两个术语是否应该区分,是理解唯识学派理论的关键之一。

学者宇井百寿根据梵文原义,提出了知(vijnapti)是认知的对象,为“所识”的“表识”,而识(vijnana)是认知的主体,为“能识”的“识体”。宇井百寿的见解,引起日本佛教研究者的注意,开始重新以梵文来理解这两个字的不同。有人认为“唯识”(vijnaptimatrata)这个术语,应该与vijnanamatrata区分,改译为“唯了别”、“唯表别”或“唯表”;但是也有学者支持玄奘的译法。如何理解这两个字义,牵涉到护法与安慧两大学系之间的见解差异,此后成为现代唯识学研究的重要争论焦点。

相关

  • 西俄勒冈大学西俄勒冈大学是美国俄勒冈州的一所公立大学,1856年设立。学生约6千人。旧名西俄勒冈州立大学。
  • 叶绿醌叶绿基甲萘醌(英语:Phylloquinone,2-甲基-3-叶绿基-1,4-萘醌,简称叶绿醌,又称为维生素K1)属于一种多环芳香酮,骨架基于2-甲基-1,4-萘醌,在三号位上有一个植烷取代基。叶绿基甲萘醌是
  • 竞争性抑制作用酶(英语:Enzyme(/ˈɛnzaɪm/ )),是一类大分子生物催化剂。酶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即具有催化作用)。由酶催化的反应中,反应物称为底物,生成的物质称为产物。几乎所有细胞内的代谢过
  • 法尔斯法尔斯省(波斯语:فارس)是伊朗三十一个省份之一。面积122,608平方公里,在所有省份中排行第四。人口约4,323,000(2004年数据);首府位于设拉子市。法尔斯省位于伊朗南部;并与以下多
  • 尼堪外兰尼堪外兰(满语:ᠨᡳᡴᠠᠨᠸᠠᡳ᠌ᠯᠠᠨ,转写:nikan wailan,?-1587年),又作尼康外郎,图伦城主,明朝末期女真领袖之一。建州豪强王杲被杀后,其子阿台为报父仇辗转逃回古勒寨以图东山再
  • 俚族俚人,中国南方古代民族,是发源于广东境内的古越族一支骆越,属南越族后裔的一个分支。东汉改称“里人”。俚人最早见于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建武十二年(公元36
  • 西属佛罗里达旗帜西属佛罗里达(西班牙语:La Florida),为西班牙帝国在北美佛罗里达地区的殖民地,为新西班牙总督辖区的一部分,领地包含今美国东南部分地区存续时间为1513–1763,1784–1821。1763
  • 牵手 (消歧义)牵手可以指:
  • 张奋翼张奋翼(1795年12月26日-1867年),字翥南,一字秋涧,甘肃省凉州府镇番县人,道光五年(1825年)乙酉科乡试第二十三名举人,道光二十四年会试中式第二百二十七名贡士,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乙巳恩
  • 张君宏张君宏(Hiroshi Chang,8月30日-),台湾天文摄影师、风景摄影师,新北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