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俚族
✍ dations ◷ 2025-10-23 00:05:55 #俚族
俚人,中国南方古代民族,是发源于广东境内的古越族一支骆越,属南越族后裔的一个分支。东汉改称“里人”。俚人最早见于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附,封为归汉里君。(唐朝章怀太子李贤注曰:“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人”。)明年,南越徼外蛮夷献白雉、白菟。至十六年,交址女子征侧及其妹征贰反,攻郡。”“征侧者,麊泠县雒将之女也。(注:麊音莫支反。泠音零。)嫁为朱佞人诗索妻,甚雄勇。交址太守苏定以法绳之,侧忿,故反。于是九真、日南、合浦蛮里皆应之,凡略六十五城,自立为王。交址刺史及诸太守仅得自守。光武乃诏长沙、合浦、交址具车船,修道桥,通障溪,储粮谷。十八年,遣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发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兵万余人讨之。明年夏四月,援破交址,斩征侧、征贰等,余皆降散。进击九真贼都阳等,破降之。徙其渠帅三百余口于零陵。于是领表悉平。”俚人是东汉至五代时分布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广东省西南部和北部,以及湖南省零陵、武夷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属南越族后裔的分支之一。《南州异物志》称:“广州南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今广西横县)、高梁(今广东阳江等地)五郡皆有之,地方数千里”。至唐代,“黎”开始替代“俚”,到宋代“俚”的族称完全被“黎”取代。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引《南裔异物志》指出: “俚在广州之南,俗呼俚为黎”,同时提出在唐代史书中常见的“俚僚”,在宋代却写作“黎僚”,说明“俚”、“黎”概念的演变和传承,“黎”即是“俚”的直接继承名称,但是“黎”已经演变成特指以海南为活动中心的向南发展的俚人的一支了,也就是今日的黎族。留在粤西茂名一带的俚人多数已经融入汉族,成为汉族的一部分,而另一支留在广西一带的俚人在融入僚人,成为壮族、布依族等民族的一部分。
相关
- 病原病原体(希腊语:πάθος pathos “痛苦”、“热情” 与 -γενής -genēs “生产者”),在生物学中,从最古老和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就是任何可以产生疾病的事物。病原体也可以称
- 台北市立大学坐标:25°02′10″N 121°30′50″E / 25.03611°N 121.51389°E / 25.03611; 121.51389台北市立大学(英文:University of Taipei;日文:台北市立大学),简称台北市大、市立北大、北
- 幺幺部,为汉字索引里为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五十二个(三划的则为第二十三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幺部归于三划部首。幺部通常是从左方及中间均可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
- 肌纤维肌细胞也称为肌纤维,可以在肌肉组织中见到,这些细胞型态上属于长型且管状,肌肉细胞是从肌肉母细胞发育而来。经过肌肉生成(英语:Myogenesis)后肌细胞会特化成数种型态,包括骨骼肌、
- 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的常任成员(俗称五常),五个创始成员国是二战期间同盟国中的五大国。其中,中国和俄罗斯的代表政权曾有所改变。中国原由中华民国
- 真盘龙亚目真盘龙亚目(Eupelycosauria)起初指的是盘龙目的一个亚目,但现在重新定义为真盘龙类,是合弓动物的一个演化支,包括大多数盘龙类、兽孔目、哺乳类。它们首次出现于石炭纪晚期(早宾夕
- 硝酸钡硝酸钡是钡的硝酸盐,分子式为Ba(NO3)2。硝酸钡室温下为白色固体,可溶于水。和其他可溶的钡化合物一样,硝酸钡有毒,使用时必须注意。硝酸钡可通过两种方法生产:与所有可溶钡化合物
- 磷脂丝氨酸磷脂丝氨酸(英语:Phosphatidylserine,缩写为“Ptd-L-Ser”或“PS”),一般多称为“脑磷脂”,是一种磷脂。它也是神经细胞细胞膜组成成分,可激活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磷脂
- 环绕数在数学中,环绕数(linking number)是描述三维空间中两条闭曲线环绕的一个数值不变量。直观上,环绕数表示每一条曲线缠绕另一条曲线的次数。环绕数总是整数,但有可能取正数或负数,取
- 截获核间谍指擅自向其他国家泄露有关核武器的国家机密。在核武器的历史上有许多已知的核间谍案件,也有不少怀疑或指控从事间谍活动的案件。核武器一般被视为是最重要的国家机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