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战争

✍ dations ◷ 2025-09-09 18:12:12 #CS1阿姆哈拉语来源 (am),埃塞俄比亚战争,厄立特里亚战争,1990年代冲突,2000年冲突,1990年代非洲,2000年非洲

埃塞俄比亚军事胜利
厄立特里亚在国际法院获胜

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战争发生于1998年5月至2000年6月。当事两国都属于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之列,承受了非常大量的人员伤亡,最终边界仅改变了极少部分。

根据具有管辖权的海牙的一个国际委员会的调查,厄立特里亚违反国际法入侵埃塞俄比亚引发这场战争。

战争结束时,埃塞俄比亚占据了所有争议土地并攻入厄立特里亚腹地。联合国安理会批准组建的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边界委员会裁决战争冲突的北部核心地区的主要城镇巴德梅归属厄立特里亚。 但截至2014年 (2014-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埃塞俄比亚仍然占据这一地区。南线争议的核心区是Bure(英语:Bure)归属埃塞俄比亚。中线争议的Tsorona-Zalambessa(英语:Tsorona-Zalambessa)区域被裁决分别归属于两国。

从1961年至1991年,埃塞俄比亚历经了厄立特里亚独立战争和埃塞俄比亚内战。内战于1974年9月12日爆发,门格斯图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内战持续到1991年,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提人阵)领导的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埃革阵)推翻了政权建立起过渡政府。

在内战中,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与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厄人阵)为盟友。1991年,在联合国安排下,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成立过渡自治政府并于2年后经公投独立并加入联合国。

1991年,双方成立一个委员会解决过渡期的任何争议问题。但双方关系仍日益恶化。

内战期间,双方同意按照当时的行政区界划界。但厄立特里亚独立后,双方都不同意照此划界,分别追溯到1935年前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的划界协定与条约。1997年11月28日,厄立特里亚发行新货币纳克法,埃塞俄比亚因此对厄立特里亚实施经济抵制,双方关系急剧恶化。

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阿费沃尔基战前认为可以吞并巴德梅,但是巴德梅位于埃塞俄比亚执政党的发源地提格雷省,是许多埃塞俄比亚政要的故乡(包括梅莱斯·泽纳维),埃塞俄比亚政府出于政治压力不会妥协。

在巴德梅附近的边界冲突,1998年5月6日一支厄立特里亚的机械化部队进入巴德梅地区。

1998年5月13日,埃塞俄比亚实施完全动员应对厄立特里亚发动的总体战攻势。虽然两国并未宣战,但联合国安理会批准组建的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赔偿委员会认为这证实了交战双方存在战争状态,埃塞俄比亚也通知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在联合国宪章第51条的权利。

战斗很快升级为炮战与坦克战,高强度的4周作战。地面战在3个战线展开。1998年6月5日,埃塞俄比亚空袭阿斯马拉国际机场。厄立特里亚报复性的空袭默克莱机场。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177号决议(英语: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1177)谴责使用武力并欢迎双方结束空袭的声明。

随后战线出现平静期,双方动员大量部队在战线挖掘战壕。两个国家各自耗费数亿美元采购装备。非洲联盟与当时的美国/卢旺达和平计划(US/Rwanda peace plan)积极调解,其中美国/卢旺达和平计划提出4点和平方案要求各自撤至1998年6月前的位置。厄立特里亚拒绝该方案,要求所有争议地区非军事化并由中立武装监督和双方直接对话。

1999年2月6日,埃塞俄比亚指控厄立特里亚违反暂停空袭协议轰炸阿迪格拉特。2月19日埃塞俄比亚撤回指责。1999年2月22日,埃塞俄比亚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以夺回巴德梅. 埃塞俄比亚将军Samora Yunis(英语:Samora Yunis)评价厄立特里亚军大规模挖掘的战壕:“厄立特里亚人善于挖壕而我们善于把战壕转为坟墓。他们也知道这点。我们彼此很了解对方。”

在巴德梅的头五天的激战之后,埃塞俄比亚国防军突破厄立特里亚军坚守的战线突入了10km纵深。1999年2月27日厄立特里亚接受了非盟的和平方案。虽然双方都已经接受非洲联盟的和平方案,但埃塞俄比亚国防军没有立即停止推进(埃塞俄比亚要求要展开和平谈判厄立特里亚军得先撤出战争爆发后占据的所有地区)。

