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科

✍ dations ◷ 2025-05-18 20:49:54 #蛇亚目,真蛇下目,眼镜蛇科

眼镜蛇科(学名:Elapidae)又名蝙蝠蛇科,客家话称之为嘭头蛇,此科的成员皆为剧毒蛇类,主要栖息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包括亚洲、非洲、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当中包括眼镜蛇属、眼镜王蛇属、曼巴蛇属、环蛇属、太攀蛇属、虎蛇属、珊瑚蛇等著名的成员。目前已有约61属包括325个物种被确认。

所有眼镜蛇科的成员都有一对固定于前上颚的毒牙用以注射毒液,毒牙与毒腺相连。它们为陆栖性,大多与游蛇科的成员相似,拥有带着光滑鳞片的细长身体,不像蝰蛇科,它们的颈部与头部的大小形状相似,并拥有圆形的瞳孔。有少数成员例外,如澳大利亚的南棘蛇则是有与蝰蛇科非常相像的体现。某些眼镜蛇科成员是树栖性,它们也是爬树能手,例如非洲的曼巴蛇、树眼镜蛇(有时会与曼巴蛇混淆,因为曼巴蛇属与眼镜蛇属为近亲,加上其为树栖性故有时被翻译为“树眼镜蛇”,但照其英文名mamba直接翻译的名字“曼巴”会更准确)及澳大利亚的盔头蛇属等。

眼镜蛇科的成员都有一对固定在上颚的毒牙。毒牙为中空,在嘴巴闭合时会藏与上颚前端,不会收褶。它们的毒牙长度与移动性都为中等,程度介乎游蛇科(毒牙短,移动性低)与蝰蛇科(毒牙长,移动性高)之间。某些眼镜蛇科的成员有较长及较有移动性的毒牙(如南棘蛇、曼巴蛇、太攀蛇、眼镜王蛇),可以施以较快的攻击。另外,有些眼镜蛇科中(眼镜蛇属)的成员还懂得喷射毒液自卫,它们的毒牙特别,也是已知的所有毒蛇中,少数会喷射毒液的。

眼镜蛇科的成员们皆有致命的神经毒素,大部分成员的毒液也带其他毒素,如细胞毒素及心脏毒素等。它们的攻击都可以致命。某些成员的体型也很大,并能分泌大量毒液(如亚洲眼镜王蛇、非洲黑曼巴蛇、澳大利亚海岸太攀蛇等)。它们的毒液用于猎食或防卫。

海蛇的分类争议很大,有时被归入本科的海蛇属,但也被认为是专门的一科,即海蛇科。

相关

  • 间质性肺病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又称为弥漫性肺病 Diffuse Parenchymal Lung Disease(DPLD))是一群主要侵犯肺泡上皮细胞,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以及肺内血管及淋巴
  • Os4f14 5d6 6s22, 8, 18, 32, 14, 2蒸气压第一:840 kJ·mol−1 第二:1600 kJ·mol主条目:锇的同位素锇(Osmium,旧译作銤、鐭)是一种化学元素,符号为Os,原子序为76。锇金属坚硬、易
  • 夜尿症夜尿症(由拉丁文nox, night,和希腊文 ούρα, urine)演变而来,它指夜晚需要起床排尿,因此打断了睡眠。在孕妇和老年人身上比较多见。夜尿症可能仅仅是因为睡前饮用了过多液体
  • ؋ ​₳ ​ ฿ ​₿ ​ ₵ ​¢ ​₡ ​₢(英语:Brazilian cruzeiro) ​ $ ​₫ ​₯ ​֏ ​ ₠ ​€ ​ ƒ(英语:Florin sign) ​₣ ​ ₲ ​ ₴(英语:Hryvnia sign) ​ ₭ ​ ₺
  • Ti钛(原子量:47.867)共有28个同位素,其中有5个是稳定的。备注:画上#号的数据代表没有经过实验的证明,只是理论推测而已,而用括号括起来的代表数据不确定性。
  • 扬·弗美尔约翰尼斯·弗美尔(荷兰语:Johannes Vermeer,荷兰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
  • 马鲁古鹿豚马鲁古鹿豚(学名:Babyrousa babyrussa)又名鹿豚或鹿猪。原产于印尼的孟格罗岛、陶根岛和苏拉威西岛。皮肤呈灰色到褐色,几乎没有毛发,四肢细而长。和其他鹿豚一样,拥有两对獠牙,獠
  • 台大地藏庵坐标:25°02′35″N 121°31′01″E / 25.043095°N 121.516853°E / 25.043095; 121.516853台大地藏庵,是位于台湾台北市中正区、捷运台大医院站3号出口旁、台大医院西址院区
  • 施大畏施大畏(1950年-)是一位中国画家、政治人物,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巡视员、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共产党党员,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0年出生于浙江吴兴,1986年毕
  • 加图研究所加图研究所(英语:Cato Institute,又译卡托研究所)是一个位于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自由意志主义智库。是美国五大保守派智库之一。研究所自许的任务是要“扩展公共政策辩论的