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鲁道夫·康夫纳
✍ dations ◷ 2025-02-23 13:20:29 #鲁道夫·康夫纳
鲁道夫·康夫纳(英语:Rudolf Kompfner,1909年5月16日-1977年12月3日)是一名奥地利建筑师、工程师和物理学家,人们普遍将行波管(英语:traveling-wave tube,简称:TBT)的发明归功于康夫纳。康夫纳出生于维也纳,他的父亲是一名会计师和作曲家。康夫纳幼年时期曾展现出一些音乐天赋,他曾在琴键上自主弹奏出一些旋律。在一战期间,协约国封锁同盟国的物资补给,导致维也纳的儿童饱受饥饿,但康夫纳因被红十字送往瑞典而得以幸存。康夫纳的叔叔是一名建筑师,在叔叔的影响之下,康夫纳在维也纳科技大学学习建筑学,并于1933年获得工程学硕士学位(德语:Diplom-Ingenieur)。康夫纳于1934年移居到英国,在一家建筑公司工作到1941年,其间他对无线电子学产生了与趣。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1940年6月至1940年12月间,康夫纳一度被当作敌国侨民而被监禁在曼岛。1941年他被释放出来之后,他立刻接受了伯明翰大学的邀请加入了伯明翰大学的高级电子实验室,在Mark L. Oliphant(英语:Mark Oliphant)教授的指导下工作。康夫纳于1943年在伯明翰大学发明了行波管。1944年康夫纳被调到牛津大学的克拉伦登实验室(英语:Clarendon Laboratory),在那里康夫纳继续研究行波管。同年,贝尔实验室的微波管专家约翰·皮尔斯访问克拉伦登实验室,康夫纳向约翰·皮尔斯解释了行波管的原理。康夫纳在1951年获得了牛津大学的物理博士学位,同年他加入了约翰·皮尔斯在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康夫纳在1955年成为了贝尔实验室的电子研究总监,1957年他兼任无线电研究总监。1973年康夫纳从贝尔实验室退休。1973到1977年间﹐他担任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系和牛津大学工程系的荣誉退休教授。1977年12月3日康夫纳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去世,享年68岁。康夫纳曾获得以下重要奖项:1955年康夫纳因发明行波管而被授予Duddel Medal奖,这导使他后来写了一本书《行波管的发明》(英语:The Invention of the Traveling-Wave Tube)。
相关
- 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或介白素(interleukin)是一组细胞因子(分泌的信号分子)。最早发现在白细胞中表达作为细胞间信号传递的手段。实际上,白细胞介素可以由多种细胞产生。免疫系统的功能,在
- 加洛林帝国加洛林帝国 (800–888) 是中世纪早期欧洲西部和中部的帝国。加洛林帝国被加洛林王朝统治,加洛林家族从751年开始成为法兰克国王,774年开始成为意大利伦巴底国王。800年,法兰克
- 分解还原论(英语:Reductionism,又译还原主义、简化论、专简论与化约论)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复杂的系统、事务、现象可以通过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的方法,加以理解和描述。还原论的思
- 现代物理学近代物理学(Modern physics)所涉及的物理学领域包括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与牛顿力学为核心的古典物理学相异。近代物理研究的对象有时小于原子或分子尺寸,用来描述微观世界的物理现
- PP细胞PP细胞是胰岛中的一类可分泌胰多肽(英语:Pancreatic polypeptide)(Pancreatic polypeptide、PP)的细胞,只以很少比例存在,并且是胰岛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细胞。胞体呈多边形,具有很少细
- 模式识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为免疫系统细胞表达的,与病原微生物或细胞应激相关的蛋白。可以被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的微生物特定分子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包括细菌的碳水化合物(如脂多糖和甘露
- 专性厌氧生物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s)是一类仅能进行无氧呼吸,且无法在正常大气(氧含量21%)等富氧环境下存活的微生物。这类生物对氧气的耐受力不同,部分专性厌氧菌可以在氧含量达8%的
- 卡尔卡尔(Carl或Karl)可以指:
- 二硫硫有着大量的同素异形体,其数量只是仅次于碳。 硫在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形式是黄色的正交晶系α-硫,其中包含S8的皱褶环。二硫为硫的双原子分子。在720°C,硫主要以二硫存在。在53
- 细胞质环流细胞质流(英语:cytoplasmic streaming;也称为原生质流)是细胞内物质在真核细胞中流动的现象,能将营养、代谢物还有基因讯息均匀分布到较大细胞的每个角落。膜状细胞器沿着细胞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