埃军在前线集结了10个步兵师,约12万人,外加860门火炮、310辆坦克,还得到驻默克雷的Su-27战斗机、MiG-21-2000战斗机和Su-25攻击机的支援。厄军虽然只有不到9万人,但由于其指挥单位距离前线更近和控制巴德梅周边的制高点与衣军形成僵持局面。

1999年5月16日BBC报道在埃塞俄比亚国防军进攻中部战场Tsorona(英语:Tsorona-Zalambessa)地区的Velessa(英语:Belessa)威胁阿斯马拉南部,但这一攻势被厄立特里亚军队挫败,厄立特里亚称,“厄军共毙伤1.8万名衣军官兵,击落4架MiG-23和1架直升机,击毁5辆坦克”。该战线已经平静了2星期。1999年6月,双方转入堑壕战。厄特军队大约四分之一是女军人。衣军又出动轰炸机对厄立特里亚的马萨瓦港进行高强度轰炸,炸毁大批刚卸下船的乌克兰军火。

1999年下半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的斡旋下,两国再次坐到谈判桌前。2000年双方就停火协定的大部分条款达成共识,但在4月29日至5月4日会谈破裂,埃塞俄比亚指责厄立特里亚提出了不可接受的条件。

2000年5月12日,埃塞俄比亚发起总攻,穿插迂回部队秘密跨过了马雷布河,突破Shambuko(英语:Shambuko)与门德费拉一线,切断巴伦图与门德费拉之间的公路。这条公路是西部战场厄立特里亚军队的主要补给线。13日晨,衣军从正面、侧翼、敌后同时发起进攻,迅速将厄军前沿部队包围,并切断其与部队的联络通道。在随后的两昼夜里,衣军全歼被围困厄军。埃塞俄比亚称:此战中,衣军向厄立特里亚境内推进了24公里,集结在巴德梅的厄军主力溃败。败退的厄军后撤至巴伦图阿勒扎(英语:Areza)一线构建防线,并进行反突击作战希望与孤立的巴德梅要塞恢复联系,但在衣军的攻势下,在野外机动的厄军损失惨重。

埃塞俄比亚称2000年5月16日轰炸了阿勒扎(英语:Areza)与Maidema, 巴伦图与Omohager一线并全部飞回了基地。同时在Das、巴伦图、Maidema地面激战。5月17日,衣军在空中支援下占领了巴德梅的中心Das,厄军撤向巴伦图并在Maidema继续战斗。至此,战役的第一阶段结束,衣军击溃了西线约8个师的厄军,并重创其余的7个师,消灭了一半的厄军兵力和装备。

5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1298号决议(英语: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1298)对双方实施武器禁运。

战役第二阶段于5月23日至24日夜开始。埃塞军队在中部战线在优势空军火力支援下,以3个山地步兵营翻越多座山脊(平均海拔2500-3000米),切断了部署在扎拉姆贝萨防区的厄军补给线。之后,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埃军从乌姆-哈杰尔方向的胡梅拉地区发起进攻。数师兵力突然袭击突破厄军防线,并向厄军纵深腹地发展攻势,围歼了厄军主力。当日埃塞宣布已经夺取中部争议扎拉姆贝萨(英语:Tsorona-Zalambessa)地区的厄特军指挥部,距离阿斯马拉以南100km。5月24日埃塞军攻占瑟纳费。但厄特称撤出了中部争议区作为一个善意姿态以恢复和谈。同时埃塞称这是“战术撤退”以移除埃塞继续战争的最后一条理由。Chatham House报道,“厄特战败的规模是显然的,当它出乎意料地接受了非盟的和平框架”。埃塞在夺取大多数争议地区,并且宣布在国际社会保证厄立特里亚方面不再对埃塞俄比亚构成军事威胁之后埃塞将撤到1998年5月6日前的边界之内;厄特表示将撤出所有其他的战争爆发后占据地区以遵从非盟的要求之后,2000年5月25日埃塞宣布战争结束。5月29日为了给谈判施加压力,埃军并未停止地面行动,并在该日早晨埃军出动战机对厄立特里亚的多座重要城市进行了轰炸;厄空军也发起代号“埃德尔”的空袭行动,试图轰炸位于埃塞俄比亚默克莱的苏-27驻地,但误炸了默克莱城郊的民居。 2000年5月底,埃塞占领了大约厄特四分之一的国土,迁移了650,000人,摧毁了占领区的关键基础设施。

这场战争大量使用堑壕另西方媒体联想起一战时期的堑壕战。厄特军队的防御被出乎意料的埃塞军钳形攻势突破,通过一片布雷但是没有重点设防的山区导致攻占巴伦图,厄特军队总撤退。

战争也波及到索马里,两国都试图在此迂回牵制对方。厄立特里亚政府开始支持埃塞国内的奥罗莫解放阵线(英语:Oromo Liberation Front), 一个试图把奥罗莫人从埃塞独立出来并得到索马里地方军阀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的支持。 埃塞俄比亚报复性支持南部索马里反对艾迪德的势力,并恢复与苏丹政府关系,而苏丹政府一直支持厄立特里亚伊斯兰圣战者组织(英语:Eritrean Islamic Salvation)以报复厄立特里亚对苏丹东北部反政府组织的支持。

厄立特里亚宣称19,000名厄特军人阵亡;很多报道称双方伤亡了70,000人。其他报道称数万人或十万人死亡。厄特指责埃塞实施了人浪以突破厄特的堑壕。但英国独立报称并无人浪因为埃塞军队智取并压倒力量突破厄特的堑壕防御。

战争导致两国内部大量平民逃离战区。埃塞驱逐了77,000厄特侨民与厄特裔国民并没收其财产。厄立特里亚国内,7,500名埃塞侨民被拘押,数千人被驱逐出境,数千人留在厄特境内因为不能支付1,000埃塞俄比亚比尔的定居税。根据人权观察,双方对拘留者都有酷刑、强奸或其他侮辱性待遇。

双方经济在长年内战与干旱后都十分落后。这场战争进一步恶化了这些问题,导致食品短缺。战前,厄立特里亚的大部分贸易是对埃塞,而埃塞的大部分外贸运输通过公路与厄立特里亚的港口。

2000年6月,由非统组织主持的埃厄两国近距离间接会谈结束,在阿尔及尔达成了停火协议。2000年6月18日,双方同意遵守并把争议领土交常设仲裁法院来约束性仲裁。2000年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312号决议,在两国边界建立25km宽的临时安全区,由联合国维和部队(联合国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特派团(英语:United Nations Mission in Ethiopia and Eritrea))巡逻,双方脱离接触。特派团向各国首都派遣联络官,在边境地区派驻军事观察员。特派团还受托负责军事协调委员会,以协调临时安全区内及周边地区的人道主义排雷行动,提供技术援助。并负责协调联合国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特派团与联合国及其它组织在这些地区的人道主义行动和人权行动。9月,安理会批准派遣4200名军事人员以监督双方停止敌对行动,并协助确保两国遵守双方所作出的安全承诺。

2000年12月11日,厄立特里亚外交部长黑利-伍尔登西(Haile Woldensae)和埃塞俄比亚外交部长塞尤姆-米斯芬(Seyoum Mesfin)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和平协议(英语:Algiers Agreement (2000))。该协议允许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缓冲区,缓冲区设在厄立特里亚境内一侧25km范围内。埃厄两国边界划分交由设在海牙的常设仲裁法院为此特设的边界委员会仲裁,埃厄两国承认边界委员会的仲裁结果是最终的并具有约束力。

2002年4月13日,根据阿尔及尔协议设立的与常设仲裁法院合作的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边界委员会同意最终且有约束力的裁决:把争议土地分别归属双方各一部分,其中战争焦点的巴德梅归属厄立特里亚。裁决公布时双方都表示诚心诚意接受。数月后埃塞俄比亚要求澄清,并表示非常不满意裁决。2003年9月,厄立特里亚拒绝新的委员会。并要求国际社会压埃塞俄比亚接受裁决。2004年11月,埃塞俄比亚原则上接受裁决。

2005年12月10日,埃塞俄比亚宣布从厄立特里亚边境上撤出部分军队以维护和平。12月15日,联合国开始从厄立特里亚边界撤出部分维和部队。

2005年12月21日,海牙的常设仲裁法院的一个委员会裁决厄立特里亚在1998年违反国际法进攻埃塞俄比亚,这一裁决引起了更大规模的战争。

两国随即重新在边界上动员军队。 2005年12月7日,厄立特里亚禁止联合国直升机在边界上巡逻并命令维和部队的西方国家人员限10天内离境。2006年11月,两国都抵制在海牙召开的边界委员会用联合国地图为两国划界的会议,埃塞俄比亚是不接受划界结果并反对现场勘界,厄立特里亚则支持边界委员会的建议并坚持必须在现场完成勘界。

两国互相指责对方支持了反对派与武装叛乱势力。

至2007年11月的截至期限,双方没有爆发军事冲突。这时厄立特里亚的经济非常糟糕,而埃塞俄比亚在摩加迪沙陷入困境,美国又不允许埃塞挑起对厄立特里亚的战争。

根据阿尔及尔和平协定,两方同意把争端提交常设仲裁法院的两个不同的委员会:

1. 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边界委员会

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边界委员会划定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边界的决定于2002年4月13日星期六发给了两国政府的代表。

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边界委员会裁决巴德梅归属厄立特里亚。

2. 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赔偿委员会

2001年7月,赔偿委员会作出它的法律、程序与可能的措施,并于2001年8月正式公开。2001年10月,针对各方的咨询,赔偿委员会批准了程序规则。2001年12月,各方向该委员会提起了赔偿请求,如在前线采取的军事行动,战俘待遇,对平民及其财产的待遇,外交豁免待遇,冲突中特定政府行动对经济的影响。2005年底,发表了对索赔的最终裁定:战俘、中部战线、民事赔偿、西线与东线,外交,经济与财产损失,以及。

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赔偿委员会裁定:

15. 厄立特里亚军队最初在1998年5月12日攻入的地区或者属于埃塞俄比亚无争议的领土或者属于埃塞俄比亚和平管辖下的领土并且在2000年6月18日停火协议埃塞军队必须撤离线的埃塞一方。在对埃塞俄比亚的中央战线赔偿请求的部分裁定,赔偿委员会具有充分证据表明该区域自1998年5月初起由埃塞俄比亚有效管辖。 ...

2008年6月19日,BBC出版了边界争议冲突大事记:

坐标:15°N 39°E / 15°N 39°E / 15; 39

相关

  • 香烟品牌列表这是一个香烟品牌的列表:
  • DPGN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iffuse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DPGN)是一种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的类型、归为SLE之肾脏病变最严重的形式、也是最常见的,发生
  • 恋腹恋腹癖(英语:alvinolagnia或belly fetish)是一种恋物癖形式,指个人对腰部或腹部有性的偏好。人类学家与行为学家已经发现了具体的证据,腰围和臀围的比例:腰臀比是女性吸引力的重要
  • 鲸目 Cetacea鲸下目 (学名:Cetacea)旧称鲸目,是偶蹄目的演化支之一,包含了大约八十多种大型的有胎盘海洋哺乳动物,即鲸鱼﹑海豚和鼠海豚。鲸下目的现存物种可分为两个小目:齿鲸(Odontoceti)及须鲸(My
  • 真主安拉(阿拉伯语:الله‎, Allāh 帮助·信息),又译为阿拉,是阿拉伯语使用者称呼独一受拜者或真主的读音,包括阿拉伯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和穆斯林都如是称呼独一神,也就是希伯来文
  • 黄昏清兵卫《黄昏清兵卫》是藤泽周平的一部短篇小说。2002年日本导演山田洋次导演创作了同名电影。藤泽周平1988年创作了黄昏的清兵卫小说。日本导演山田洋次基于藤泽周平的短篇小说《
  • 菜包肉汤饭馔菜包肉(쌈)是一种韩国传统菜式,指用菜叶包着猪肉或其他食料一同食用。其常配以包饭酱,并加上蒜、洋葱、菜椒或饭馔(如韩国泡菜)等配料。根据配料的不同,菜包肉有许多变种。最
  • 多萝西·汉思·安德森多萝西·汉思·安德森(英语:Dorothy Hansine Andersen,1901年5月15日-1963年3月3日)是一位美国医生,她第一个确认了囊肿性纤维化并描述病情。安德森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192
  • 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磷酸(英语:Dihydroxyacetone phosphate;DHAP)是一种生物化学分子,参与多种反应途径,包括卡尔文循环等多种植物生理代谢,以及糖解作用。在糖解作用里,DHAP是果糖-1,6-双磷酸
  • 光速写光速写(又称光雕;英语:LightScribe)是一种将光盘标签直接刻录在具有特殊染料的CD或DVD刻录片表面上的一项光盘刻录技术,此项技术是由惠普公司的工程师戴瑞‧安德森(Daryl And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